中、重度儿童铅中毒Ⅰ值的意义及治疗
2012-07-30饶湖英吴一行杨志前
饶湖英 吴一行 张 程 杨志前
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科,广东 广州 510620
铅是淡灰色金属,在环境中普遍存在,进入机体后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人体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3种方式吸收铅,其中消化道吸收为主要方式。研究显示,儿童消化道铅吸收率是成人的5~10倍[1-2]。儿童铅代谢具有吸收多、排泄少、储存池的铅流动性大等特点,致使处于同样污染中实际受到的铅暴露量远大于成人[3]。另一方面,铅对儿童的危害性远比成人大,儿童铅中毒可导致血液系统损害、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以及生长发育迟缓、智能发育落后等。中国儿童平均血铅水平为80.7 μg/L,有23.9%儿童血铅水平大于100 μg/L[4],血铅水平越高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越大。由此笔者对我院51例符合中、重度儿童铅中毒标准的患儿进行临床分析。中、重度儿童铅中毒的治疗中,病因查找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之一,而每毫克依地酸钙钠的排铅量比值(I值)是评价中、重度铅中毒的患儿是否需要治疗的一个关键指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2006年卫生部颁发的 《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预防指南》和《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试行)》[5](以下简称指南和试行),对2009年3月~2011年8月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住院的51例中、重度儿童铅中毒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中度中毒7例(13.7%),重度中毒 44例(86.3%),年龄 3个月~14岁,平均3.75岁。
1.2 方法
1.2.1 血铅检测 经研究对象家属的知情同意,在患儿肘部或头部取静脉血3 mL,肝素抗凝,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血铅水平。
1.2.2 病史资料采集 所有患儿都经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症状包括:注意力和记忆力情况,多动、哭闹、烦躁、腹痛、便秘、纳差、学习情况,神经系统情况,是否易感冒。体格检查:测身高和体重。儿童铅暴露因素:患儿饭前便后是否有洗手习惯,父母是否有职业性铅暴露、居住地附近是否涉有蓄电池企业、是否涂抹民间土制红丹爽身粉、是否食用游医中药(朱砂、红色粉末状药)、家里卫生情况等。
1.3 I值计算
试验前嘱患儿排空膀胱,按500~700 mg/m2体表面积的量肌内注射依地酸钙钠,经无铅处理的器皿连续收集8 h尿液,并嘱多饮水,测定8 h尿量(L)和采用FAAS法测定的尿铅值。 I=尿量(L)×尿铅浓度(μg/L)/依地酸钙钠(mg)。I>0.6时,诊断性驱铅为阳性,I<0.6时,诊断性驱铅为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患儿血铅水平以几何均数表示,治疗前后比较使用自身配对秩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血红蛋白与血铅相关性使用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铅水平
治疗前患儿血铅水平几何均数为607.9μg/L(315~1387μg/L),其中中度中毒 7例(13.7%),男 4例(7.8%),女 3例(5.9%);重度中毒 44例(86.3%),男 38例(74.5%),女 6例(11.7%),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第1次治疗后患儿血铅水平几何均数为 467.8 μg/L(189~892 μg/L)。 见表 2。
表1 51例患儿年龄分布情况[n(%)]
2.2 症状
有症状者30例(58.9%),其中烦躁、纳差、易哭、多动、睡眠差 12例 (23.5%),年龄均小于 6岁;记忆力差 7例(13.7%),年龄均大于6岁;易感冒4例(7.8%);肌肉抽搐3例(5.9%);腹痛 2例(3.9%);发育迟缓 1 例(2.0%);汗多 1例(2.0%);其余21例(41.1%)患儿未发现症状,仅于体检时发现铅中毒。
2.3 致病因素
父母为职业性铅作业者10例(19.6%),曾经涂抹民间土制爽身粉7例(13.7%),食用游医中药(朱砂、红色粉末状药)5例 (9.8%),居住地附近涉有铅企业4例 (7.8%),共占50.1%,所有患儿均无洗手习惯。
2.4 铅中毒I值情况
中度铅中毒患儿I值均小于0.6,重度铅中毒患儿中I值大于0.6仅为13.6%(6例)。
2.5 血铅水平治疗前后比较
采用依地酸钙钠注射液 (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0606301,规格 5mL∶1g)行驱铅治疗,用量为 1000mg/m2体表面积,第1次治疗后血铅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血铅水平与治疗疗程呈正相关(r=0.572,P=0.03)。
表2 治疗前与第1次治疗后血铅水平比较
2.6 血铅与血红蛋白相关性
贫血患儿40例(74.5%),贫血是唯一临床表现23例(45.1%),血铅水平与血红蛋白负相关(r=-0.36,P<0.05)。见图1。
图1 血铅与血红蛋白相关性
3 讨论
儿童摄入的铅仅有约66%排出体外,明显低于成人(99%)。儿童铅中毒可引起多系统的损害,并及对心理行为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最为严重,甚至可以影响智力发育。有资料显示当儿童血铅水平在0.48 μmol/L(100 μg/L)以上时,即对智能发育产生不可逆的损害[6]。由于儿童铅中毒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加之早期并无典型或促使患儿家长主动就诊的严重临床表现,在临床上极易漏诊或误诊。本研究中、重度儿童铅中毒中有高达41.1%的患儿无症状,推测高铅血症和轻度铅中毒患儿临床症状更难发现,在临床上更易被忽视或者漏诊,致使治疗延迟。
本研究发现,中、重度儿童铅中毒致病因素以父母是职业性铅作业者、涂抹民间土制红丹爽身粉、食用游医中药(朱砂、红色粉末状药)、居住地附近涉有铅企业为主,共占50.1%,所有患儿均无洗手习惯。父母是职业性铅作业者易通过衣服及头发把铅尘带回家,儿童通过手—口动作,铅经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消化道是儿童铅中毒的主要吸收途径,吸收率可达42%~53%,比成人高3~4倍[7]。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有使用民间土制红丹爽身粉治疗儿童痱子的传统习惯,红丹爽身粉主要成分为 Pb3O4,可同时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吸收,导致儿童短时间内铅中毒。本研究显示0~6岁中、重度儿童铅中毒41例(80.4%),其中男35例(68.6%)。0~6岁是儿童铅毒性的真正易感人群[8],且男孩更易感,这与男孩活跃的个性和行为有关,他们更喜欢户外运动、在地板上玩耍、淘气、个人卫生较差[9]。同时还发现绝大部分0~6岁中、重度铅中毒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仅表现为烦躁、易哭、多动、纳差、睡眠差,年龄越小临床表现则越隐匿,铅对其危害也越大;而学龄患儿则表现为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中、重度铅中毒患儿善无特征性临床表现,高铅血症及轻度铅中毒的患儿临床表现则更隐匿。提示临床上有上述铅暴露因素及表现的患儿,排除其他疾病后,应高度考虑儿童铅中毒可能。
