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华社十八大报道“初探”党代会报道攻略
2012-07-25孙敏莉
□ 文/李 斌 孙敏莉
重大战役性报道难做、难出彩,为使其有亮点,媒体人付出了很多努力,本文作者认为如果注意四大事项、具备十个基本视角,仍可创造出许多可以把握的收获。
四大注意事项
1.提前准备。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党代会前,应该做到“三熟”:
一是熟悉文件,尤其是党代会前期起统一全党思想作用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报告本身,从中寻找新思想、新理念、新提法;二是熟悉代表名单、历届党代会基本情况和本届党代会代表构成特点,哪类代表的比例上升了,折射出怎样的政治含义,对自己所分工代表团的每一位代表都要尽量熟悉;三是熟悉规则,党代会的报道规则和其他重要会议尤其是两会有所不同,对媒体的要求相对更严,“规矩”更多。
2.紧密结合报告。党代会报道,应该紧密结合大会报告本身,不能游离于报告之外。许多报道之所以效果好,抓人眼球,就是紧密结合了报告本身。比如十七大时,新华社同一天播发两篇报告解读《国家统计局专家: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是个大趋势》《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十七大报告首提“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记者抓住报告中“财产性收入”这一和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新提法,反映了专家的分析以及代表们的热议,采用效果非常好。
3.尊重新闻规律。无论是党代会还是全国两会报道,都属于会议报道范畴,而且是新闻的“富集地”,应该尊重新闻规律,从会议上抓新闻,抓硬新闻。像十七大时新华社播发的《尚福林代表:中国股市正呈现经济“晴雨表”作用》《孙海平:刘翔有可能参加2012年奥运会》《张庆伟代表:绕月工程准备良好10月下旬有望首飞发射》都是外界关注的新闻;十八大播发的《周小川:对“热钱”保持高度警惕》 《郭树清代表:近期没有推出国际板的计划》等稿件,都是这样的硬新闻。
▼2012年11月5日,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山西代表团代表抵达北京。这是十八大山西代表团代表原贵生(左一)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丁林/摄)
4.团结就是力量。十八大会期仅6天半,从代表报到的11月5日算起也才10天。一个主题,一个人采访起来困难,而团结起来,一人牵头,多人采访,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不仅能形成合力、迅速成稿,也能在讨论中使报道更精益求精。
十个基本视角
1.报告视角:注意报告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提法、新目标,尤其要注意“第一”“首次”。
每次党代会前,都有一次重要的“吹风会”。十八大前的吹风会,是胡锦涛同志2012年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7·23”讲话透露出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性,也为总体布局增加了新的内容。这在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写入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据此,笔者估计十八大报告很有可能以单独篇幅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就此做出相关部署。进一步核实发现,“7·23”讲话中“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三大发展理念可能将第一次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这一“发现”,让笔者激动不已,和同事一起迅速行动,提前采访了山西右玉县植树造林上万亩的余晓兰等十八大代表,为报道作好了充分准备。十八大开幕当天,果不出所料,报告不仅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而且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目标,让人眼睛一亮,笔者迅速进行补充采访,2600多字的《“山要绿起来,人也要富起来”——十八大报告首提“美丽中国”引人关注》被234家媒体采用,同一主题的对外报道《“美丽中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写入中共全国党代会报告》也被多家境外媒体采用。
2.百姓视角:站在群众角度,多问一个“为什么”“怎么样”,往深想一步,稿件的水平和思考深度也许就不一样。
《勿忘人民 不负人民——十八大代表畅谈“宗旨意识”》一稿的采写,就是站在百姓和人民的视角,通过三个层次:奇迹背后:“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数字背后:“多谋民主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创造背后:“与人民群众携手并肩,共产党人就会无往而不胜”,反映出共产党人“勿忘人民”的宗旨意识和“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稿件被《新华每日电讯》以头版头条配4张图片的方式予以隆重展示。
