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2012-07-14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5期
关键词:国有股股权结构控制权

张 健

一、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1.高度集中股权结构下的公司治理

加强法制建设和政府监管行为对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至关重要,当产权清晰时,大股东对产权有完整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权,有足够的激励和能力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督。当股权结构高度集中时,控股股东会派出代表担任董事长。由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高,股东结构稳定,公司被收购的可能性很小,代理权争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在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不利于经理的更换,而且小股东可能会受到占绝对控制权的大股东的剥削。

2.高度分散股权结构下的公司治理

通常,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股权结构的分散在外部治理机制上对接管有利,公司的股权结构越分散,委托人有效监督代理人的程度越低,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越不利。一方面,在分散的股权结构下,公司的管理者都是从人才市场聘用的,股东不能对其进行直接控制,二者的利益很难一致。另一方面,分散的股东之间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持股比例小的股东侧重关心股票的短期收益,不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

1.国有股比重过高

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持股主体通常是以深圳投资管理公司、国有资产管理局、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其中管理机构有行政机构、事业法人和企业法人等。在公司股权中的国有股权的最终所有人均由中央政府来代为行使的,流通性极差,在相关法律中限制其流通和运作,来保持资产的价值,但是国有股的比重过高,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在现阶段的我国上市公司总的股本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所占的比重相当的高,大约占到了百分之六十左右,我国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不但表现出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过高,而且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前五大股东之间具有关联交易,存在极为密切的内部关联关系,他们不能独立为企业做决策,使公司发展滞后。

2.国有大股东的所有者缺位,中小股东利益被损害

国有股大股东的所有者缺位,具体表现在,国家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具有两个不合理的状态:由于所有者的缺位表现在经济上是责任心的控制而不是资本性的控制管理,而处于的状态是超弱的控制状态;由于行政级别和权利的设置使得国有股股东在政治上处于超强控制状态,两种状态十分极端,均不能使得上市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反而使得公司治理变动缺失,最明显的表现是国有企业的领导实行行政任命制度,最终使得企业不能够长远的发展,也同时损害了全体股东的利益。

3.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被过度使用

国有控股股东对融资的偏好会使其利用控股地位促使上市公司尽可能地融入资金从而导致上市公司融资力的过度使用。所谓“过度使用”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从规模角度,融入资金量超过了公司利润最大化的资金需求,这会导致公司盈利能力的下降。另一个含义是从后果上讲的,融资规模的扩张使上市公司不堪重负,股权融资以后上市公司总股本和净资产大幅度增加,但盈利能力并没有增加,导致股本回报率下降;股权融资后负债率下降的假相会诱发进一步的债权融资,从而大幅度提高公司负债率。

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

我国经济的发展路径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经过改革而逐步进入市场经济的,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属于转轨经济类型,所以,建立在这种经济发展阶段的证券市场也具有和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不同的特点,作为证券市场中最重要的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中最重要的权利安排——股权结构也表现出众多的特殊性。而股权结构又不是自发形成,必须从特殊的经济背景出发,然而经济体制就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的症候所在。

2.公司内部人控制,使得经营权滥用

内部人控制主要是说明公司的经理层已经完全掌握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其他股东没有控制权和控制权极弱。在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过程中,通常董事会是上市公司的主要决策机构,所以大多数的内部人控制主要体现在经理层的人员控制了公司的董事会,进而掌控公司股权。我国现阶段的上市公司出现了经理层占据董事会多数席位甚至重合的情况,这种情况使得董事会的权利配置与功能构造不能对经理人形成完善的约束机制,反而被经理层人员所控制,造成经营权的滥用。

3.大股东过度集中控制,导致控制权滥用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过度的控制股权就会损害到公司中小股东和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各自利益,然而公司中国有股、法人股的绝对控股地位没能起到规范其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在企业法人控股中,集团公司出现了越权干预行为,大股东控制和管理其控股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执行层的经营业务,进而导致控制权的滥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在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占绝对控股地位中,通常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都很低,缺少其他类型的大股东使国有控股股东的行为缺少制约和监督。

四、优化股权结构与完善公司治理对策

1.减持国有股,优化股权结构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在规模与结构、规范化程度和证券监管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股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尚不具备充分发挥股票市场各项经济功能的市场条件。国有股减持的主要目标在于规范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成熟的股市能反映国民经济状况,但是我国,不流通的国有股在上市公司中占有的比例过大,致使股市很难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调整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让其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发挥全局意义和战略意义。

2.大力发展中介机构投资者,发展内部职工持股

中介机构投资者通常具有比较雄厚的资金规模优势和专业技能方面的优势,还有一些信息咨询公司会获得较强的信息优势,因此,需要大力地发展中介机构投资者,目的是使之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权力机构的制衡者,该措施能够逐渐改善公司股权结构的不足,用公司制度来规范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大力的发展中介融资机构投资者,鼓励其进行MBO融资资金的支持,同时发展内部职工持股,就能够使得职工参与到管理中也真正使得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随之增强。

3.加强管理层约束与激励机制,强化公司内部治理

优化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制度条件之一就是具有合理的股权结构,这也是实现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前提,但是股权结构不能完全代替公司的治理,所以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要实现良好的治理,就必须要建立起相对应的内部治理措施。在我们国家,加强管理层持股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加强对管理层的激励与监督有助于建立完善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通过股权结构优化与调整,能够进一步改变畸形的股权结构,用来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有效提高。

猜你喜欢

国有股股权结构控制权
神农科技集团正式接收广誉远控制权
FF陷控制权争夺漩涡
万科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分析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中独立董事的义务——以万华之争为例
股权结构与信息透明度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中国上市金融企业的股权结构绩效分析
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与公司绩效——基于沪市江苏省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论公司控制权的双层安排方式
国有股转持社保基金:一种制度上的突破
国有股转持,走对路迈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