知识介绍、行为指导、营养干预、驱铅治疗是处理儿童铅中毒的基本手段。如无有效干预,铅可在人体内蓄积5~10年[10],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根据指南和试行,中度铅中毒的儿童应先行驱铅试验,根据I值(I值大于0.6为驱铅试验阳性)决定是否需驱铅治疗。通过查阅文献,中度铅中毒的患儿驱铅试验阳性患儿均小于25%,因此,笔者开始怀疑I值在中度儿童铅中毒中的价值,因而对入住我科所有的中、重度铅中毒患儿同时行驱铅试验。本研究显示,所有的中度铅中毒I值均小于0.6,重度铅中毒患儿中I值大于0.6的只有6例(13.6%),这提示目前使用的I值对诊断中度儿童铅中毒的治疗价值有限。根据指南和试行,重度儿童铅中毒的患儿都需驱铅治疗,但本研究显示I值大于0.6只占13.6%,这就进一步证明I值在决定中度儿童铅中毒是否需要治疗中意义有限。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提示我们需对Ⅰ值进一步调整,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合适的依据,将铅对机体的损害减少到最小,使中度铅中毒的患儿及时行驱铅治疗,当然这需要大量的样本和进一步的论证。
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均予脱离铅污染源,卫生指导,营养干预,驱铅治疗。本研究使用依地酸钙钠驱铅治疗,其口服吸收效果极差,吸收率仅为5%,而且会增加铅的吸收,因此静脉滴注是首选的方法。用量为1 000 mg/m2体表面积,用5%葡萄糖配制成0.5%浓度后微量泵泵入,维持8 h,5 d为1个疗程。由于钙、锌、铁等二价元素与铅在消化道吸收时经同一转运蛋白进行转运,相互间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驱铅同时需补充钙、锌微量元素,以增加铅的排泄。疗程结束4~6周后复查血铅水平1次,如果血铅水平大于250 μg/L则重复上述治疗方案,小于250 μg/L予行为指导、营养干预。由表2可发现治疗前与治疗后血铅水平显著下降,治疗前血铅水平几何均数由607.9 μg/L降至467.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同时还发现血铅水平与治疗疗程呈正相关,其中最长者达7个疗程。因静脉驱铅治疗后,有一部分骨池中的铅转移至血中,可致血铅的反弹[11],因此,所有疗程结束后应定期复查血铅水平,以彻底清除体内的铅。本研究还发现,中、重度铅中毒患儿中贫血高达74.5%,血铅水平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且贫血可能是儿童铅中毒的唯一临床表现。因铅可抑制血红素合成的相关酶,导致贫血。铅抑制红细胞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ALAD)可使血清和尿中δ-氨基-γ-酮戊酸(ALA)增多;铅抑制血红素合成酶,干扰铁与原卟啉结合成血红素,影响血红蛋白的生成[12-13]。因此,临床遇有不明原因的贫血患儿,应考虑儿童铅水平升高的可能。
儿童铅中毒严重影响儿童的智力、生长发育,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应加强儿童铅中毒宣传科普工作,做好防治工作,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1]谢健,张慧.儿童高铅血症和轻度中毒458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49-51.
[2]颜崇淮,沈晓明,吴圣楣.儿童对铅毒性的易感性[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8,25(2):97-100.
[3]黄爱芳.849名儿童血铅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1):39-42.
[4]HE Kangmin,WANG Shunqin,ZHANG Jinliang.Blood lead levels of children and its trend in China [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9,407(13):3986-3993.
[5]卫生部.关于印发 《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预防指南》及 《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 (试行)》的通知[OL].http:www.moh.gov.cn/newshtml/11440.htm,2006-02.
[6]王秀莲,李丽,李金菇.儿童铅中毒112例临床分析[J].基础医学:相关疾病与临床,2011,27(2):233-234.
[7]吕文芳,卓惠娴.112例儿童高铅血症和轻度铅中毒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6):13-15.
[8]高万珍.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与铅中毒的关系[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7,24(6):345-348.
[9]Committee Measuring Lead in Critical Populations.Measuring Lead exposure in infants,children and other sensitive population[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3:71-72.
[10]Abdur rahman,Erum maqbool, Zuberi Hina.Lead-associated deficits in stature,mental ability and behaviour in children in Karachi[J].Annals of Tropical Paediatrics,2002,22(4):301–311.
[11]Chisolm JJ Jr.The road to primary prevention of lead toxicity children[J].Pediatrics,2001,107(3):581-583.
[12]何风生.中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15-226.
[13]WANG Shunqin,ZHANG Jinliang.Blood lead levels in children[J].China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06,(101):41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