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2-07-17李震
李 震
当前许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纷纷开设了《基础会计》这门必修基础课程。以我院为例,已在财政学等17个非会计经管类专业中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如何对这些非会计专业学生实施合理的会计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实地调研表明,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亟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
一、教学目标重新准确定位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由会计专业教师授课,授课对象是非会计专业学生。非会计专业学生有自己的专业体系,他们学习《基础会计》更多地希望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能结合自身的专业需要。正因为授课对象不同,授课教师对其教学的培养目标应区别于会计专业学生,需重新进行准确定位。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擅经营、懂管理的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故教学目标应侧重于使其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及知识,能看懂财务报表,能够从财务报表中获取为其专业所需的信息。因此,授课教师应始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结合所授学生的专业特征和需求,研究《基础会计》课程与其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根据各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调整,帮助学生从本专业角度出发学会获取、使用会计信息,学会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
二、教学内容改革,实现会计学与经济类专业课程的交叉互补
现行《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大体分为四部分:一是基础理论和概念;二是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以资金流程为主线,包括资金投入核算,供、产、销过程核算,利润形成和利润分配核算等;三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四是财务会计报告及账务处理程序等。一般情况下,授课教师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讲授。当然,按照此思路进行授课也有其道理,这是一个完整的、合乎逻辑的构思过程。但是笔者认为以会计基本理论和概念为起点展开学习,会使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缺乏整体感和方向感,以至于出现过于纠结某些概念和结论而忽视会计知识对本专业的作用,导致本末倒置或者从一开始就挫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笔者认为可以调整教学顺序,突出教学重点。第一章从会计报表入手,结合所授学生的专业提供与其专业所在行业的会计报表,通过会计报表,认识报表样式和内容,本章的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侧重使学生了解信息使用者关心什么,会计要做什么,会计工作通过何种载体,以什么样的形式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第二章从几张简单报表引申出会计的价值与会计的本质,从几个案例引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介绍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应遵循的会计原则、会计规范等会计基本知识;第三章会计循环,本章主要对会计等式、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与账簿、试算平衡、结账等进行介绍,使学生初步熟悉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理解会计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对会计工作循环有初步的了解;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从各专业的特点出发,介绍借贷记账法对各行业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使学生能够根据记账规则对简单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账务处理,同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各会计要素的基本账户性质和内容;第五章财产清查,本章主要介绍财产清查的种类、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的结果处理;第六章会计报表编制及主要财务指标分析,指导学生完成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弥补第一章报表章节未给学生讲授的内容,然后向学生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三大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学生树立会计报表分析的整体性、综合性观念,同时向学生介绍具体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分析指标,让学生在理解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上,掌握会计报表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
三、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目前,在教学模式上,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仍套用传统的本、专科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在教法上也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教学中满足于学生的简单模仿和最大程度的机械记忆而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现行教学应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仿真(情境)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从“教”和“学”两方面,强化非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误区。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中基本没有模拟实习这个环节,这就导致很多学过基础会计的学生,根本没见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实物。无法真实地感受会计的具体操作流程,只能通过想象来理解会计实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反映枯燥难懂。
从“学”的角度,笔者认为可结合企业参观实习、课堂单项实训和课后综合实训三个层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其一,在讲授具体内容之前,可安排一次工厂参观实习,带领学生到工业制造企业参观其生产流程,浏览其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再结合会计执业人员的现场讲解,让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企业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有个感性认识。在接触到理论和相关概念时才不会感到陌生,利于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二,在授课期间可穿插进行单项知识点实训,如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开设与登记、主要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等。这些实训可由教师边讲解基本要求,边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模拟公司会计循环的基本业务操作,让学生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实务流程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其三,在理论教学课程结束后,单独安排课时组织学生参加ERP沙盘模拟综合训练,通过ERP沙盘模拟培养学生的企业整体战略思维能力和掌控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让学生学会从错误中学习,在各种决策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潜能。
加强实践教学,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前提和保障。从“教”的角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提高非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方面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师应紧跟学科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时俱进,加强知识的更新,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另一方面,各高校应出台相应的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师到不同行业(企业)去实习,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社会实践,并积极为教师外出实践创造条件。
五、考核方式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基础会计》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由平时与期末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依据上课的出勤率、布置作业完成情况以及上课课堂表现等;期末主要以试卷考核(闭卷,教考分离)为主,虽然教师在出试卷时尽量做到涵盖更多的知识点,但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反映那些实践性强、能动性强的内容。
笔者建议,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考核应以过程考核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可多样化,总评成绩可由四部分组成,其中平时出勤、作业完成情况占15%;期末理论考试(笔试,闭卷,教考分离)占40%;实训操作考核占30%(包括平时单项知识点实训占10%;期末ERP综合训练占20%);课外研究项目选题及研究报告占15%,该部分由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对会计知识的需求情况为学生提供选题建议,学生再根据自身的专业或喜好自由选题,学生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并开展研究,提交一份研究报告。研究的形式不作限制,学生可以灵活掌握,既可以是理论分析,也可以是案例研究,还可以是实际操作。这部分考核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应重点考察学生在课外研究过程中的学习收获,对研究、实践结果的考察应相对弱化。
总之,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适合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体系,将使《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教学内容与授课学生更为贴切,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基础会计》知识融入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1]李红娟.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设想[J].会计之友,2007,(11):60-61.
[2]战子玉.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6):105-106.
[3]赵荣、曹铮.需求多样化下非会计专业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财会通讯,2006,(11):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