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Web2.0的网络信息资源配置*

2012-07-21张思源杜治波

图书馆学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资源用户

张思源 杜治波

(湖北工业大学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068)

张思源 女,1985年生。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配置。

杜治波 男,1977年生。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数据整合和数据挖掘。

根据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目前网上用户已突破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在Web2.0环境下用户获得足够数量的信息资源已不是问题,但如何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在不同用户之间的最优分配,是网络信息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内容

1.1 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上的配置

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配置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根据信息资源不同的时效性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网络信息资源的时效性极强,但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其时效性大小和变化情况是不一样的[1]。有的信息资源呈现出逐渐老化规律,有的信息资源呈现出快速老化规律,还有些信息资源强烈地受制于各种不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表现出波动性和无规律性。比如,组织网站中行业新闻信息的更新频率就明显高于介绍性的信息。对于规律明显的信息资源而言,其在时间上的有效配置目标较为容易实现;对于控制和协调网上无规律信息在时间上的配置,就成为了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难点[2]。在对网络信息进行时间维度的配置时,要尽可能把握各类网络信息资源的时效性规律,确保网络信息资源在其最短的周期内快速更新。

目前,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方面的配置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国网站内容的更新速度慢,各类网站更新速度不合理,有些网站的更新周期严重滞后。根据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1周以内更新的网页只占3.4%,1个月以内更新的网页占20%,3个月以内更新的网页占4.3%,6个月以内更新的网页占8.5%,6个月以上更新的网页占63.8%[3]。由此可见,大多数网站的更新频率在半年以上。除此之外,某些时效性较强的网站相较于其他网站的信息更新率反而更低。网络信息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动态性,网页内容经常处在变化之中,网站更新速度过慢将导致信息资源无法迅速传递,大大降低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就必然影响信息资源效益的实现,不能充分体现互联网所特有的时效性。

1.2 网络信息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

网络信息资源的空间配置是指网络信息资源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部门之间的分布,实质上是在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4]。虽然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流,但就互联网的整体信息分布格局而言,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高速信息网络的发展极不平衡,以及区域间经济活动水平的差异性,再加上网络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导致了区域间信息资源结构上的差异,致使不同地区的用户无法公平地利用信息资源。而就网络信息资源的微观配置而言,由于信息资源具有可共享性,因此在一个信息组织协调工作做得很好的信息活动领域里,各种信息资源原则上是不同质的,这就要求在互联网上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空间方面的配置时,既要尽可能避免重复,同时又要保证信息在不同网站上的全面性,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方便不同用户的使用。

目前,网络信息资源在空间方面的配置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行业分布不合理、地域分布不均衡。截至2011年底,从网站数的分布来看,CN有3,644,147个,占47%;COM有 3,528,511个,占 45.5%;NET有 467,939个,占 6.0%;ORG有107,862个,占1.4%。其中COM.CN占27.20%,NET.CN占3.7%,GOV.CN占1.5%,ADM.CN占1.4%,ORG.CN占1.5%,AC.CN占0.1%(表1)[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国家政府和教育科研部门掌握着绝大多数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然而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除此之外,互联网发展的地域差异依然存在,北京市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70.3%,而互联网普及程度较低的云南、江西、贵州等省份,互联网普及率不到25%。由此可见,互联网信息资源呈高度分散状况。

表1 中国.CN下各类域名数

1.3 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上的配置

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配置主要指网站应配置什么类型的信息来满足用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问题。目前,用户在互联网上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类型主要表现在:信息获取类、交流沟通类、网络娱乐类、商务交易类。其中信息获取类主要包括: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等;交流沟通类主要包括:即时通信、博客、社交网站等;交流沟通类主要包括: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商务交易类主要包括:网络购物、旅游预订等。对于网站而言,当其所包含的冗余信息量趋于零时,就大大减少了网络用户搜寻不必要信息的成本,对网络用户来说可获得的信息量才是最大的。当然,这是一项难度相当大的工作。首先,互联网用户数量庞大,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千差万别,无法准确测定;其次,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大量信息冗余造成了信息资源数量丰富的假象,而实际上它们被重复配置,形成了巨大的信息干扰。在对网站进行信息资源配置时,应重点关注其信息资源的类型以及其对网络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而不仅仅是其信息拷贝数量的多少。

目前,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方面的配置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来源渠道单一、网站信息生产能力不足、提供的信息量小且高质量的信息少。网站在进行信息采集时,多是通过复制粘贴其他网站信息的方式扩充自己的信息量,从而导致各网站信息的重复率高,冗余度非常大。而且,针对具体的网站而言,由于信息商品的回报率为零,网站不愿意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做深层次的信息加工与信息挖掘,信息服务项目细分度差,从而导致信息商品种类单一、信息量小、没有针对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分层次地提供信息服务、信息生产能力较低。

