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架子 脱去官腔 还原新闻本质——深圳报业集团以“四个还原”改进时政新闻报道
2012-07-26宣柱锡
文/宣柱锡
(作者是深圳报业集团总编辑)
时政新闻报道改革是党报新闻改革的一个瓶颈。深圳报业集团编委会在实践中提出“四个还原”理念:时政新闻报道要挖掘出会议中的新闻,把会议还原成新闻;要摒弃程序化的条条框框,把工作议题还原为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要避免空话、套话,将领导人还原为普通人;要善于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将工作难点还原成舆论监督的主题。总之,时政新闻报道要放下“架子”,脱去“官腔”,还原新闻本质。
一、在采编中求本索源,还原时政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
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或地区)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党、政府、政治团体和重要政治人物在处理国家(或地区)事务和国际(或地区)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这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是各种新闻中最重要的新闻,当然也是党报最重要的报道内容。但是,时政新闻报道却常常囿于官场规则,突出了领导人的位置和程序化的报道,反而淡化了时政新闻内容本身的新闻价值。近年来,深圳报业集团大胆突破,在时政新闻报道中,摆脱传统思维定势,按新闻规律办事,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根据新闻价值摆正新闻中的主角,突破时政新闻报道处处刻意突出领导的框框。2011年深圳主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来自世界的运动员聚集深圳,也有大批的官员参与大运会活动。我们的一个重要经验是:淡化领导报道,回归新闻本质,让运动员成“主角”。如2011年8月18日《深圳特区报》一版有两条领导活动稿处理上打破常规,一条是省委书记汪洋来深圳观看大运会,另一条是省长黄华华为冠军何冲颁奖。两条消息各配发一张照片,两张照片场景选择都很讲究,不是聚焦两位领导,而是着重突出运动员和大运会场景。两条稿文字都很短,尤其是第二条稿仅300余字,《何冲3米板完美夺金(主)黄华华为获奖运动员颁奖(副)》将运动员获奖作为主标题,省领导为获奖运动员颁奖作为副题,运动员作为报道“主角”,省领导为运动员颁奖作“配角”,突出了这篇报道的新闻内涵。
走出会议程序找新闻。通常政务活动都有严格的程序,如果按照程序报道,常常会索然无味。因此,我们要求记者要跳出会议程序在会议内外找新闻。《深圳晚报》明确要求会议报道“只抓新闻,不写议程”。例如该报在2010年深圳市两会上,听到王荣书记现场回应政协委员有关特区内外一体化建议时透露“国家批文已在印刷厂了”,该报当天迅速策划,突击采写出“特区内外一体化”七个版的报道,翌日(5月31日)推出,引起读者高度关注。6月1日,全国媒体发布了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深圳市的新闻。这是晚报突破会议议程抓新闻的一个成功案例。
把抄文件变成在政府文件中找新闻。抄文件、官话套话连篇也是政务报道中的痼疾。但政府文件蕴含大量政府如何施政的重要信息,往往比之官员的活动还有价值。因此我们积极改进政府文件的报道,作为服务中心工作、服务民生的重要方面。如2012年5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公布2012年政府公共服务白皮书。《晶报》以《市交委:民治大道改造争取年底前通车(主题) 2012年政府公共服务白皮书对外发布,30部门8个区承诺今年目标任务(副题)》为题做专版报道,报道以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为线索,在各区局的报告中摘要刊出相关的解决方案,把一个枯燥的文件变成一篇可读性和吸引力强的新闻报道,也成为一面督促各政府部门履行承诺的镜子。
时政新闻报道要挖掘出会议中的新闻,把会议还原成新闻;要摒弃程序化的条条框框,把工作议题还原为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要避免空话、套话,将领导人还原为普通人;要善于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将工作难点还原成舆论监督的主题。总之,时政新闻报道要放下“架子”,脱去“官腔”,还原新闻本质。
从大局出发主动策划时评话题,变被动地跟进政务活动到主动引导舆论,凸显时政评论的新闻价值。2012年即将召开党的十八大,中国的改革历程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主席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坚定信心 攻坚克难 开拓前进》强调,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1月3日在广东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强调要深化改革,敢于打破利益格局。集团编委会通过深入理解中央省市领导的讲话精神,从全国大局出发,在《深圳特区报》发表了《根本出路还是改革》等8篇“龙年新春评论”,重发了《东方风来满眼春》,“龙年新春评论”延续了“猴年八评”主题鲜明、文风犀利的风格与特点,集团其他报网积极跟进,配合发表评论和策划相关系列报道,再次拉起了改革的大旗,吹响了又一轮改革的号角,为十八大舆论铺垫造势。这一系列报道和评论在全国引起广泛的关注。
