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结构功能主义解读

2012-07-18郑茂华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图书馆福建福清350300

图书馆建设 2012年9期
关键词:帕森斯功能主义农家

郑茂华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图书馆 福建 福清 350300)

2012年是基本实现“农家书屋村村有”的目标之年,届时农家书屋工程将基本全面竣工。因此,如何实现农家书屋更好更快地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成为当前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笔者在参加农家书屋自愿者服务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进行解读,探讨其运行机制,以期为农家书屋的稳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

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及其为维持系统生存而发挥的社会效果。该理论把社会看作能够自我调节的均衡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者构成的,这些社会行动者基于共同的功能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结构。其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为了维持其存在,必须满足哪些基本条件及如何得到满足。帕森斯和默顿是该理论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1.1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模式

一般认为,正式提出结构功能主义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者塔尔科特·帕森斯( Talccot Parsons,1902—1979年)。帕森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把结构功能理论扩展为全面而系统的宏观分析理论,给出了从宏观层面把握社会系统矛盾、争取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他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是早期社会学家(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功能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1]。帕森斯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为功能主义社会学提供了看家武器——以“AGIL”图示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分析框架,使得结构功能主义在方法论上的意义大大超过了其理论意义。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系统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必须满足4个基本功能要求:即“适应”(Adaptation)功能、“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功能、“整合”(Integration)功能和“潜在模式维持”(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功能[2]。执行这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系统(见图1)。

1.2 默顿对帕森斯理论的发展

帕森斯理论通过功能概念为社会描绘了一幅以均衡为核心或以和谐为特征的理论图景。不过,事实常常与此相反。在一个社会中,某种制度可能促进了某个群体的凝聚或整合,但对另一群体却可能起到分裂作用。针对帕森斯理论的局限性,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显功能”和“潜功能”、“正功能”和“负(反)功能”等概念[3]135-195。对于社会结构来说,不仅存在可以意识到的“显功能”,还存在没有意识到或无意造成的“潜功能”。同时默顿认为,还存在对系统具有消解作用的“反功能”,推翻了以往功能分析中暗含的一律把结构单位的功能当作是“正功能”的普遍性假设[3]122-139。其意义在于使人们认清所分析结构对象的性质和界限。同一对象在某个系统中具有“正功能”,在另一个系统中却可能不具备功能或者具有“反功能”。

2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AGIL”分析框架

根据帕森斯社会行动系统论的模型“AGIL”,一般行动系统的各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系统,同样必须满足4项基本的功能要求。而且,当这一子系统达到一定规模时,其内部也会分化出相互区别和相对独立的更低层次的子系统[4]。因此,帕森斯的“AGIL”分析模型不仅可以分析整个社会行动系统,而且也可以分析任何一种具体的社会子系统。在此,笔者把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看作一个社会子系统,并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其运作情况进行分析。系统为了维持自身的均衡性,需要通过一定的结构来发挥其功能,否则系统就会崩溃。笔者认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系统由农村文化资源管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构建满足农村文化需求的平台、新农村文化供给与服务4个子系统组成,并分别执行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潜在模式维持4种功能(见图2)。

3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发展离不开4个子系统功能的有效运作、相互协调和动态推进。

3.1 适应功能

在帕森斯的功能分析理论中,与环境相互适应是任何行动系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现实当中,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系统作为一个社会行动子系统,要通过对农村文化资源的有效管理这一结构功能来满足当地村民的文化需求,并设法从社会环境中取得可支配的资源,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其包括对文化资源的获取和提供、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等。在农家书屋发展建设的社会行动中,“适应”包括3部分的内容:适应的对象、适应的环境和适应的过程(见图3)。

其中,适应的对象主体为农村居民,其人员结构及文化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对文化的需求也不尽相同。适应的环境为经济和文化发展基础不同的广大中国农村,其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互联网及通信发展情况等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影响当地村民对文化发展的需求。王宗义认为,“只有在一个地区居民的集约化规模居住方式形成以后,公共文化需求才会真正出现。”“研究不同社会环境下乡村居民各自的图书需求,应该是当前图书馆人和社会文化管理机构的首要任务。”[5]适应的过程是指农家书屋同周围农村环境之间的多层面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包括农家书屋顺应农村文化需求的过程和农村环境适合农家书屋生存发展的过程。通过交换,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系统获得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资源与能量。这里的资源泛指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而能量则可以理解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系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3.2 目标达成功能

