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选派留学生赴东欧学习的历史考察
2012-07-12刘振宇
刘振宇
新中国建立伊始,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与开展全面建设,不仅亟需建设资金、技术、经验,而且迫切需要大量各行各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在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与尚显孱弱的国内经济、教育等内外部条件制约下,新中国选择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方,通过接受资金、技术等各项援助及派遣留学生赴苏东等国学习,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以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相抗衡,保卫新生革命政权的安全。由此,在“一边倒”国策引领下,中国开始向苏联、东欧及亚非拉国家派遣大批公费留学生,从而掀起新中国第一次留学大潮。他们不仅以出色表现与优异成绩回报祖国,并为促进新中国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留学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广大欧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解放力量获得极大发展,开始走上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道路。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现在全世界踏上十月革命道路而赢得胜利的,已经有欧洲和亚洲的一系列国家,包括了九亿多人口,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早已丧失了优势,社会主义早已变成了不可战胜的力量。”[1]随着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为加强这些国家彼此间的联系,团结民主力量,反对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逐渐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结成社会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建立之后,各国间的合作与友好往来日益增多,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在不断增强,为各国间开展多领域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坚实保障。由此,中国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具备了基本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波兰、捷克等国即率先提出与我国互换留学生的建议[2]75。1949年12月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期间,捷克代表在会晤中建议毛主席可选送中国留学生到捷克各专业技术专科学校学习,毛泽东对此甚感兴趣,并约定捷克政府提出更为详细的建议。有鉴于此,捷克教育部向中国政府提出如下计划:“在1950年秋季开始的一学年度内,要派100名中国学生前来捷克,50名就学于布拉格,50名就学于贝尔诺。捷克教育部供给中国学生50名奖学金无须互惠,另50名则由中国政府供给奖学金,每年每名奖学金500美元,此外捷克教育部建议设立研究中捷两国历史及语文之交换留学生奖学金各10名。中国学生至迟须在学年度开始前两个月到达捷克。”[2]76经审慎考虑决定,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9月6日派出25名留学生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等五国学习,从而开启了选派赴东欧留学生的序幕。
与此同时,新中国开始陆续与各人民民主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以求在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发展交流合作,而互派留学生作为有关教育条款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为中国选派留学生赴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学习提供了制度保障,使之成为国家间一项常态化的教育交流活动。此后,中国又相继与波兰、民主德国等国签订了互换留学生的专项协定或议定书,对国家间互派大学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有关问题作出更为详尽的规定,使留学生派遣工作得以严谨规范,选派中国留学生赴东欧学习的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二、留学概述
1950年7月,根据波兰、捷克等国的建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与外交部、教育部开会商定该年度交换留学生计划,其中提出:交换留学生的国家为捷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朝鲜;学生人数:除捷克、波兰各家换10名外,其余四国各交换5名。此外,该计划还对所学专业、学生来源等事项作出明确安排。[2]76其后,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遴选出符合条件的学生。7月底,教育部在北
1950年9月6日,新中国派往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等东欧五国的留学生从北京启程,分别于9月上旬和下旬到达目的地。抵达各国后,他们均受到所在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东欧五国为这些留学生举行了欢迎仪式,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予以妥善安排,从而为中国留学生尽快适应当地环境、步入学习正轨创造了良好条件。[2]77-79
首批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留学生派出后,随着新中国陆续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留学专项协定,中国留学生的足迹开始遍布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中国派赴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及朝鲜、蒙古等国的留学生共计140多名,均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和部分大学一年级学生和教师,以培养工业交通技术人材和高等学校师资以及科学研究人材为主,同时照顾到其它方面需要。[4]1955年,中国派赴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印度等国的留学生共150多名,留学的国家包括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朝鲜、蒙古、越南、南斯拉夫和印度、埃及等,主要学习理、工、农、医和语言文学、历史、师范、艺术等专业,其中工科约占三分之一以上。这批学生包括研究生60多名,大学生80多名。[5]到1956年为止,中国共派出36名留学生赴保加利亚学习。[6]1961年,教育部抽调40名留学生到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国家、亚非拉国家学习语言、文学和历史,其中包括波兰、捷克、阿尔巴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2]177
据不完全统计,1950至1966年间我国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出留学生1465名,大致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1 1950-1966年派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留学生统计表[2]220-227