2011年10月15日,本文作者、深圳报业集团总编辑宣柱锡(右三)带队深入企业,采访深汕特别合作区落实广东省委“双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情况。右二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马智华。
二、将领导人还原为普通人,拉近领导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改变媒体中的领导人形象是时政新闻报道改革的关键。领导人形象其实也是执政党的形象,如何在媒体上呈现领导人形象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读者对国内媒体领导人模式化的报道不满,也导致对相关时政新闻的逆反心态。
明智的领导人,也有改变这一现象的要求。2012年2月15日,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接受记者专访时强调,时政新闻报道要在密切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多下功夫。王荣说:“我注意到微博上有关于我作为普通市民在华侨城、万象城闲逛的信息,我觉得挺好,也很喜欢这种轻松、自在、自然的氛围。”(2012年2月17日《深圳特区报》《王荣表示管理好一个城市首先要做热爱这座城市的普通市民(引)“我喜欢看看电影逛逛市场跑跑社区”(主)》)这些讲话也说明,明智的领导人并不喜欢媒体自以为“权威”“隆重”的那种报道方式。因此,领导人报道也要创新,让笔下的领导走出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走进百姓之中,善于从小处着眼,以真实的细节感染读者,把领导人还原为普通人。
写出领导人的个性,以个性感染人。2012年3月26日起,《晶报》策划推出大型政务系列报道《开局》,重点报道深圳市各区局和国家相关部委工作的新格局、新思路。《开局》一面世就引来读者的关注和阅读兴趣,其突出特点之一是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如在采访福田区委书记刘庆生时,记者写到:“晶报《开局》采访团队刚刚落座,福田区委书记刘庆生率先‘进攻’,就当前深圳纸媒生态、突围路径等话题广抒‘忧思’,我们也只好积极‘接招’”,“说到娱乐,他说,从市直部门调至区里工作将近7年时间,没有看过一集完整的电视剧。说到健身方式,他说自己信奉‘龟论’,‘生命在于不动’”,谈到一天的生活,“刘庆生出其不意地幽了一默:‘早上上班,晚上回家’”。这些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读来很有亲切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写领导讲话,要努力写出领导个性化的语言,这些语言,常常能反映领导人的独立思考与想法,有时更能说明政府决策的背后思考和政策取向。2010年9月10日《深圳商报》的《民办教育不应是“穷人教育”》一稿,报道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王荣书书记 的讲话,王荣脱稿讲到:“深圳对民办教育的态度,不能能只停留在帮忙解决公办教育资资源不足或者是解决政府没有履履行好责任上,使民办教育成了了‘穷人的教育’,这不符合我我们 改革发展的方向。相反,‘穷人的教育’倒更应该成为政政府和公办教育的责任。”讲讲稿不会有“穷人教育”的说法法,但王荣书记脱稿讲出来了,真实反映市委领导对民办教育的忧思和大力支持的态度,这样的个性化语言就不是可写可不写了。
三、立足民生,把工作议题还原为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
按新闻规律报道好政务新闻,还要善于深入挖掘其中的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议程设置把工作议题还原为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广泛、深入、生动地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在当前,党委政府的政务活动主要在于解决民生问题。因此,要善于将政务活动中的工作议题还原为百姓关注的民生话题。
从具体的民生问题切入,引导读者理解党的政策、决策。2011年初,深圳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和深圳市两会提出创造深圳质量的改革任务。为引导读者理解什么是“深圳质量”,《深圳特区报》1月16日聚焦深圳市两会热点专版选题是《我市将出台治堵新政》《支持民办高校加大扶持力度》《提前实施建设地铁十六号线》《要加快建设微循环道路》等,后续的报道和评论,也着眼于民生问题,如1月18日《四大问题致保障房建设缓慢 29名人大代表就保障性住房建管提起询问》,1月20日评论《交通一体化,何妨多开几条隧道》,从这些与市民切身相关民生热点话题引入,让读者理解深圳质量“以质取胜,以人为本,文化强市,内涵发展,低碳理念”的基本内涵,跳出会议报道概念化、抽象化宣传的窠臼。
从民生入手策划系列活动和报道,扩展和延伸对重要会议精神和服务中心工作的报道。重要会议精神和服务中心工作的宣传是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主要任务之一,往往需要在重要政务活动前后的一段相当长时间内延续报道,因此,需要策划一系列围绕某一主题的报道或活动,使其具有新闻的内容与形式。如为配合深圳经济特区30周年庆典的举行,《深圳晚报》配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精心策划了“新深圳、新变化、新体验——百万市民看深圳”大型系列活动,通过邀请深圳普通市民参观反映特区成立30年社会、经济发展成就的一个个“景点”、项目、部门、领域等,让市民亲眼目睹特区建立30年的沧桑巨变,亲身感受30年深圳飞速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进一步激发市民改革创新、建设新深圳的热情,达到庆典所要实现的目的。由于《深圳晚报》时政记者策划意识、策划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都很强,许多政府部门在推出重点工作前,都会邀请记者去商量、策划。《深圳晚报》也通过丰富的民生活动策划和许多政府部门建立起全方位合作关系。
