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英国媒体的涉华奥运报道——一位新华社伦敦分社记者的研究及观点
2012-07-26王子江
文/王子江
最近国内很多舆论认为英国媒体报道中国代表团时充满偏见。奥运会结束后,笔者重读了奥运会期间的所有的《泰晤士报》和其他部分主流报纸,包括《每日电讯报》《金融时报》《独立报》以及伦敦唯一的晚报《旗帜晚报》等,就它们对中国的报道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我的最终结论是:英国媒体对新闻的选择和报道逻辑秉持了一以贯之的理念,基本无失实之处,亦无特别的对中国的偏见。
伦敦奥运会期间,关于中国的焦点事件有两个:羽毛球故意输球事件和16岁的叶诗文成绩超过男子引发质疑一事。在开赛第一周当中,关于中国的报道大多集中在这两件事情上。
羽毛球“丑闻”:支持多于反对
羽毛球故意输球事件是开赛以来最大的负面新闻,《旗帜晚报》在头版用了两行通栏标题“中国运动员被控打假球”。多家报纸在刊登消息的同时,也撰写了评论。不过,这些评论大都力挺运动员,批评制定规则的世界羽联官员。
《泰晤士报》用大篇幅刊登了专栏作家马修·萨义德和首席体育记者西蒙·巴恩斯的文章。前者在题为《我们赢得胜利的渴望……意味着我们必须输》一文中,用自己当年参加欧洲比赛的经历说明:不要指责运动员。“这是基于错误理由下的错误决定。这不是打假球或者诸如此类的错误,被开除的应该是官员,不是运动员。”
巴恩斯在专栏中说:“不要指责运动员,希望获胜是他们的工作。”他说:“我不会对她们输掉比赛的做法有一毫的指责。她们刻苦训练多年,为的就是赢得奖牌。应该负责的是制定规则的官员。他们的任务不是为了给观众上演比赛,如果我们为了看表演,那应该去看美国摔跤。”
不过,两人的观点遭到了很多读者的反对,该报第二天在《读者来信》版,刊载了5篇读者来信,配发“如果运动员不努力赢得胜利,输掉的是体育”的标题,几篇来信对巴恩斯和萨义德的文章提出了批评,有一篇这样写道:“我看到两位非常出色的记者写出这样的文章来,感到惊诧……二位将向今天的年轻人发出什么样的信号?赢得胜利比运动精神更重要?我希望贵报其他记者赶紧写文章,强烈反驳萨义德和巴恩斯的观点。”
《独立报》专栏作家克里斯·赫维特也表达了与巴恩斯和萨义德同样的观点,他列举了自从1908年奥运会以来多届奥运会上的丑闻,最后总结道:“任何人在奥运会上遇到类似的情况都会这么做,不过他们做得实在太过火了。”
《金融时报》从经济角度分析了这一事件,认为在体育比赛中,类似的事件很正常,观众也早已习以为常,所以对于中韩运动员的指责是不正常的,世界羽联也不应取消她们的比赛资格。“因为如果几名运动员是公司的话,她们为了长期盈利暂时亏损的行为值得赞扬,因为很少有企业有这样的长远眼光。”
羽毛球事件发生后,中国媒体也发表了多篇文章,对故意输掉比赛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观点与《泰晤士报》相反,但同样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叶诗文被怀疑:背景构成新闻
西方新闻学教科书里有这样的定义:“背景构成新闻”。叶诗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受到了怀疑。让我们先来看背景:奥运会开幕前1个月,叶诗文的队友,同样是16岁的李哲思被查出服用兴奋剂,被取消了参赛资格。1994年罗马世界游泳锦标赛,中国女队赢得12块金牌,震惊世界,年底的广岛亚运会,共有11人被查出服用违禁物品,其中包括7名游泳选手。1998年珀斯世锦赛四名中国游泳运动员在赛前药检中被检出利尿药氨苯蝶啶呈阳性,原媛更是因为赛前在悉尼机场被发现携带13瓶生长激素,被澳大利亚方面驱逐处境,并受到停赛四年严惩。
再看叶诗文,她400米混合泳最后50米自由泳中的成绩超过了该项男子冠军美国选手罗切特最后50米自由泳的成绩,这在历史上是头一次。任何有新闻敏感的记者,把这样的成绩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提出质疑是无可厚非的。
对叶诗文的报道主要集中在7月30日至8月1日,几乎所有报纸都把她放在显著位置。《独立报》8月1日刊登首席体育记者劳顿的评论《怀疑她感觉上是错了,但历史让我们必须怀疑》,他列举了历届奥运会上那些被查出服用禁药的运动员名单,包括本·约翰逊、乔伊娜,琼斯和爱尔兰的布鲁克林等,最后说明:很多沉重历史证据表明,保持怀疑的态度是正确的。
不过,8月1日之后,大部分报纸都开始力挺叶诗文,主要是因为包括英国奥委会主席和伦敦奥组委主席都公开支持她,各报除纷纷报道各方面对她的支持外,还拿出版面刊登对叶诗文本人的采访。《独立报》的标题是“叶无视兴奋剂指责夺得第二块金”。文中说,中国16岁的明星坚持说,她没有受到服用兴奋剂指责的影响。赢得胜利后,面对全世界媒体的提问,她说:“偏见,在其他国家,有很多人获得了很多奖牌,他们也没有问这个问题。为什么我赢了两块金牌就要受到指责?”