这些留学东欧各国的中国学子发扬勤奋刻苦精神,攻克了语言、专业等学习领域里的一道道难关,取得了骄人成绩,其中涌现出很多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如留学捷克的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同志、留学波兰的著名音乐家傅聪,等等。而东欧各国也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师任用等方面为中国留学生提供诸多便利,以使他们的求学之路更为平坦。
广大中国留学生还肩负起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使命,成为中国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沟通文化的桥梁。通过学习语言、文学作品译介、创办杂志等活动,不但使各国优秀文化得以传播与共享,而且增进了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巩固了传统友谊。在罗马尼亚,一份名为《今日罗马尼亚》的中文画报于1957年在布加勒斯特创刊,每月出版一期。这份画刊是个图文并茂的综合性刊物,主要任务是向中国读者介绍罗马尼亚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和生活情况,中国留罗学生对其出版发行颇有贡献。[7]在波兰,很多波兰大学生积极向中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古典诗词。[8]而留学捷克的中国学子丛林、陈平陵等人,回国后积极投入到翻译事业之中,为促进中捷两国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9]32-33
中国政府对这些留学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学子也极为关心,不但在出国前为他们精心准备服装用品、发放安家费用,而且中央领导同志在出访东欧国家期间都会亲切接见中国留学生,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周恩来总理先后三次访问东欧时都接见了留学生,1957年1月,周恩来总理前往波兰第二大城市罗兹访问,在欢迎仪式上周总理特别强调:“我们还因为有一批中国留学生在罗兹学习而对你们的城市感到分外亲切。由于罗兹人民的帮助,他们能够得到你们在建设方面的经验、技术和知识。对于这一点,我要特别向你们表示感谢。”[10]1958年6月,董必武同志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到布拉格参加捷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会后他抽空在驻捷使馆亲切接见了部分中国留学生,董老关切地询问各位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况,勉励他们要勤奋学习科学技术、广交朋友。[9]238-239
三、留学波折
中国留学生在东欧各国的学习生活总体而言是温馨愉快的,但在这种美好生活以外也有波澜起伏、暗潮汹涌之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甚至对其时中国选派留学生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6年10月,匈牙利爆发“十月事件”。这次事件不仅使匈牙利遭受惨重损失,也令几十名中国留匈学生在生活上遭遇到一些困难。当时,这些留学生主要分布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和卡尔·马克思经济大学、医科大学、工业大学、音乐学院及音乐中学等学校。在白色恐怖和战斗最激烈的日子里,为避免遭受意外,他们都住在中国大使馆。[11]
中苏关系破裂之后,一些中国留学生在部分唯苏联马首是瞻的东欧国家则受到不公正对待,甚至被勒令回国。
1963年9月2日,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外交部第七司司长乌克思,代表捷政府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捷大使馆参赞胡成放作出口头通知,无理要求中国政府尽快召回大使馆商务参赞处工作人员常连仲和中国留学生李俊恒,理由是他们涉嫌散发同捷党和政府的政策截然矛盾的材料。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无理行径,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予以公开驳斥。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政府也在中苏关系破裂后开始无理驱逐中国留学生。[12]1966年11月2日,匈牙利文教部国际联络司副司长赫格居斯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匈牙利大使馆二等秘书邓培,表示有5名中国留学生不能继续在匈学习,并限令他们于11月6日前撤出匈牙利学生宿舍。[13]1967年5月29日,保加利亚外交部第五司二等秘书马林诺夫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二等秘书王明修,借口3名中国留保学生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红卫报》上发表所谓“反对保加利亚”文章和中国“事实上已将保留华学生赶走”,宣布这3名留保学生如再来保将是“不受欢迎的人”。6月10日,中国外交部向保加利亚驻华大使馆递交照会,强烈抗议保加利亚政府粗暴破坏中保两国交换留学生协议,蓄意恶化两国关系的恶劣行径。[14]
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无理驱逐中国留学生的行径,是当时特殊历史环境导致的,不仅对国家间开展正常的教育交流活动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更引发出严重的国际关系问题,致使中国与一些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产生明显裂痕,加之从1966年起中国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绝大部分留学生均被召回国内,因此直至20世纪80年代,步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才与部分东欧国家再度建立起互派留学生机制。
[1]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会议上的讲话.毛主席在苏联的言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59:6.
[2]李 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党史资料(第70辑)[M]//骆亦粟.新中国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11.
[4]新华社.我国派赴苏联等国的留学生分批出国[N].人民日报,1954-08-15.
[5]新华社.我国派赴苏联等国的留学生分批出国[N].人民日报,1955-08-07.
[6]斯人.纪念中保文化合作协定签订五周年[N].人民日报,1957-09-10.
[7]“今日罗马尼亚”中文杂志创刊.[N].人民日报,1957-04-27.
[8]胡思升.中国留学生在波兰[N].人民日报,1957-04-09.
[9]陈平陵.在第二故乡的日子——留捷同学的回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32-33.
[10]新华社.周总理访波兰第二大城——罗兹[N].人民日报,1957-01-16.
[11]我国留匈学生都很平安[N].人民日报,1956-12-22.
[12]新华社.捷政府无理要求我召回使馆人员常连仲留学生李俊恒 我国政府强烈抗议捷政府新挑衅[N].人民日报,1963-09-07.
[13]新华社.匈牙利政府竟无理赶我留学生 我外交部提出强烈抗议 谴责匈当局追随苏修反华破坏中匈文化协定[N].人民日报,1966-11-19.
[14]新华社.保当局无理宣布我三名留学生为“不受欢迎的人”,是害怕真理蓄意破坏两国交换留学生的协议[N].人民日报,1967-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