集团各媒体从不同定位、不同角度切入拓展话题,形成组合效应。为庆祝今年7月1日香港回归15周年,《深圳特区报》开辟《香港回归15周年·高端访谈》,推出候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前任行政长官董建华、香港政府局长等的访谈,请他们阐述15年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深圳商报》7月1日推出《同行15周年》四个版的专题,回顾深港15年来经济上“合作”与“共赢”的历程。《深圳晚报》当天则聚焦香港回归后产生的一类特殊群体——生活工作在深圳、香港之间,既是深圳人,又是香港人的“深港人”,如《今天香港回归15周年有种新人类就叫“深港人”》,写他们的生活、工作的故事,反映15年来深港两地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和深刻变化。《晶报》当天发表社论《深圳最该向香港学什么》,提出“最该学习的就是香港社会所蕴含的法治理念和公民精神”,以此为主题推出4个版的纪念特刊。四家主报的报道角度、话题各不相同,但都聚焦和肯定了“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除重大节点报道的相互配合,各报从自身定位开拓时政新闻报道话题,各有鲜明的特色。《深圳特区报》全面权威报道市委市政府重要的政务新闻,解读各项重要政策和决策。《深圳商报》更多地把时政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与经济、文化有关的重要会议、重大决策的背景新闻、跟踪报道、深度调查和衍生新闻上。《深圳晚报》着重策划民生活动,拓展时政报道的领域和空间,为政府和市民搭建零距离沟通的桥梁。《晶报》将时政新闻划入“大民生”范畴,用非传统的方式来解构传统的时政新闻。最终形成以《深圳特区报》为龙头,各报协同合作又特色纷呈的时政新闻报道格局。
四、将工作难点还原成舆论监督的主题
党报时政新闻主要任务是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常都被理解为正面报道。但实际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党政部门去执行,形成各项中心工作,并且许多重要决策有明确的针对性,用于解决某一难点、热点问题。党报要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贯彻落到实处,离不开对各党政部门执行过程的跟踪监督,这也是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是时政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提出要向舆论监督拓展党报时政新闻报道,把工作难点还原为舆论监督的主题。
时政新闻的舆论监督有多种形式,首先是媒体针对某项政策、决策的制定与执行情况选择监督话题,推动某项工作的进展。2011年大运会召开前夕,集团各报网重点监督有关政府部门在落实迎大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深圳特区报》连续曝光的全市公共场所英文标识不规范问题,引起许勤市长的重视,要求有关部门6月底前完成全市公共场所不规范英文标识的整改工作。当年5月6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在大运网发文称大运期间严禁农民工通过群体性上访讨要欠薪,舆论为之哗然。5月9日《深圳特区报》发表评论《这是法盲出的馊主意》,严厉批评其规定违反法律。该局当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农民工朋友致歉,表示立即收回修改。《深圳晚报》迎大运期间组织“民间测评团”考察执法部门的履职情况。第一批“民间测评团”2月24日赴布吉、石岩暗访,25日报道《布吉城管太“淡定”“测评团”给“鸭蛋”》,曝光布吉城管的懒政行为,26日跟进报道《布吉城管道歉》。迎大运期间集团各媒体的舆论监督,促进了有关部门的整改工作,提升了政府的服务水平,为大运会的顺利召开创造了良好条件。
时政新闻舆论监督另一种重要形式是架设或搭建官民沟通平台,实现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深圳特区报》“直通车”是与市纪委、市监察局、市信访局联办的报网联动栏目,每期邀请党政领导与市民互动,听取市民对政府工作的建议与投诉。该栏目已创办7年,以多种形式不断扩大受众参与面。如2010年12月22日,举行市、区、街道三级联动“直通车”接访活动,有6个区、2个新区、50多个街道办的近百位负责同志担任嘉宾,分头在全市接访群众102批次、406人次。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市长许勤多次上直通车接访市民。其他各报网都搭建有类似平台,如深圳新闻网借大运的契机打造“网络问政/网络答政”平台。通过该平台,相关政府部门可问计于网友,网友可向政府部门反映问题及建言献策,新闻网定期整理问题请有关单位答复并公布处理结果。
通过将舆论监督引进时政新闻报道,我们也为市民参政议政搭建了新的平台,创新与开拓出时政新闻报道服务社会管理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