3.人物视角:点面结合,写出本届党代表总体特点,展示党代表风采。十八大前,笔者调阅了新华社会前报道专栏“十八大代表风采录”的所有稿件,一个个党代表的名字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模范共产党人形象。
受到启发,我们组织采写了《“我们身后是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兄弟”——农民工首次以群体形象“亮相”全国党代会》《十八大代表中的“80后”》《“草根”代表带来“草根”心声》《见证历史、传播历史、推动历史——记十八大上的新闻人》《日趋活跃的新力量——更多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代表登上党代会舞台》等稿件,抓住本届党代会出现26位农民工代表、基层代表比例和35岁以下年轻代表比例增加的现象,提前分头采访,然后组合成稿。几篇稿件既反映了三到五位某个类型党代表的风采、履职情况和带来的群众心声,又将这类“新面孔”的总体情况和专家等第三方意见融入,使报道有点有面,成为“十八大新面孔”栏目文章,也成为十八大开幕前几天的报道亮点。
4.对外视角:按照对外报道规律采写对外稿件,内外兼修,使新闻素材发挥最大效果。
视角的转换,往往能使采访得到的新闻素材和资源发挥更大的功效。笔者在十八大报道中就此做了尝试,一些稿件“内外兼修”,在播发更为详细的对内稿件的同时,播发对外新闻。对外新闻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要遵循对外报道的规律:一是更加突出新闻,二是更加客观,三是更多地融入专家等第三方的评价。《农民工群体首次亮相中共全国党代会》《更多新生力量出现在全国党代会上》《让“中国声音”变成“中国好声音”——新闻人“亮相”十八大折射中共高度重视舆论传播》等稿件就是同主题对内文章的“对外版”,从标题到内容都精心制作,往往更为打眼,有的甚至占据了新华网首页头条的“显赫”位置。
5.数字视角:从数字和数据入手,提取报告中的亮点,反映代表关注的焦点,增加报道的科学性。
数据枯燥,却具有说服力。《“报告中,‘人民’出现了145次”——十八大报告彰显“人本”理念》《三千天不久,只争朝夕——中国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倒计时”》等稿件,就是通过数字这个“窗口”,折射出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鲜明特点,反映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6.现场视角:向现场要新闻,要生动活泼的细节。从代表团驻地宾馆到梅地亚新闻中心,到人民大会堂,从代表团讨论到记者见面会,来自十八大各种现场的热烈讨论,十分鲜活生动,无疑是受众喜闻乐见的。
《“今后还要投1000亿元建地铁”——十八大北京代表团开放日侧记》《农民工代表余凯新:没想到能在这里诉说心声》《“我找到了我心中的期盼”》等稿件,通过生动的现场描写、大量直接引语的引用和适当背景的穿插,使人们仿佛走进一个个生动的会场,如临其境,传播效果很好。
7.观点视角:向观点要新闻,深入浅出剖析报告精神实质。
许多党代表都是扎根基层,做着默默无闻的“小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个人也一步步成长,这让笔者深有感触:群众的小事就应该是共产党人的大事。上会后,笔者将“小事观”和中央领导同志所倡导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结合起来观察,采写了一篇时评《“小事观”反映事业观》,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观”反映事业观。把这些“小事”做好,让人民群众满意,就能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成就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要大兴求真务实之举,就要从本职工作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无数件小事做成了、做好了,服务型执政党才能建成,党的执政之基才能更加巩固”,这篇小切口、大主题的评论被85家媒体采用。
8.海外视角:客观观察,使报道更具说服力。
在一些重点稿件中,适当引用海外评述,往往更有说服力,使报道更客观全面平衡。如《前进,向着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党的十八大巡礼》一稿第一部分写“历史方位”时引用英国广播公司的解读:“世界正越来越多地被中国改变。如果说在过去两个世纪,世界看西方;那么将来会呈现的是,世界看东方。”借他人之口,方位感油然而生。
9.热点视角:回应社会热点,将党代会和社会热点连接起来。
社会热点,往往群众关心,党代表也关注。《直面国企改革三大热点》《回应人民新期待——中共十八大热点前瞻》《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从十八大看中国改革开放新征程》等稿件不回避热点难点,从多个角度反映党代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
10.会外视角:使报道扎根具体生活实践,更加具体,也更加立体。
《雷洋洲:107个笔记本记录盈田村的小康路》一稿,就是通过十八大代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盈田村党总支书记雷洋洲上会后打开的第107个笔记本这个细节,将一个小康示范村和全国文明村的发展和变化、会外基层党员群众的愿望建议和大会结合起来,也塑造出一位村支书爱学习、勤思考、心系群众的鲜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