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语言?情感

2012-07-13王维玉

电影文学 2012年15期
关键词:时间情感语言

[摘 要]相对于中国大片侧重于奇观营造,电影《失恋33天》更重于叙事张力的诉求。这可以由时间、语言、情感三方面予以解读:时间上在情节展开的先后顺序与情感修复的逻辑过程之间达到某种完美契合;语言上既源于体验又超越体验,既配合图像又结构图像;情感上对旧有观念既有摈弃又有坚守。这种富有张力的叙事进而达到了对现实既贴近又有超越的微妙契合。这种贴近现实的叙事,对于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很值得反思。

[关键词] 叙事张力;时间;语言;情感

近年来,影视对网络小说的改编呈现渐入佳境之势,《杜拉拉升职记》(2010)、《裸婚时代》(2011)、《步步惊心》(2011)、《失恋33天》(2011)尤为代表,其中《失恋33天》以八百九十万成本创下三点五亿的高票房收入堪称典范。对于自《英雄》(2002)以来,以高投入著称的中国式大片而言,上述典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反思的契机。

对中国式大片,学界多认为其诸多特征与当前消费时代的视觉文化转向有关,比如周宪就指出:“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正在经历一个从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深刻转变。”[1]18叙事电影受印刷传媒时代影响,注重情节安排,对白编写,追求深刻理性的主题,是与现代性关联的;而奇观电影受电子传媒时代的影响,则侧重于奇观景象营造,视觉感性快感追逐,淡化情节、主题的功用,与后现代文化一致。这种对当前中国式大片的解释似乎很有道理,但当前中国真的如西方一样,进入了消费时代并发生了视觉文化转向了么?对此,李欧梵的观点也许更有启发性: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也处于相互交融的状态。[2]

看来,中国式大片的奇观营造大有脱离现实,效法西方之嫌。而近几年诸多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影视,由于考虑原有网络小说的人气,其改编往往深受原著的影响,不是奇观营造,而是侧重叙事。堪称典范的电影《失恋33天》的叙事就充满张力,我们可以由时间、语言、情感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角,对此影片予以解读。

一、时间的张力

电影《失恋33天》叙述了一个大龄女青年黄小仙在情感断裂(失恋)之后,在33天的时间里修复情感的过程。时间的张力在于:在情节展开的先后顺序与情感修复的逻辑过程之间,是否可以达到某种完美契合?

事实上,要在33天短暂的时间里演绎出一段符合逻辑的达到情感修复结果的过程,这本身就反映了消费时代社会的节奏与压力!还好,黄小仙在不幸中又有万幸,她有可以帮助自己走出情感困境的同事与老板!邻座的貌似毒蛇兼性取向不明的同事王小贱,事实上是以貌似玩世不恭的散漫人生态度隐藏了善良与真诚,做事体贴入微,嘴上却又是阴阳怪气。老板大老王和蔼可亲,偶尔严厉之外多数时间其实很善待下属。

影片中时间流逝是跳跃的,这就要求镜头组接要在这断续的时间节点里,以一些关键性细节,通过特定时间中情感能量的揭示,符合逻辑地展现出人物情感修复脉络。黄小仙在失恋后最初日子里是痛苦的,仍是对上一段情感念念不忘,与前男友通电话的故作坚强,与情敌见面时的摔杯于地,醉酒后要前男友陆然护送其回家之际所表现的自尊与脆弱,真实而鲜活地呈示出了一个执著于情感又极度自尊的女孩形象!而情感修复是有外力牵引的。老板大老王痛批之余了解情况后,高档餐厅邀请黄小仙品尝红酒与牛排,温情安慰。黄小仙追赶弃她而去的前男友在大街上奔跑,神智迷离内心脆弱之际,王小贱及时赶到暴力制止使之清醒;在好友的婚礼现场,王小贱为了给黄小仙出气与安慰,设下圈套整治陆然;合租之后,体贴入微的照顾……细节真实而具体,如同生活的原生态,以此支撑的情感修复过程,彰显出了时间中情感的浓度,让人觉得短暂的33天时间,情节延展张弛有致,情感变迁有迹可循。