2 Web2.0典型技术的运用

2.1 Tag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的运用

Tag是Web2.0时代的分类方式,它是一种准确、灵活、开放、有趣的分类方式,是由用户为自己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一系列文件所定义的一个或多个描述[5]。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自发的标记与定义,并共同承担起对互联网信息资源分类的任务。Tag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方便用户快速搜索网络信息资源。Tag是对信息的概括与描述,它使得用户不必完整地查看信息的内容,就能了解到该信息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从而节约了搜索信息资源的时间成本,提高了效率。②实现元信息资源的共享。Tag是公开共享的,能够被所有其他用户看到,网络用户通过查找与自己使用同样Tag的信息资源,可以发现与自己兴趣相投或具有相同关注点的其他网络用户,从而相互分享信息资源,扩展视野。③有效管理信息资源。Tag使得网络用户也能够参与到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中来,在与其他用户的协同中完成对信息资源的分类。Tag分众分类的管理模式可以适应同一用户对各类资源的不同需要,也可以适应不同用户对同一资源的不同需要。

2.2 Blog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的运用

Blog是一个表达个人内心想法、创意智慧、经历的有趣、有意义事件的网络交流平台[6]。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博客与个人空间在网民中的用户规模达到3.19亿,使用率为62.1%,较2010年底增长了8.2%。不仅如此,2011年微博快速崛起,目前有近半数网民在使用,比例达到48.7%,成为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Blog可以作为用户表达信息需求与提供信息资源的平台。用户在Blog平台上提供的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它们往往是用户对某段经历的亲身体会和切实感受,或对某个问题的独到见解。因此对Blog信息内容的深入挖掘可以了解到用户最本质的信息需求,Blog是实现隐性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Blog浏览者可以通过评论向作者提出问题或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而微博的转发功能则可以使信息资源得以快速传播扩散,并在有着共同兴趣爱好或关注点的作者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个有着共同话题的群体。Blog使这种隐性知识的共享不受地域的限制,让互联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中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贡献自己的智慧并将之无私分享给其他的互联网民众。

2.3 Rss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的运用

Web2.0的互动性、社会性和用户的自主性带来网络内容的极大冗余和垃圾的产生。对网络内容的整理和组织的需求,促使一些以网络内容过滤或者组织服务为核心的技术的出现,比如Rss。Rss是一种信息聚合技术,它将信息由网站直接推送至用户桌面,赋予用户获取信息的自主权。通过Rss用户可以直接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通过添加信息源聚合内容来进行查看,而且一旦网站内容有所更新,用户便可以看到最新信息的相关标题和摘要。Rss提供了一个实时、高效、安全和低成本的网络信息资源发布和获取的通道,帮助网络用户减少以往过多的信息噪音,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Web2.0环境下的Rss这种个性化信息聚合工具,使网络用户不再仅仅通过“拉”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反方向的“推”的方式来获取经过筛选的高质量的网络信息资源,极大地提高了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时效性[7]。

2.4 Wiki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的运用

Wiki提供的是一种超文本系统,它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可以让用户使用Web浏览器自由地创建、编辑、发布Web页面的内容。Wiki还支持超链接,并有一个简单的文本语法用于创建新的页面以及在内部网页之间创建交叉链接。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体进行扩展和探讨。Wiki降低了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门槛,使得每个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资源的创作者,扩大信息资源的来源渠道以及提高信息资源的供给效率。Wiki的这种方式促进了网络应用的民主化,并促进了那些非技术人员的内容创作,无论是用于群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还是对于共建共享知识库都具有重要意义。

2.5 社交网站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的运用

2011年,中国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数达到2.45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47.6%。社交网站是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一般都为用户提供了自我表现、网络交际等功能,也包括一些基本的网络应用。社交网站的用户关系由现实中延伸或在网站平台上逐渐培养,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他人建立关系,进行互动,这些连接关系可以是内容、话题、互动等多种方式。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和网民对于网络应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延伸到网络中。各类社交网站因需而起,在竞争中快速发展,逐步成为广大网民休闲娱乐、获取资讯、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

3 结语

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尽管量大面广,但对于某一用户而言,其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的信息需求却是有限的。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效果不能简单地以信息量的大小为衡量标准,而要综合其品种类型、冗余程度、满足用户需要程度等因素。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意义在于通过合理配置网络上信息资源的分布,以尽可能小的配置成本取得最大的配置效益。对于具体网站的建设而言,就是要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网上信息资源的空间、时间、数量分布,一方面避免网上信息资源的重复生产,减少信息污染、信息垃圾,净化网络环境;另一方面保证网络上信息资源供给的全面性和及时性,使得网络信息用户能在一定范围内合理高效地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为网络用户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务。因此,基于Web2.0的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李雁行.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政策法规制度优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

[2]查先进.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有效配置[J].情报学报,1999(3):255-259.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W020120116337628870651.pdf.

[4]马费成,等.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二)[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2):3-8.

[5]汤代禄.互联网的变革:Web2.0理念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03-204.

[6]邓建国.Web2.0时代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与网民社会资本之关系考察[D].复旦大学,2007.

[7]林小勇.基于RSS技术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现[J].情报探索,2007(1):44-45.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资源用户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关注用户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