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媒体人才发展的战略与实践
2012-07-26刘文洪
文/刘文洪
(作者是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社长)
地市级媒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今天,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发展战略的部署实施。什么样的人,做成什么样的事,人才队伍的质量决定了团队的实力和业绩。
一、从传媒业业态变化看人才发展战略
今天传媒业的业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即使是传统的采编板块,也裂变出网络、微博、视觉等新形式,更何况读者新的阅读需求要求传媒有新的语境、文风和新的传播方式。此外,经济社会大环境对传媒业提出了崭新课题和更高要求。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传媒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全媒体、全覆盖的战略布局,实现媒体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通过整合、联合资源配置,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必须通过企业化、市场化的改革创新,实现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这就对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分析认识这种变化,才会增强人才发展战略的自觉性。
1.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各媒体竞争日趋激烈
中国的报业是以党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中380多家地市报有报纸890多种,占全国报纸的45%。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包括广电在内的地市级媒体政治依赖度高,传媒产品工作化痕迹重,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不高,新闻业务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
但最近十多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市级媒体异军突起,从采编思路、办报理念到报业经营、产业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一座城市不仅有党报,还有晚报、都市报,一家电视台往往有多个不同频道,呈现出鲜明的市场化特征。年经营收入数亿元,年利润数千万甚至过亿的不下几十家。中央、省城乃至跨地区的媒体纷纷在不少地级城市攻城略地,加上同城媒体的不甘示弱,传媒业竞争呈白热化状态。
2.不懈追求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
地市级媒体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领导活动报道和会议新闻的改革为突破口,突出新闻性,凸显亲和力。媒体致力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与老百姓的关注点上深度开掘民生新闻,多从平民视角判断新闻价值,新闻语言变得鲜活生动,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许多媒体更加注重深度和思想性,强化新闻评论,强化舆论引导影响力。在媒体众多、信息传播碎片化的情况下,地市级媒体作为党的喉舌,正把真实性放到突出位置,在众声喧哗中以真实客观的报道以正视听。
3.新媒体迅速崛起,对传统媒体形成新挑战
目前全国网民达5.13亿,微博有3亿受众,互联网广告年收入已超过600亿元。
每年举办的迎春联欢会是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员工们增进感情的机会,也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图1 为2012年1月5日,集团迎春联谊会。
图2 为2012年7月11日,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为60多名营销人员举办专业培训。
残酷的现实使传统媒体不得不意识到,报网融合、构建全媒体格局已是大势所趋,也代表了报业的未来。适时抓住这一机遇,加大新媒体的投入,使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挑战中共生,在共生中融合,提升新的传播能力,正成为地市级媒体的共识和行动。
4.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求传统媒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面对当前的经济态势以及传媒业的发展环境,转型升级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需要尽快在传播格局、产业结构、体制机制上转型升级,与时俱进丰富传播手段,在网络、终端、手机报、户外流媒体、微博等多种渠道设点布局。
要顺应国家鼓励文化产业的大势,积极进军文化产业,在多元化经营中延伸传媒产业链。此外,传统媒体自身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正日益显现,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羁绊,迫切需要引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从传统媒体走向现代传媒集团。
二、地方传媒业发展需要怎样的人才
1.从单一采编人才向经营、管理以及复合型人才等多种人才需求转变
今天的地市报人不仅是传统媒体的守望者,而且也是新型媒体的设计者和开拓者。
现代传媒不仅采编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变革,内部板块也产生了巨大裂变,广告部门需要面向市场主动出击抢占广告份额,印刷除传统的轮转印刷外,需要拓展平板印刷和商业印刷,发行需要利用渠道搞物流配送,新增的文化产业更是要依托品牌在会展、演艺和艺术品等领域施展拳脚。现代企业管理则需要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为目的,革除陋习,消除弊端。这么重大的变化和崭新的工作,恰恰需要有各种相对应的人才成为执行者。
2.采编人才从粗放型向专业型转变
采编人才是传媒业的核心人才,是媒体发展的主体。传统媒体的采编队伍具有政治素质强和敬业乐业的优势,保持发挥这一传统,但同时需要根据发展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现代传媒更应提倡专业主义精神,每个采编人员要成为所采访行业和所负责版面、节目的行家里手,成为业务高手和强手。
3.新媒体和文化产业催生报业新型人才
传媒业出现的新的两大趋势,一是数字技术带来的新的传播业态,二是文化产业成为推动传媒业发展的引擎。
现今新媒体需要推进以全媒体为导向的数字化、一体化布局,打造综合性数字信息平台。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屏、手机屏,打造全报刊网络平台、全广告运营平台、全活动营销平台。文化产业与传媒有着天然的联系,将为传媒发展拓展新的空间。重点可以在会展、演艺、艺术品、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切入,形成相关产业的集群发展,以多点支撑获得新的发展能力。
4.转型升级考量人才的综合素质
