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日常性叙事表现重大主题报道——大众网的实践与思考

2012-07-26朱德泉邢玉军

中国记者 2012年9期
关键词:新闻奖

文/朱德泉 邢玉军

(作者分别是大众网总编辑、互动评论部主任)

近三年来,大众网在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中风生水起,两年四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两获一等奖,今年又有专题“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近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访”、专栏“独立调查”两件作品入围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定评。

实践证明,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挖掘“新闻金矿”,不断催生精品,是重点新闻网站全力打造新闻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策划:以平民视角说网民心声,“立意高”还要“沉到底”

创新:跳出网络,在全媒体联动中实现多介质采集

启示之一:网络重大主题策划要善走群众路线

重大节庆报道蕴含着无限的创新空间,可以催生出一系列活动,让网友在充分参与中传递“感同身受”的主题思想。2011年6月25日至12月21日,大众网联合全国90家重点新闻网站共同发起了“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近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访”活动,历时180天,行程8万里,横穿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上万篇报道、图片和视频。“党旗漫卷中国红”活动实现了全国90余家重点新闻网站、全国千万网友、各地知名传统媒体共同聚焦中华民族大家庭生活的画面,共写中华全家福,成为全国建党90周年宣传报道中行程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历时最长的活动之一,这一专题也因此进入第22届中国新闻奖定评。

“56个民族家庭”的人情风貌、民俗民生和发展变化,既是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具体呈现,也是这一鸿篇巨制中的最小单元。

在读者罕闻、记者罕至的地方进行“走转改”, 180天历程,由记者、特约记者、网友代表,还有一名14岁小记者组成的特殊采访团队,以不同视角发现,用共同脚步丈量,行程8万里,记录了中华56个民族家庭的人情风貌、民俗民生、发展变化。以这样一种平民的视角,传达出网民的心声,来自56个民族家庭的图片、视频,以及众多网友的微博参与,提供了海量的原生态信息。

虽然地下连续墙存在施工费用高、施工难度大等问题和不足,但由于其具有防渗性能好、施工振动小、整体刚度大等其他工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和管理有很多需要我们学习和探讨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正是这种把“规定动作”深化为“自选动作”,变成互动性、变成集体贡献内容,从而具有可读性;体现于网络又不局限于网络的理念创新,保障了大众网“党旗漫卷中国红”专题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体现“群众路线”和多介质采集的成功案例,还有大众网今年承办的“科学发展新山东——第八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来自全国的80余家媒体、130余名记者,7天行程5000余公里,发稿并转载大量稿件,在网上掀起“科学发展新山东”的宣传热潮,报道的形式包括新闻、评论、微博、手机报、论坛以及3G直播,不但实现了新媒体中各个平台的互动联系,还实现了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动、交互传播。

2011年11月17日,大众网采访团队在途中合影,特约记者施晓亮(左一)、特约小记者施哲莹(左二)、网友李东岳(左三)、大众网记者刘国栋(右一)。

聚焦:以节点贯穿散点,用细化手法反映变迁

升华:在聚合中逐级凝练主题、凸显中心思想

启示之二: 网络重大主题策划要善于展现时代的细致和质感

重大决策部署的报道要善于“吃透精神,解剖麻雀”。2010年8月,为深刻记录枣庄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绘制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样本”,用新媒体的责任为“转调”求解,大众网“独立调查”栏目于第38期推出了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多媒体的宏大专题——《千年煤都的生死变轨》,该专题获得了第21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转调”是当年的重大主题,而枣庄这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代表在4年前就启动了“转型”之路,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麻雀”,对它的“解剖”,也就是对“转调细节”的刻画,这份记录必将带着时代的“细致与质感”。

在对枣庄转型的采访中,大历史小故事、大气象小细节被充分挖掘。在枣庄的三天两夜间,采访团队充分利用每一刻,“看”景点、“逛”店铺,采商贩,访领导……将无数个细节和故事采集到位后,形成了长达2.8万字的调查稿件。全稿由5个章节构成,标题采用章回体,抑扬顿挫、层层递进又相互关联,通过枣庄4年转调的各个关键性节点将所有采访到的细节和故事串联起来,发展煤化工、发展文化旅游、加快城市建设这“三大战役”的经典之作跃然网上。

细节是事件的颗粒,是过程的链条,是人物的镜像。一个个“最小的组成单位”的积累和串联,就构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

