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意识流电影的影像风格

2012-07-13康捷

电影文学 2012年15期
关键词:意识流

[摘 要]意识流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首次运用到电影创作之后就开始在世界电影史中大放异彩,随着第一部意识流影片《杨梅树下话当年》的诞生,其就开始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随着意识流影片被人们逐渐认可被欣赏,也先后出现了一大批十分有才气的电影人,开始在影坛崭露头角。本文主要从影像风格方面分析意识流电影的艺术魅力,通过对电影史上一些经典的意识流影片佳作的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的分析,来初探意识流影片的影像风格。

[关键词] 意识流; 镜头特写; 画面处理

所谓的“意识流”最早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其中关于人类意识的阐释,他认为其并不是简单的片段衔接,而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的、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的,在人的思想中,过去的意识会和现在的意识交织融合,从而在主观感觉中形成具有现实性的时间感,类似于“河流”之类的可以流动的。从某一方面来说,甚至可以将之理解为意识的水流,因此称之为“意识流”,在西方语言理解中也将意识流称为内心独白。每个人都有意识流,思绪可以如河流般涌动,在内心深处激起浪花,无论是在文章写作中,还是在电影创作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都不会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由于意识流手法独特的内心剖白以及时空跳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越来越多的意识流作品不断被创作,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20世纪20年代意识流手法在写作中被广泛运用,其中较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作家伍尔夫和海明威,在他们的代表作品中,如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以及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等,通过运用意识流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及观念,是世界文坛中的艳丽的奇葩,为后世之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后来意识流手法被逐渐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最先的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在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的《杨梅树下话当年》影片中出现,大胆而创新的情节设定、人物和情节的有机融合是影片成功的一大特色。这部电影至今仍被当成意识流影片的典型范例来研究,其主要讲述了一位老医学教授波尔格在其儿媳玛丽安的伴随下,驱车前往一所大学接受荣誉学位的路上之所见所闻以及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幻想。影片主要以人的潜意识为对象,运用意识流的手法,通过人物的回忆、幻觉、梦境等,表现了一个老人对死亡的恐惧、对孤独根源的探索和对生命再生的渴望。在影片的最后,波尔格意识到自己以及人类的自私和孤独,因此渴求能够与周围的人们建立友好、互爱的亲切关系。

一、意识流电影的基本特征

纵观世界影坛的意识流电影,尽管每部影片都有各自的特色,但总能从中看出意识流类影片的基本特征:首先是对人物内心深入剖析。无论是在电影《广岛之恋》,还是电影《时时刻刻》,两部作品都深刻抓住了主人公的内在世界的描写,剖析了人物潜在的世界。在《广岛之恋》中,不仅运用大量优美、诗意化的讲解词和抒情化的语调来营造影片的气氛,同时影片中还充满了人物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是展现人物内在心理最直接、最坦诚地方式之一。导演雷乃积极发挥其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思维,紧紧抓住了电影的细节刻画,同时把握了观众视听感觉的特性,将人物内心活动完美地展现在画面之中,为意识流电影之后的创作增添了新的方式。其次是对内容的扩充。当然,此处的扩充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容量加大,而是指无论是在故事情节、性格塑造、色彩语言,等等,都有一定的扩展。意识流影片往往是打破了传统时间、空间的格局,镜头可以随着人物意识所到之处随意地流转,同时对故事的叙述也并不是刻板地沿袭戏剧化叙事结构,因此给影片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一般叙事性电影所不能达到的。从意识流电影中大量出现的“闪回”镜头就可以看出意识流影片时空的无限性,画面的镜头剪辑往往是跟随人的潜意识无规律地切换和拼接在一块,从而赋予画面新的意义。

二、意识流影片的镜头艺术

电影艺术的美在于它对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能够感受到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感以及对生命的热情,在对电影的创作中不仅要追求内容,也要将形式与之并重。所谓的“内容”,实质是对艺术形象内在的意蕴,而“形式”则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内容与形式两种对影片的氛围的塑造同等重要,形式作为内容的载体,在表现过程中不仅需要遵循以内容为基础的原则,还要追求画面的华丽感,而电影的深层含义、内涵则需要通过外化的形式来表现,才能使其表现为可视性、形象性,才有可能达到艺术与美的统一。

同样地,意识流电影更是电影艺术中的“艺术”,从其充满哲理性的故事情节可见一斑。那么在对意识流影片的创作时,故事内容的创作必不可少,但对影片的影像风格的塑造也同样重要,就好比演讲者优美的言辞才能够达到真正的“满堂喝彩”一样,影像风格的独具特色能够以更加具体、形象的方式在观众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

三、影像风格

(一)感观印象

著名意识流大师阿仑?雷乃曾说:“我们要求观众不是从外部重建故事,而是和角色一起从内心经历它”,“现实永远不全是外部的,也不全是内心的,而是感觉和体察双重类型的混合”。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并不完全是演员在画面里如何深刻地表演,注重观众的参与度与感观印象同样重要。

通常,意识流影片的音乐表现与故事情节的融合十分恰当,能够使观众沉陷于影片所营造的音乐氛围,因感动而感动,完全沉醉于眼耳的所见所闻,从而带来视听上的极大的享受,造就一部不朽的意识流佳作,因而在意识流的影片中,背景音乐的搭配固不可少,但基于以影像为主要分析点的文本,则主要从影片画面带来的视觉感受和印象来评述意识流影片的影像风格。捷克电影导演贾恩?斯万克耶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诗是一切艺术形式的基础,除了方法之外它就是艺术的灵魂”,对于意识流影片来说,这也是十分必要的。意识流作品的画面一般创造得要么如诗一般的唯美、诗意,要么就如诗一般的宏大、震撼,抑或是如诗般神秘、紧张。