采编人员既要政治强又要业务精,还要善于社交和合作沟通,甚至还要会摄影、摄像,适应新媒体或特殊情况下紧急发送稿件的需要。搞文化产业当然需要有过硬的文化素质,搞新媒体当然应该掌握最前卫的技术。传统的财务人员就应该朝着懂得资本运作的理财专家的目标努力。
除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之外,传媒人才还需要具有全局意识,主动了解团队的目标和走向,自觉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将本职、本部门的工作纳入集体之中,服从集体利益。善于上下左右关系的协调,善于在团结合作中双赢多赢。有高尚的道德品行,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现代传媒的多样化、复杂性十分需要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特别是中层干部必须是这样的人才,方能不断开拓创新,出色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三、如何构筑人才高地
在传媒业人才战略中,培养人才是基础,吸引人才是重点,用好人才是关键。
1.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确定前瞻性人才发展战略
应当清醒地看到,地市级媒体还普遍存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高端人才要么进不来,要么留不住,制约了进一步发展。不少政策制度还因循守旧,能人得不到重用,庸人逍遥自在,非常不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投入时间和财力,磨刀不误砍柴工,舍得投入才是明智之举。
人才战略要着眼于长远,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充分做好人才队伍的衔接和储备。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有四报两社两刊一网,历来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每年都有详尽的人力资源报告,分析当年人才结构、布局和培训、流动情况。“十二五”规划共有13个分规划,其中一个就是人才发展规划。
2.注重在工作实践中培养、使用人才
人才更主要的是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基层、在关键岗位上摔爬滚打,在换岗、轮岗中扬其所长,可以有效提升素质,激活能量。如何用人、用什么样的人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如果一些业务不精、品行不端但会溜须拍马的人得到重用,就会导致其他人向这些人学样,导致整个团队的风气不正,严重挫败想干事、能干事的人的积极性。
对优秀人才不问关系,不论资排辈,苏州日报社从中提拔了30多岁的副总编、副社长,20多岁的部门副主任也有好几位。其他新的产业和岗位需要人才,我们也不是“外来和尚会念经”,而是从采编人才中选拔。广告部总经理原来是日报经济部副主任,文化投资公司总经理原来是晚报要闻部主任,新媒体公司总经理来自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人,在哪个岗位都可以很快进入角色,可以干出出色的成绩。
3.让多种培训成为常态性工作
苏州日报社多次举办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现代化现实形态、避免新闻法律纠纷、学会自我减压等适合不同岗位的员工的讲座,还分期分批举办专题性脱产或半脱产培训。仅2012年就有两大活动,一是“请进来”,48名营销人员连续8个半天听取“认知销售”“营销技巧”“活动策划”等专家讲课,有助营销人员掌握客户开发、维护客户关系的基本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走出去”,7月和8月份,118名中层干部和部分骨干分两批赴杭州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集中举办“创新思维与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各用5天时间,一批侧重新闻业务,另一批侧重经营,学习“传媒行业运营管理”“文化创意与资产运营”“企业强势品牌与营销”等内容。此外, 5年前还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合作办了一个60多人参加的研究生班。报社还鼓励员工自我学习,更新知识,参加各种大学课程学习,只要拿到毕业证书,学费全额报销。
4.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和环境
任何一个单位都需要科学化管理,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严格各种量化考核,但对传媒业来讲,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人性化、柔性化的管理,需要累积企业文化来涵养人。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知识型员工对此有更高的要求。所以,首要的一点是要营造浓厚的业务氛围,鼓励创新,鼓励冒尖。
集团各报每天都要评报,对当天的稿件和版面在点评中发表不同意见,总编每天发“即时奖”,对好稿奖励100到500元不等。集团新闻研究室编发《每周评报》,三分之一表扬,三分之二批评,在探讨业务、交流业务中推动办报水平的提高。其次,尊重每一位员工,讲求人与人的平等。新闻单位有众多不同的岗位,也就需要多种不同的人才。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更多人性化的关怀,就会让每个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把个人追求融入到集体发展的大局之中,让每个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集团每年评选“十佳记者”“十佳编辑”“十佳经营人才”“十佳技能高手”。每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我们给包括食堂洗菜工在内的每一个员工发1000元荣誉奖,让所有人感受集体的光荣。
这些总体上是在培养具有传媒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激发员工创造力的心灵土壤,是传媒在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生长出来的基本精神。人文环境的核心就是对知识型人才心灵契合的理解和关怀,让大家在科学严格的用人机制和宽松和谐、与个人思想意趣相近的文化空间里愉快工作。当个人的自身价值追求与集体的价值诉求高度默契时,也就能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即使在企业遭受困难的时候,员工们也会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一年的企业靠运气,十年的企业靠经营,百年的企业靠文化,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集团除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文艺汇演以及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外,更多的正是在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运作上作水滴石穿的努力,不仅把集团打造成生产精神产品的大工厂,而且营造出用好人、滋养人、造就人的一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