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012-07-13谭冠著

教育界·上旬 2012年10期
关键词:中职生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谭冠著

【摘 要】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情况、学业压力、就业形势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频频亮红灯,既影响了学生个人发展,也成为中职教育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思想上重视、行动中解决,本文从思想认识、心理辅导室的建设等五个方面对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热点关注,《世界人权宣言》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都规定,人人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身体和精神健康的权利,包括不受歧视享有医疗保健服务的权利。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组织法中提及人类福祉中身体、精神和社会这三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其中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社会关系,精神健康是全面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指身体无疾病,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力”。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社会上普遍关注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认为紧张的高中生活和就业压力较大的大学生活使学生心理健康每况愈下,但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而实际情况是,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中职学校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和谐、协调,能够正确对待人和事,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够积极应对和处理,保持一种心理上的和谐稳定,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一种良性状态。由此看来,心理健康关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甚至生命。那么,我国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最为常见的就是厌学,厌学现象在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中表现最为普遍,由厌学引发的一连串反应也令中职教育者感到十分棘手,轻则逃学,重则辍学,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氛围。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症、焦虑症、饮食与睡眠障碍、网瘾等也是中职生常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除此之外,诸如强迫症、敌对症、偏执症等症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有逐步增多的趋势。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在亮红灯,任何一名中职教育者,都不应该掉以轻心,轻度的心理问题虽然不会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太大影响,但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却会使学生脱离人生正常轨道,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我们要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化解中职校园心理危机,且务必遵循四个原则:早发现、早引导、多尊重、多关心。

二、加强校园心理辅导室的建设

职业教育不同于同阶段的其他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为社会培养素质高、技能强的技术型人才。而处于这一阶段教育的中职生有其身体和心理发育的特殊性,即身体发育接近成人,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处于未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较敏感、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中职学校作为教育者一方,有责任、有义务在校园内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这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一块必不可少的领域。

恰当的做法应该是在校园内设置心理辅导室。首先辅导室的规格应该与中职学校的招生数、学校规模相对应。其次心理辅导室的硬件和师资配备必须规范、科学,心理辅导室的布置应该以温馨、简朴为主,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环境良好、注重隐私的心理辅导室。同时,应当配备具备心理咨询资质的教师,确保能够在校园范围内提供合理的个人心理咨询服务。最后,心理辅导室应该成为中职学校的长效工作机制,不仅要建起来,还要用得好,要加强宣传,引导学生主动向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依托心理辅导室开通校园心理热线。心理辅导的内容应该覆盖到贫困生的自信心辅导、学习心理辅导、情绪管理辅导、人际交往技能辅导、恋爱与性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等,旨在指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根据群体特征、阶段性特征开设特色心理教育课程

根据中职生不同阶段和不同群体存在的差异,中职学校也应当认真调查研究,以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益且有实质性帮助的心理辅导健康教育课程,同时要求有一定的趣味性、实用性,能够切实帮助学生。其次针对不同阶段中职生要拿出不同的教育方案,作为新生来说,从中学直接进入中职学校,在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跨越和转变,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当是引导学生适应新环境、新身份,积极参与校园活动,控制不良情绪,积累正面情绪。作为高年级学生来说,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专业和兴趣、现实和理想之间寻找平衡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自我调适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作为毕业生来说,教育重点可以放在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自身能力,多鼓励多关心,助其了解职业特点、就业方向,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最后,根据不同类型的中职生要采取具体措施对待,不能一概而论,中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个性较突出、性格较鲜明,作为中职教育者不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要多渠道、多途径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设置上要多样化,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四、加强学校指导管理和教师干预,将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班主任期末考评

一是中职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组织领导和协调,包括师资的调配、工作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工作的督促指导等,将心理健康纳入学校制度建设。工作小组应当实行分工责任制,将各项工作细化,落实到责任人,定期进行工作汇报,汇总信息以便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辅导的学习,学校要加强非心理辅导专业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一些心理健康辅导的常见问题、应对措施、基本理论、技术方法等等,让非专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能够在学生心理问题萌芽期就能够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找出学生不良情绪的成因。对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要注意心理疏导的作用,遏制恶性循环,在遇到心理健康出现严重障碍的学生时,一定要向校内心理辅导教师甚至校外心理医生寻求专业帮助。总之,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干预一定要及时、恰当。三是将心理健康工作作为一项考核标准纳入班主任期末考评,量化考评班主任心理健康工作业绩,从制度、激励措施上调动班主任积极性,使班主任真正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起来。

五、丰富校园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一个文化繁荣、氛围良好的中职学校校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这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丰富校园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如在图书馆添置种类丰富的心理学书籍和期刊,一些富含人生哲理的杂志和文学作品也可以上架,方便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调节情绪;还可以在图书馆开辟心理阅读室,以心理阅读室为纽带,心理学老师和医生为依托,营造具有亲和力的阅读氛围;多样化的体育运动一样可以转移学生注意力,通过举办一些校内体育比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集体活动,能锻炼学生融入集体,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社交。此外,在生活上对学生给予关怀,如在学生寝室的安排上,尽量考虑到位,减少学生之间的摩擦,营造良好生活氛围。

总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学校、相关部门和中职教育者的广泛参与。中职学校和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也有责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条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包卫.心理素质与现代人生——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应用[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姜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3]王赛男,张清霞,王鹏,高峰强,杨黎晖.中专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SEM研究——情绪稳定性、自我效能、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M].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中职生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德育工作浅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