因而,黄小仙失恋后短暂的33天时间很快流逝,而影片却能够经由诸多真实、具体而现实的细节,叙述出了主人公情感修复的渐进理路。时间,既是一种物理性的延展与推移,同时也富含着人的情感的能量,从而达到一种较为完美的结合。

二、语言的张力

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电影包含语言与视觉形象两个方面”[1]18。因为改编自网络小说并且深受其影响的缘故,《失恋33天》的叙事更倾向于语言叙事而非奇观营造。

首先从体验与表达来看,语言的张力在于:既源于体验又超越体验。邓晓芒曾说:“概念本身的根恰好在于体验,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这一点,保持住概念和体验之间的张力,……使体验能得到自觉表达的指导,我们的体验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3]电影《失恋33天》的语言吸收了网络语言的特点,不同于传统印刷媒介语言,网络使用平台因贫民草根化、青少年为主流、主体身份匿名等特点,从而其体验是某一群体的共享感受,并且此感受又能得到调侃式的精准表达,超越体验本身。事实上,《失恋33天》选择在光棍节前后上映,其观众定位指向明显。从百度“失恋33天吧”上看,许多网友都认为电影中叙事体验能够引起自己的强烈共鸣。如有网友说:我们爱失恋33天/只是因为我们在失恋的时候/也有如此颓废,如此痴狂/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4]问题是,我们体验到了,却没能精彩说出,而《失恋33天》将这些刻骨铭心的感受,精准而富有个性地表达出来了!影片中黄小仙的多处独白都很精彩,如:“这段感情里,原来我们势均力敌,结尾处统统惨败,我毁掉的,是他关于我的这个梦想;而他欠我的,是一个本来承诺好的世界”。再如:“感谢命运让我们这样结束,不用对我觉得抱歉,我不稀罕你的抱歉,我不稀罕你说你对我很亏欠,我要的就是这样的对等关系”。爱情中的失败内涵、爱恨情仇我们体验到了,却一直处于朦胧状态,上述所引语言,确实将一些青年们晦暗不明的感受狂欢式地精准、超越与拔高表达,引人共鸣。

其次从语言与图像看,相对于中国式大片的图像主导,电影《失恋33天》更侧重于叙事,语言在此不仅指对白、旁白,而且也指电影叙事的语言特征,因而语言的张力在于:语言既配合图像又结构图像。电影《失恋33天》奇观营造比之于中国式大片,也许十分不足,但是语言的能量却得到很好的发挥。先看语言配合图像,亦即语言很好地揭示出视觉影像中的深层意味,例如王小仙看到男友与闺蜜在一处试喷香水之时,旁白:“所以我的分手现场是香的,前味是花香,基调是青草香,余味是檀木香。这味道,我会终身难忘。”语言在此揭示影像又超越影像,很好地“渲染了一种凄楚苦涩的情感”[5]37。再看语言结构图像:结构图像,是指电影叙事的语言特征,线形结构内含理性,讲求故事性与情节性,这不同于奇观电影。“从话语/图像二分的理论来看,叙事电影更加接近话语的模式。”[1]19电影《失恋33天》的文字旁白:“失恋第1天”“失恋第5天”……语言线形结构图像功能很明显。深层来说,黄小仙失恋后的情感修复过程,正是通过诸多细节与场景的线形的、依次的逻辑性排列,富有理性地展开,最终达成的。

电影《失恋33天》叙事中语言的张力,使我们感觉到视觉艺术对语言的诗意性的眷恋与怀想。也许,语言与图像本就应该有机契合,共同来挖掘生活感受中的精微难言之境,而非仅仅走向一个极端。

三、情感的张力

叙事电影通过情节的起承转合、对白旁白的编写,最终是为了开掘某种深刻的主题。就电影《失恋33天》而言,黄小仙失恋后对情感的认识加深并进一步明晰,至关重要。影片叙事中情感的张力在于:面对失恋后的遭遇,主人公对情感的既有观念该如何坚守与摒弃?