任何社会系统都有一定的目标,并且通过实现目标来体现其存在的意义。对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系统来说,其目标达成的重点在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该目标的达成是在对信息、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来实现的。因此,该目标的达成是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主要包括目标达成的条件创造和方法实施两个具体过程。

条件创造包括主、客观条件的创造。主观条件创造是指激发农民产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观意愿。山西行政学院理论研究中心调查发现,虽然留守农民中有较多的人(占59. 58%)认为提高素质重要,但其想法与具体行动的差距较大,在“假如你现在有一笔钱,你最想用它干什么?”的调查中,选择用来“买书或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的只有2.99%[6]。该研究中心指出,可通过典型示范激发农民提高素质的热情,即先在重点地区重点扶持一部分留守农民,通过组织其参加学习、了解先进的农业种植或养殖方法,培育出“新型留守农民标兵”、“新型留守农民带头人”,争取让这一部分留守农民在素质提高的同时先富起来,从而产生带动作用,激发其他留守农民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热情[6]。客观条件创造是指为农民提供各种便利条件,随时随地满足农村居民对科学技术的需要。调查显示,留守农民喜欢自定时间的免费上门培训和晚间就近参加培训 ;一些长年从事农业劳动的老年留守农民则更喜欢田间指导式培训[6]。

方法实施就是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农民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其中学习是根本途径,教育、培训则是根本手段。在实践当中,要针对农民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农民开展实效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培训工作。例如,福建省连城县的“阳光培训”工程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出懂科学、会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民在实现增收致富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接受教育、培训的重要性[7]。

3.3 整合功能

行动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要使行动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协调系统内的各个部分,并在各个部分之间建立起和谐关系。当前,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由政府主导的行动系统,可以通过构建满足农村文化需求平台来协调系统内的各个部分,并建立起和谐关系,从而实现整合功能。从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综合众多学者的调查,笔者认为,农村书屋工程建设系统整合的关键是系统内人力资源和信息文化资源的整合,其可以极大地提高农家书屋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使得农家书屋真正成为村民的“好帮手”、“好邻居”。

人力资源整合首先要实现管理人才整合。针对目前农家书屋普遍缺乏合适的管理人才的现实[8],通过实地走访,笔者认为应该实现管理人才队伍的有效配合:一要优先选聘中小学离退休的教师或其他退休人员担任农家书屋一线的管理人员(上班地点在书屋),这类人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是保持书屋的整洁和提供借阅服务,兼顾简单的咨询服务;二要聘用具备一定信息处理能力且愿意投身于文化服务事业的人员担任农家书屋幕后的管理人员(上班地点在相关政府部门或图书馆), 这类人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开发和应用文化信息资源、拓展服务内容和创新服务手段,同时兼顾较高层次的咨询服务等。只有上述两类人员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推进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前者具备善于与人沟通等优点,是维系农家书屋与农村居民之间情感的纽带,并且这类人员享有法定离退休金,对待遇要求相对不高,更注重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社会认可度,聘用这类人员可以缓解目前资金短缺的困难。而后者则可以专心于调查研究和组织文化信息资源,能够提高农家书屋的整体服务能力,在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次,要整合服务人才。农家书屋管理层要积极联络各方人力资源,想方设法争取各种人才参与到农家书屋的发展建设中,请农业科技人员、律师、医生等专业人员为村民提供义务服务。第三,要积极吸收本地区的在校大中专学生参与到农家书屋的服务与管理中来,使大学生利用假期返乡期间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如福州外国语学院的大学生利用周末为农村孩子办文化课堂等[9]。

信息文化资源的整合首先要实现农业科技文化资源整合,如现代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优良种苗选育等。其次,要整合各种便民服务信息资源,如提供健康义诊、优新种苗供应、农产品收购、创业致富、企业招工、电器维修、法律咨询服务等信息。符合和适应新农村文化发展实际需要是有效整合信息文化资源的前提。王宗义曾指出,农家书屋工程已经成为许多出版社处理积压库存图书的途径之一[5]。此外,朱川连调查发现,致富信息、农业知识、娱乐休闲和法律知识是农民读者最需要的4类信息[10]。