《金融时报》引用英国反兴奋剂官员的话来支持叶诗文,并强调叶的表现也让人看到,男性和女性运动成绩的差距正逐渐缩小。《每日电讯报》的文章说,叶诗文用第二块金牌反击怀疑她的人。文章引用前奥运冠军的话说,对她的指责是“侮辱”,指出“叶诗文并不是一夜成名的”。
《旗帜晚报》的专栏作家米黑尔·布斯在《叶因为中国的秘密训练遭怀疑,梅卢提特在得益于开放态度》,说立陶宛的15岁游泳选手鲁塔·梅卢提特在虽然也赢得了金牌,但没有受到怀疑,是因为她在英国训练。同一版面上,该报也刊登了新华社记者周欣的文章,说明叶诗文是中国发现的如菲尔普斯一样的天才运动员。
8月2日之后,各报基本不再出现对于叶诗文的报道。纵观整个奥运会期间,作为一名外国运动员,叶诗文受到的媒体关注,只有博尔特和菲尔普斯能够与之相比。从报道内容上来看,如果找出某日的某篇报道来看,可能觉得他们有偏见,缺乏公正,但如果把所有的报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话,报道基本是客观公正和平衡的。因为叶诗文的成绩毕竟是前无古人,作为世界级明星,也必须经得起怀疑的考验。
图1 为2012年7月21日,记者乘坐班车抵达主新闻中心。伦敦奥运会的脚步日益临近,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陆续进驻伦敦奥运会主新闻中心,迎接到来的新闻“大战”。(公磊/摄)
图2 为2012年7月28日,叶诗文在伦敦奥运会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后庆祝夺冠。(刘大伟/摄)
图3 为2012年8月6日,孙杨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接受媒体采访,当日下午,在伦敦奥运会上赢得5金2银3铜共10枚奖牌的中国游泳队抵京。(马儒壮/摄)
同样赢得两块金牌的中国男选手孙杨,自始至终都没有受到过怀疑。《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了标题为《孙杨闪亮,中国创造历史》的消息,里面没有一句质疑孙杨的话。可见,怀疑最主要的还不是因为叶诗文是中国运动员,而是因为她在成绩上的历史性突破。
关于中国运动员的报道:林丹第一明星
伦敦是北京之后的第一个奥运会东道主,英国报纸很多时候无法避开北京。《泰晤士报》第二版的评论中多次提到北京,分别有这样的描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象征了一个有雄厚财力支撑的伟大力量。”“当一个城市举办奥运会,整个国家都是世界的东道主。刚刚富裕和现代化的北京在2008年上演的一幕,让全世界对新中国的能力和实力感到震惊。伦敦的理由很简单,它要代表英国展示,自己依然希望被看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
但是整个奥运会期间,英国报纸很少大篇幅报道中国运动员夺得金牌的消息,中国运动员出现在报纸上,要么以简讯方式出现,要么是因为对手是英国人。譬如双人10米台跳水,中国的陈若琳和汪皓的照片登上了《独立报》,那是因为记者想介绍冲击奖牌失利的英国运动员考奇和巴鲁。
林丹是唯一一个以正面形象被英国报纸大篇幅报道的中国运动员,《泰晤士报》7月31日长篇描述了林丹与爱尔兰选手伊万斯的比赛。文章写到:“你看过贝利踢球吗?你看过布拉德曼打板球吗?好。昨天我们有幸目睹了林丹打羽毛球。”
《每日电讯报》8月6日在报道林丹与李宗伟的决赛时,对林丹大加赞扬:《林对李,技术和尊重之上的对抗》,文章说:“和所有伟大的对手一样,这不仅仅是建立在伟大的技术之上的,而且还是建立在几乎超过国界的互相尊重。而谁能不爱上这样一项运动呢?”几乎全是溢美之词。
跳水选手吴敏霞和何姿也得到了巴恩斯的表扬,他在专栏《中国选手展示人类的杰作》中说,两人把童话式的表演带到了跳水池里。“其他的选手都是跳进水里,她们像跳到了一缸糖浆里。”他还说:“奥运会上,只有看到中国跳水选手开始比赛后,我才觉得奥运会真正开始了。”
《泰晤士报》奥运会期间共出12期(周日无报),每期都赠送一张巨幅照片封面,除了博尔特外,只有丁宁是非英国运动员,丁宁登上封面并非因为她的比赛成绩,而是因为她那张发球的照片照得精彩,比赛期间曾多次出现在报纸上。