设计:于动漫中融中国水墨,互动参与增强“悦”读体验

突破:细部雕琢呼应大面积留白,超长网页满足一站式阅读

启示之三:网络重大主题宣传策划要理念先行,实现“采编设计一体化”

有了权威、丰富、生动的内容,网络专题的页面设计也是决定一个重大主题策划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大众网专题《中国一日》《生死抉择惊天一坠》蝉联第21届、22届中国新闻奖页面设计类一等奖,这两个一等奖所涉及的内容都是“重大主题策划”“重大典型人物”。留白、超长屏,背景音乐,中国传统水墨、长卷,动漫,以及网友直接在专题页面即可参与的互动游戏,都是网页设计中的诸多创新和突破。

《中国一日》网页设计的细节雕琢精益求精,敢于缩小图片、缩小图标,实现大面积留白。在大面积留白中,一些细部的显现反而是越小越显著,这种设计理念实际上更多借鉴了现代杂志的设计风格。首页超长屏甚至达到十几屏,满足了网友一站式阅读的需求。为了让导入页的动漫开场更动人,我们反复挑选,采用了西班牙民间的《弗拉门戈》舞曲,曲调曲风都很适合网友宁静、温馨的阅读心理感受。在主页面里,直接让美编用毛笔勾出的逗号做标题的背景,制造出一种中国水墨画的飞白意境。

另外一个成功之作《生死抉择惊天一坠》属于重大典型报道范畴,点睛之笔在于专题首页中部插入的一个Flash现场模拟动画——假如你是飞行员,该如何选择?这段模拟动画强调发挥Flash的交互效果,允许用户自由体验英雄面对人民的利益和自己的生命只取其一的矛盾选择。这种对事件过程的还原和虚拟结局,格外受到网友的关注,网友竞相点击体验,好评如潮。

在重大节庆报道《中国一日》成功问鼎中国新闻奖页面设计一等奖后,我们在思考总结,这个专题之所以能把采访、网友上传的图片、视频,短信等体现的“精气神”给予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表达,其协调一致、和谐共鸣就在于让美术编辑提前介入到专题采编全过程来,实现了采编设计一体化,以项目组为单元,创作团队群策群力。

也正是经过这次创作的探索,大众网将美术编辑从技术中心单列出来,成立了数码设计部,网络专题与重大题材的创作实现了美术编辑提前介入内容策划。

未来:2.0时代网络重大主题宣传需要推动系统创新

方向:“形式、内容、技术”深度融合,“体验、表达、分享”潜移默化

启示之四:“动机、行为、目标”需要在弥漫的传播中完成“使用并满足”

当下,互联网对新闻的处理已不再是单一的文字或文本,而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图像及视频等等多种传播方式完善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由于其传达信息的方式更为丰富和生动,新闻的表现力、感染力也得到加强。

与Web1.0时代不同,Web2.0时代的传播更加注重个性化与差异化,更加注重双向互动。网络重大主题宣传要让受众“入眼、入脑、入心”,让受众在“心旷神怡”的阅读体验中实现“心悦诚服”的认同并表达,无疑需要加快推动系统创新步伐。

创新的本质不仅仅是针对一个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更涵盖了技术与应用搭配的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为了实现这些创新的融合,还有必要打破固有的组织形态进行组织创新。

在Web2.0时代的互联网新闻传播中,形式、内容、技术不再是割裂的而是互为依托的深度融合,是共同呈现的统一体,网民已不再满足于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更需要寻求阅读的体验感,实现自我的表达、宣泄,与他人的交流、分享。摸准受众的阅读需求进行点点滴滴的日常性叙事,虽没有宏大叙事,却同样可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通过受众的表达实现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再传播,实际上更构成了一种弥漫的传播。

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网络呈现,要站在政府、媒介、受众三个维度认真研究彼此间的动机、行为和目标,努力实现三者间的“使用并满足”。依“三维共赢”之魂、回归日常性叙事之妙,才能更好地在互联网新闻宣传中实现广泛的影响力和可读、共鸣的舆论引导力,最终形成网民认可的公信力。

猜你喜欢

新闻奖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示
中国新闻奖 浙江缘何大丰收
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新闻漫画欣赏
电视新闻评论的变与不变——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在践行“四力”在黔线——以浙江新闻奖三等奖作品《一片叶子的追寻》为例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从中国新闻奖编排类一等奖看联播类新闻的编排创新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期刊界获奖作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