(二)影像画面交叠

意识流影片的画面大都是通过一些镜头地切换和再连接而组织形成的,因此在很多意识流的影片中,都会让人感觉到一种画面的支离破碎感,通过对这些支离破碎的画面的叠加,来表现电影的内在思想,透析出画面之下深刻的电影主题,从而达到刺激观众感观印象的目的。在很多意识流影片中,人物大多有着较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一般性、流畅性的画面则无法直接从画面中体现人物的潜意识世界,而通过画面的解析和交叠能够将人物内心的意识传递出来,给观众造成极大的震撼和真实感受。一般情况下,意识流影片影像破碎的表象之下是人物内心情感和意识的连贯。

在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少年杰玛在回答主持人提问的问题时,画面将杰玛的表情与其意识流影像交叠起来,这两个画面与上述所说的内容相一致,画面色调偏暗,凸显出一种紧张的氛围,镜头之下的少年杰玛脸上的表情深深地烙印在观众的心底,得到突出感官印象的效果。整部影片像一首诗,时而婉转,时而急促,让人回味。而配乐则和视觉上的电影结合得相得益彰,使人更易理解作者要表述的情感。只有几十分钟的影片,利用意识流的创作手法表现了丰富的内容,看完影片就仿佛进到了作者的心里,读到了他许许多多生动记忆的图画,听到了他的内心独白。沉重,深厚,现实主义色彩浓郁。整个影片中,场景和配乐反复出现,这很类似我们的回忆,留下深刻记忆的场景总是在我们脑海里不停盘旋,当我们向人复述时也会常常提及,虽然时空有些错乱,故事发展因果关系也不明显。用普通的概念去读这些作品,有时会觉得看不懂,一旦静心深深体味,会觉得无比真实,那些记载作者回忆独白的画面生动异常,观后会留下很深刻印象。意识流手法应用在影片中为电影创造了全新的影像风格,并为之平添了许多魅力,加深观众脑海中影片主人公的形象。

(三)破碎的影像

在很多意识流电影作品中,影像并不只是单纯地作为剧情的附属而存在的,而相反,影像就好像是一种有活力的生物体,在向观众诉说着电影的生命。影像的创造源于导演对生活的深切领悟和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并且把这种领悟融入对电影影像的创造中,使得所体现出来的画面效果有一种爆发性的美感和召唤力,让观众叹为观止。在意识流影片中,由于其所体现的内容和跨越的时空都比较广,因此在对影像的处理上较为跨越,使得影像整体观感显得支离破碎,但却是这种支离破碎的观感才使得观众对电影印象深刻。意识流电影的画面内容糅合了回忆、幻想等,但却真实地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在影像的创造方面有着非凡才能的日本电影人岩井俊二在电影《梦旅人》中,将影像的独立性诠释得十分深刻。《梦旅人》用意识流的手法拼接了一幅幅零碎的画面,凭着导演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在他的镜头语言中,能够还原观众对画面的生活感。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在主观视点镜头下,给了一个医院天井里的病人们的全景。医生和护理人员涌到车内的可可眼前,他们的笑脸在镜头中显得夸张而变形。呈现出惊恐而怪诞的内心感受。可可回头后。切换出一个斜拍、晃动不安的画面,前景是一群神色呆滞、身着白衣的病患,他们眼神空洞地注视着镜头,中景是那辆黑色的冰冷的汽车,远景才是可可已经面孔模糊的父母。岩井俊二用主观视点直观、有效地展现了可可内心的悲苦和对目前境遇的恐惧,在可可此时的心里,承受到的是被抛弃的巨大的失落感,而此时运用景深镜头处理远方的可可父母,将父母的身影作为聚焦对象,更加突出了可可心中对父母的无限期望和不安。

四、结 语

在整个电影的海洋中,意识流电影可以说是最美的也是打得最高的浪花,是百年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葩、一个创新、一个奇迹。它诞生于20世纪科学文艺高度发达和繁荣的欧洲,当时的欧洲酝酿出了一大批文学巨匠,而借由整个文学的推动力使得整个电影艺术在当时蓬勃发展,并且被一位又一位的大师推至一个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意识流电影它有别于传统电影,它不安于循规蹈矩,不止于起承转合,它以惊人的力量开启了人们在视听、画面上的新境界,有人称意识流电影开创了电影艺术的第四维空间——人的潜意识,并由此而把现实主义电影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开始有导演拍摄如《小花》《苦恼人的笑》等带有意识流影子的电影。并且随着中国年青一代导演对于意识流电影的拍摄手法的不断完善、改进以及研究,逐步拍摄出了一些如《冬春的日子》《窒息》等较为好的意识流影片。21世纪初,美国著名导演大为?格林更是以一部惊世骇俗的《穆赫兰道》再次向世人显示了意识流电影的神奇风采,不仅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揉入了神秘恐怖等元素,还把当代人在高度无纸化社会中难以摆脱的焦虑感和宿命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和轰动。意识流电影也再次成为世界电影界瞩目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邓烛非.蒙太奇原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2] 凌振元.世界影坛的“意识流电影”[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06).

[3] 吕志昌.影视美术设计[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4] 杨晓燕.世界意识流电影浅析[D].苏州:苏州大学,2006.

[5] 郑国恩.影视摄影构图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6] 张明堂.论电影剪辑的艺术表现力[J].电影艺术,1986(11).

[7][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康捷(1962—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高级工艺美术师。主要研究方向:展示设计。

猜你喜欢

意识流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小说《达洛卫夫人》的角色浅析
意识流世界的一颗原子弹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心理扫描认知观下的意识流小说的隐性语篇连贯新解:以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太太》为例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