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与CT在多发性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对比
2012-07-30朱婷娅
朱婷娅
(浙江省临海市邵家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海 317006)
多发性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疾病常见的良性类型之一,约有4%-7%的人可触及甲状腺结节,以结节性甲状腺肿、多发腺瘤为主,恶性病变较为少见[1]。恶性甲状腺结节具有较高的术前误诊率,约为40-70%,且良、恶性结节的治疗和预后存在着显著的不同[2],因此术前有效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超声与CT等影像学检查仍是常用术前诊断辅助手段,各具特色,本文通过对多发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二者诊断价值的异同。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2年6月我院共收治多发性甲状腺结节患者78例,其中男45例,女33例,平均年龄39.5±7.8岁(19-62岁),病程4.1±1.5(1-15年),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CT和超声检查,术后经病理学证实,其中良性64例,恶性14例。部分患者伴有呼吸困难和吞咽哽咽。
1.2 方法
1.2.1 超声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颈部伸直,充分暴露颈肩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频率为5-12MHz,先以二维超声行横断、纵断、多切面扫查,确定甲状腺的大小、位置、形态、内部回声是否正常,确定病灶部位后,对其大小、数目、形态、边界清晰程度以及内部回声进行测定。然后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图对甲状腺及病变部位的血流情况观察,并对病灶内的血流信号行多点测量,以获取多普勒血流频谱,在最高值处记录收缩期的峰值血流速度PSV及流阻力指数[3]。
1.2.2 CT检查
患者取仰卧颈部过伸位,采用螺旋CT扫描仪平扫及增强扫描,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150mA,管层厚度为3mm,螺距设定1.5。平扫范围自声带至胸廓入口水平,若需要可适当增大扫描范围。增强扫描选用对比剂为泛影葡胺600g/L或碘海醇100mL,以肘静脉团注法,速度为2ml/s,注射后25s行动脉期扫描,60s行静脉期扫描,扫描范围为舌骨水平至主动脉弓水平处,连续增强扫描[4]。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良、恶性结节的超声和CT表现
超声显示60例良性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囊变多见,少有钙化,病灶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较少。18例恶性主要表现为单纯性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回声型,血流阻力指数较高。CT诊断58例良性病变,20例恶性病变,良恶性病变在钙化、形态、边界以及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均较为显著(P<0.05)。
2.2 病理诊断结果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78例患者中,良性64例,恶性14例。其中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32例(囊性变或伴出血14例,钙化7例),多发性甲状腺瘤25例(囊性变或伴出血13例,钙化3例),甲状腺囊肿7例;14例恶性病变均为甲状腺癌。
2.3 三种方法结果对比
分别将超声、CT以及两种方法联合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对照,并将三种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三种方法在准确性、误诊率、漏诊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超声联合CT效果最好(P<0.05),超声诊断结果略好于CT,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超声、CT以及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的结果比较(%)
3 讨论
甲状腺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包括弥漫性病变和结节性病变,其中结节性病变较为常见,约有4%-7%的人可触及甲状腺结节,且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及部分地区碘摄取过多,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多发性结节以结节性甲状腺肿、多发腺瘤为主,恶性病变较为少见,但其具有较高的术前误诊率,约为40-70%,且良、恶性结节的治疗和预后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术后病理作为病变性质诊断的金标准已经得到广泛的公认,然而单纯采用术后病理诊断,无法准确获取病变部位,影响病理组织获取的准确性,因此术前超声和CT等仍是目前较为有效的辅助手段。黄道中报道称超声对于甲状腺结节的定位和直径判断具有较高的优势,最小可发现直径在2mm左右的结节,而CT对于5mm以下的结节敏感性较低[5]。多发性结节病变的术前诊断关键在于良、恶性的判断,这也是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传统的超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仅为66.67%和41.67%左右,随着高频探头的不断改善,不仅大大提高了钙化灶(恶性特异性指标),尤其是微小钙化判定的准确性,而且还可通过病灶内部血流动力学定量分析与血流显像,进一步判定性质。恶性病变在CT下主要表现为内部分布不均,强化部分较正常甲状腺组织密度低,且境界较为模糊,顾艳等[4]研究发现30-35%的恶性病变患者存在钙化现象,且多为细沙粒状钙化、混合性钙化及囊内壁钙化性。但CT增强扫描时碘对比剂的使用往往会对甲状腺疾病产生一定的影响,且对于微小癌的诊断常受到窗宽窗位的影响。若病灶与周围组织相近,由于部分容积效应,CT对病灶边缘的显示清晰度略差于超声,这也是造成CT误诊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因此,目前临床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超声和CT的联合应用,本组研究结果发现应用超声、CT和两种方法联用的准确率分别为83.33%、75.64%、91.03%,灵敏性分别为67.95%、51.28%、83.33%,特异性分别为85.89%、80.77%、92.31%。超声、CT联合诊断在准确性、误诊率、漏诊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好于任意方法单独使用(P<0.05),超声诊断结果虽略好于CT,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结合超声在肿块边缘判定及CT在气管食管沟的小淋巴结上的诊断上的优势,利于敏感性和准确性的提高。
总之,超声和CT作为多发性甲状腺结节的术前辅助诊断手段各具特色,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达到互补,提高诊断准确率和特异性的效果。
[1]Bomeli SR,BeBeau SO,Ferris RL.Evaluation of a thyroid nodule[J].Otolarynogol Clin Noth Am,2010,43(2):229-238.
[2]李恒国,梁继飞,钟兴等.甲状腺肿块的超声、CT与病理对照观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12):2205-2207.
[3]潘新珍.甲状腺疾病的超声诊断与CT检查比较分析研究[J].中外医疗,2012,31(3):172-174.
[4]顾艳,周胜利,周莹.CT和超声对甲状腺多发结节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2,27(4):382-385.
[5]黄道中.甲状腺疾病的超声诊断价值[J].临床内科杂志,2011,28(3):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