3.4 潜在模式维持功能

帕森斯认为,“分析任何一个社会系统的主要基点是组织的价值模式”[11],即维持某种制度化的价值体系是最基本的前提,是系统得以维持的基础。因而,任何系统必然共享着同一种价值观,否则系统就难以维持下去。不过在现实当中,系统内的各个角色并不一定遵循同一种价值观,有时甚至于存在严重的价值冲突。因此,我们有必要以一种制度化的价值观来约束和规范各角色的行为。

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系统中,最容易产生的冲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公众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例如,公众的阅读权和受教育权属于公众利益,是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系统所要保障的重要目标,而出版商获得的利润和教育培训的酬劳则属于私人利益,当出版商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必然会削弱公众利益。二是私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例如,出版商与作者之间关于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的争夺、书屋管理者与农民之间关于谁是“第一位”或“本位”的价值观冲突等。

“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一些游戏规则;或者,更正式地说,制度是人类设计出来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12]。对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体系来说,我们应该牢固树立“新农村文化供给与服务”的价值体系,并遵循以下几方面制度:其一,要坚持文化产品由政府主导提供的准则。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主要由政府负责供给[13];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和印度)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也都由政府承担[14];还有一些著名的农业地区(如南非的特兰斯凯),其由政府支持学校和社区联办图书馆[15]。其二,要坚持公众利益优先的准则。农家书屋是政府倡导并主办的公益性文化场所,当私人利益与公众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在优先考虑公众利益的同时,兼顾私人利益,并努力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其三,要坚持服务第一的准则。农家书屋要在广大农村“扎根生长”,服务是其生存之道,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家书屋的存亡,因此要始终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做到全心全意、及时周到地服务。

4 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视角的局限及突破

继默顿提出“显功能”和“潜功能”、“正功能”和“反功能”等概念之后,更多人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了更为激烈的批评,其中包括交换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和冲突理论的代表人之一——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等。这些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①结构功能主义忽视了社会变迁和社会冲突,把冲突和秩序对立起来是片面的;②传统结构功能主义忽视了对人的研究,认为社会结构单位的角色是被结构位置规定的,从而忽视了角色的自主性,而角色的自主性反过来能够影响结构的变迁[16]。

基于上述批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客观认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①充分认识到农家书屋系统的“反功能”和“潜功能”。在农家书屋发展过程中,我们将增加公益投入视为“正功能”,而把以营利为目的的投入作为“反功能”,“反功能”势必会破坏农民与农家书屋之间的情感,削弱民众的阅读权限。“显功能”可以表现为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而“潜功能”则可能表现为进一步加大农民的文化“鸿沟”,对于一部分阅读能力差或阅读权限遭到削弱的农民来说,可能会逐渐地被边缘化。②正确看待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系统中存在的冲突。这种冲突体现在政府主观意愿与民众现实需求之间的冲突、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冲突等,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些冲突,充分认识到冲突是保护结构的手段和机制。因为正是这些冲突的存在,使得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体系获得了进化性变迁的动力,从而到达另一阶段的均衡,使整个体系更加合理和完善。③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体系中的行动者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以改变自身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例如,农民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掌握更多先进的科技文化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成为对农家书屋发展及社会文化进步有帮助的人。

[1]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傅正元.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82(11):66.

[3]默顿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 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85-189.

[5]王宗义.农家书屋建设与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4):16-19.

[6]山西行政学院理论研究中心.留守农民素质:现状、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5):90-92.

[7]董建国.福建连城:“阳光工程”培训让农民致富有了保障[EB/OL].[2012-04-18].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2/07/c_111496343.htm.

[8]周立军.刍论农家书屋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与建议[J].图书馆学研究,2010(3):61-62.

[9]廖云岚.大学生走进农家书屋 为农村孩子办文化课堂[N].福州日报,2011-07-05(3).

[10]朱川连.农家书屋建设调查分析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4):72-75.

[11]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梁向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8-20.

[12]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6.

[13]杨 勇,黎振强,罗能生.发达国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的作用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8(2):115-116.

[14]刘健芝.印度的乡村图书馆:公共生活空间的开拓[J].农村工作通讯,2003(2):52-53.

[15]路文琼.南非的联办图书馆对中国贫困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0(2):81-82.

[16]王翔林.结构功能主义的历史追溯[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41.

猜你喜欢

帕森斯功能主义农家
西江月·农家早春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盲丐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帕森斯品牌收购的实证分析
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得与失
爱情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