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012-07-13温慧婷黄秋凤
温慧婷 黄秋凤
【摘 要】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关注大学生创业研究。对于数量逐年递增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我国大学生创业率较欧美发达国家相对较低,而面对着广大的大学生创业空间,如何让在校大学生加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潜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率,特别是创业成功率,以逐步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后续发展。本文对影响大学生创业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且早期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界。然而,随着90年代末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社会各界开始将关注毕业生就业的目光投向大学生创业教育。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与此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其对象就包括逐年递增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不仅如此,2008年底的世界金融危机,给我国原本严峻的就业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再度把目光聚集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上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吴江表示,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不足1%,和欧洲发达国家的20%—30%差距很大。以广东省2007年为例,包括选择科技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内,广东只有564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仅仅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0.25%。这些数据表明,一方面,大学生创业的空间比较大,另一方面,如何让在校大学生加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潜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率,特别是创业成功率,从而逐步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后续发展。
国内外许多专家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创业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研究成果。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研究多以大学生创业的教育制度和资金技术等外部环境为视角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关于创业教育理论,程鹏、尹浩华、刘岚(2010)从建设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拓展创业实践教学环节和营造良好的创业校园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的对策。周秋江(2007)从各个高校实情普遍适用的角度提出了创业教育模式。他以“树立现代创业教育”为理念,以“社会和学校双赢”为立足点,构建成为“三条腿凳子”创业教育模型。提出以创业课程,创业环境创业者联盟为三个支点的“三条腿凳了”创业教育体系模型。与其他研究不同,他从利益均衡的角度研究创业教育模式,为我国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另外,杨艳萍(2004)认为,在目前我国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实行创业教育课程化是为了指导创业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因此她提出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目标设计:通过为未来人才设定“创业遗传代码”的教育实践,开发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的高级专门人才,使之更好地适应变革中的创业社会。
其次,创业社会资本理论,在社会资本对创业行为的作用方面,安素霞(2005)提出,微观社会资本有利于创业信息的获得,有利于合作、交易伙伴的诚信,有利于获得“公共资源”的支持,与人力资本并存有助于创业的成功。在创业过程中社会资本的构建方面,黄茂生(2008)提出,完善的社会资源网络需要个人、组织和社会共同构建。
再者,关于创业资金理论,李宏舟(2007)提出,资金对于创业企业的重要性等同于燃料对于机车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大学生创业企业本身以及外部环境的原因,企业在发展初期又很难获得足够的资金。因此,针对与创业资金的筹集,他提出了创业融资体系。创业融资体系是指由向创业企业提供创业资金的金融中介机构或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通常包括3F(Founders、Family、Friends)、有关政府机构、天使投资者、创业投资企业、战略投资者、银行和股票发行市场等。从创业者自主发展资金的角度出发,宗学哲(2005)认为大学生筹措创业资金可以通过创业贷款,抵押贷款,质押、保证贷款,以及以国库券、保险公司保单、个人信用等信贷资源等途径,获得创业的个人贷款。
最后,关于创业技术理论,李立明(2008)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有利于尽快将所学科技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包括将创新引向市场和利用它为顾客创造价值。他们所开发的产品或服务必须盈利性地产生, 由一个良性运转和良性领导的组织来进行营销, 并得到保护,且不受竞争者的注意。创业过程包含着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产生, 这对创业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而从整个经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产业更替和演进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对创业理论领域的研究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人们开始将视角转移到有创业行为预期的大学生内在素质与动机等微观层面的研究上来。
其中关于创业潜质理论,冯华和杜红(2005)提出创业胜任力指的是一个绩效优秀的创业者所具备的能够胜任企业创业任务,并取得高的创业绩效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集中表现为在创业过程中能够识别、追求机会,获取和整合资源的综合能力。他们都从大学生创业者个人层面的胜任力特征角度进行研究。而刘帮成、唐宁玉、陶祁(2003)则指出应该从两个层面上来界定创业胜任力更恰当,即大学生个人层面的创业胜任力和组织层面的创业胜任。而关于创业动机理论方面,黄炳沧(1993)认为影响中国人创业动机的价值观因素有:(1)社会地位与权力;(2)积极进取;(3)出人头地。另外,韩力争(2004)则认为创业动机是推动个体或群体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内部动因,是使主体处于积极心理状态的一种内驱力,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倾向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未来研究方向
国内外创业理论学派众多,对各自的研究领域有着不同的观点。纵观各学派的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考察大学生个性心理与行为特征、创业教育和社会文化背景,而今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境和过程为导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视角随之发展到资源观、机会观和社会发展观等。朱仁宏(2005)在此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指出,到目前为止,创业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环境(一般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创业商业和文化环境)、创业者特征(个性、激励、动机、创业成长意向、创业成长抱负、远见与直觉)、社会特征(创业家能力、性别与种族、创业团队、创业经验、社会与家庭背景)、创业过程(识别机会、利用机会、动员资源、创建新组织、开展新业务)、创业结果(创办新旗云、新企业绩效、推出活动)等方面,为以后创业理论研究指明了大致方向。纵观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可知目前的研究比较零散,划学科严重,缺乏整合性。
未来对于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在着重在以下两点,一是进一步明确与之有关的因素;二是进行因素间关系的整合,并探明其各因素之间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程鹏,尹浩华,刘岚.大学生创业教育浅析[J].行政事务资产与财务,2011(11):195.
[2]范巍,王重鸣.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5):1087-1090.
[3]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动机水平调查与思考[J].学生工作,2005(2):103-105.
[4]朱宏仁.创业研究前沿理论探讨——定义、概念框架及研究边界[J].管理科学,2004,17(4):71-77.
[5]冯华,杜红.创业胜任力特征与创业绩致的关系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06).
[6]周秋江.“三条腿凳子”模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