黄小仙遭遇失恋后情感一度极其脆弱,在那次脆弱中边奔跑追赶前男友陆然边伤心自白:“我令你没有尊严地一步步走了下去,为了惩罚我,我甚至愿意一路滚到你脚边,从此和你平起平坐,你能不能再等等我,前路太险恶,世上这么多人,唯有你是令我有安全感的伴侣,请不要就这么放弃我。”这种失恋后不能自拔、孤苦无助之感真实而令人动容!但是,作为讲求个性张扬的新新人类,自尊心极强的女孩,这毕竟是脆弱之余的表现,当王小贱赶来阻止并使之清醒后,黄小仙的自尊心立刻重新复苏,诚如她的自白:“世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此刻我突然意识到,即便肮脏,余下的一生,我也需要这自尊心的如影相随。”可见,自尊心作为黄小仙情感展开的个性基元是不可更改的,这也反映了当代新新人类伸张个性的强烈意愿,恋爱中的双方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服从与改变,而是像“两只刺猬在情感的荒原上彼此接近,既要尽可能地相互靠紧寻求慰藉,同时又必须保持一定距离,以免被对方刺刺的个性扎伤”[5]37。影片中的陆然忍受不了黄小仙的个性而离开,而黄小仙与王小贱的交往,同样是自尊保持、个性张扬基础上的碰撞与努力,真实的情感,被犀利的言辞、另类的行为所重重包裹。

黄小仙代表的实际上是一部分草根青年的爱情观:不是过于看重物质,而是生活有些品味、小资、温情与浪漫。影片中钻石王老五魏依然与港台腔河南妹李可之间的爱情,则代表了当代社会部分人中流行的拜金主义生活态度。影片中当黄小仙问魏依然为什么选择李可时,得到的回答是:省事!一个女孩需要的就是物质消费,一张银行卡就使爱情有了保障,否则,爱情是容易消失的。看来,情感是可以用物质来填充、衡量与保证的。对于这种爱情观,黄小仙立刻表现出不屑,这种不屑象征着她对自己情感观念的坚守:爱情不是在商场里购物、消费,而是在喷水池旁接吻、看风景。这种情感观,颇能代表当代青年人契合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爱情观。

然而,黄小仙的情感修复过程中,还是有了一些观念的调整。影片中准备筹办金婚纪念仪式的张阿姨与陈老师的故事,让人感动。其间金婚纪念前卧病在床的张阿姨的“婚姻盲肠论”,更是“暗含了主流的世俗而智慧的婚姻经营哲学”[6]。黄小仙也因此恍然大悟,情感出现问题不可怕,关键是要修复!因而她决定抛弃往昔对情感的“感情洁癖”,如同要切除脑部的坏死神经一样,忘记关于那段感情的所有回忆与创伤,开始新的未来!

这样,女主人公终于在情感的坚守与摒弃中完成了对爱情的进一步认知,在个性张扬的同时接纳了现实而实际的情感观念,达成了情感的修复。

总之,电影《失恋33天》的叙事充满张力,这种张力达到了对现实既贴近又有超越的微妙契合,相对于中国式大片奇观营造,值得反思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究,2005(03).

[2]李欧梵.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J].文学评论,1999(05).

[3]邓晓芒.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4.

[4]http://tieba.baidu.com/p/1428662691.

[5]索亚斌.爱情喜剧的升级版[J].当代电影,2012(01).

[6]陈旭光.女性自知视角、小资情调、物质主义与青年电影的“主流化”症候[J].当代电影,2012(01).

[作者简介]王维玉(1973— ),男,安徽淮南人,文学硕士,平顶山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时间情感语言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时间消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