除了运动员的报道之外,英国媒体还关心中国媒体与公众对奥运会的反应。8月3日,《泰晤士报》在国外媒体摘选栏目中,简要刊登了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评论,文中说:中国媒体对本国运动员受到的指责提出批评,认为这是西方的偏见和傲慢。
《每日电讯报》8月8日增刊的头版刊登了中国、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和俄罗斯等世界主要国家对奥运会的看法,标题为《他们想的和我们一样吗》,其中中国放在最前面,配发的三张照片中,其中一张是北京观众在餐厅里观看奥运会的照片。文中报道了《环球时报》对开幕式的评论,还有公众的反应,这些反应主要来自微博,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公众的反应基本是正面的。可见,英国人也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
有关中国奥运成功的关键的报道
面对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英国多家媒体对中国培养运动员的体制进行了探讨。除了少数媒体认为金牌是以牺牲运动员童年为代价之外,大部分文章并没有表现出对中国运动员培养体制的不认同。
《金融时报》在一篇文章中说,中国的选材机制是运动员赢得金牌的关键,里面把举国体制用拼音“juguo”的方式代替,介绍了中国体育背后的机制。
《每日电讯报》在《中国的体操为什么这么强》一文,描述了作者早些时候参观中国体操队训练的情况,结论是,中西方运动员没什么不同。“有意思的是,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性格,而不是训练。”“中国人不完美,西方人也不完美。中国人很棒,西方人也一样。奥林匹克精神庆祝的是人类的成绩,不管他国籍、种族和信仰。”“体育确实能够成为不同的民族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旗帜晚报》布斯的文章有些片面:“不要抱怨西方妒忌你们,中国需要在开放体制方面做得更好些,以证明没有什么需要隐藏的。”他指出中国现在的体制仍然与前苏联一样,运动员平时秘密训练,只在大赛时候出来。其实他根本不了解,中国运动员现在参与的国际交流非常多,很多项目请的是西方国家的教练,包括孙杨和吴鹏在内的游泳运动员经常在西方国家训练和比赛。
《泰晤士报》在谈到中国队赢得男团乒乓球金牌时写道:“中国已经将乒乓球带到了另一个高度,不管是技术还是力量方面。世界与中国的差距正在扩大。世界乒联也意识到了中国控制这项比赛的带来的问题,把单项比赛改成团体比赛,但是中国即使派三线队伍来,仍然可以赢得金牌。”
结论:英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总体客观
可以说,除了少数几篇文章作者主观性较强,与事实有些差距之外,对中国代表团的报道基本客观。对叶诗文的质疑也不单单是针对她是中国运动员。其实英国媒体对兴奋剂的态度向来非常明确,笔下从不留情。这次代表英国参加男子百米比赛的钱伯斯,因为以前曾经被禁赛两年,英国媒体始终反对他复出。《泰晤士报》比赛期间还曾刊登独家消息:《6成运动员服用禁药》,该报丝毫不因为本国举办奥运会而漏过这样的消息。11日《被禁运动员卷土重来》一文,列举了众多禁赛期满后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配的大幅照片是加特林,他在男子100米比赛中获得铜牌。
总体来看,英国媒体把90%的版面用来报道本国运动员,对非英国运动员关注极少。其实按照新闻就近性的原则,这样的报道方针无可厚非。林丹与吴敏霞等几个跳水运动员受到英国媒体关注,也是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与英国有关系。林丹因为几乎每年都参加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在英国有着众多球迷,跳水受到关注是因为英国有明星戴利。从这点不难看出,英国媒体要么报道负面新闻,要么报道与自己有关的新闻。
其实,有一点英国媒体是无法躲避的,那就是每天的奖牌榜是必须刊登的,中国始终排在英国之上。这是读者最关注的。当然,正如《经济学家》杂志在最近给中国提出的建议:强国的最好心态,就是根本不在意其他国家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