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创新是精神的进步
2012-07-12本刊编辑部
潘石屹:创新是精神的进步
本期客座总编辑:
潘石屹,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石屹,1963年出生于甘肃天水农村,其父“右派”被摘帽后搬往县城。1984年从中国石油管道学院毕业后分配至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三年后辞职“下海”前往广东,后来在海南房地产开发热潮中挣得“第一桶金”,从此开始商业生涯,取得很大成功。但潘石屹的名气在商界之外,他对待生活与事业的达观、机变与坦率,也使他成为一个公众典范、媒体红人。在这个活生生的“苦孩子”奋斗成功者的眼中,创新正是值得让他用一生去寻找的理想。本期我们将聆听他对创新的思考和见解。
创新是一种精神进步
创新是一个颇受关注的时髦名词,几乎我身边的每个人都在谈创新,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谁都离不开自己的产品。说句实在的,大家在谈论的自主创新,我有点不太理解。我不知道自主创新是不是就是每一个公司、每一个行业在内部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如果是这样,那实际上创新是很难的。我认为,创新是发现一个全新的领域,常常是在那些跨行业的区域和没人关注的领域才会有新的天地。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只关心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那么创新就会非常困难。
我想象中的企业创新,首先要将视野投放到人类广阔的生活需求中,还要以人类的精神进步为前提。创新最可怕的敌人是不能从根本上以精神的进步为前提,因为只有精神进步才能发现和创造美好,没有精神进步,创新就变成一句空话,所谓的创新产品也就是一些外表新奇却没有实际意义的花架子。更可怕的是,如果这句空话不幸又被某些急功近利的人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那么大家就可能会走到创新的反面。
我认为人的精神是可以得到启示的,而带来这种启示的钥匙有时可能是一本书,有时是与某人的一次谈话,或者是一件事,又或者是一幅艺术作品,是一首诗,再或是一个小故事。在禅宗中,这种启示可能是出其不意地大喊一声,或是打你一拳,或是扫地的时候一粒小石子撞到竹子上发出的声音等。在某一个时刻、某一个特定的状态下,这些事件与人的心灵产生了共鸣,人的精神就得到了启示。无论如何,任何启示都是个人发自内心的活动,与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旁人的经验也没有太大的用处。别人用一种办法得到了启示,对你来说就不一定行得通。
创新实质上是精神的进步,我认为创新值得我用一生去寻找,这也是我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的心路历程。同样,把企业当成一个人,那么也将走着这条必由之路。
互联网加快了创新的步伐
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近十年、二十年的变化是最巨大的,远远超过了过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变化。我想这些飞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最初是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紧接着出现了搜索引擎,之后就出现了博客和微博,似乎要把一个长达上千年的变化浓缩到几年,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实现,这是一种在技术的深刻影响下出现的变化趋势。另一个趋势是,中国几百年来的封建主义,在闭关自守中错过了很多机会,当西方进行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时,中国还是封建帝国,错过了这些变革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幸好,改革开放后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里,中国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在全世界创造了奇迹,这正是被压抑了几百年后迸发出来的力量和速度,是一个之前谁也无法想象,但现在却让大家耳濡目染并亲身经历的奇迹。这两种趋势的叠加就形成了今天的中国现状。
很多人以为财富的积累可以让更多的人幸福、快乐并且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当物质财富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时,人们却发现物质财富——金钱并不是万能的,我们还需要精神的进步和发展。在我看来,网络技术的出现正好可能会推动人们的精神进步加快,因为通过网络中自由和开放的思想交流、碰撞,既会使各种阶层、不同种族的人消除误解和矛盾,也会因彼此融合而产生新的精神与思想。
早先的互联网是少数人的专利,信息的发布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等级观念,但博客和微博的面世使互联网开始以一种大众、平民且草根化的方式出现,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思想、观点的愿望和途径。博客文化的增长涌现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来自于民众、草根的声音对社会现实有了极强的干预,我相信这种力量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有力的推动力。
互联网最大限度地打开了国门,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最好机会,因为中国人在思想、精神和信仰上是最没有偏见的,也是包容性最强的民族,乐意接受任何先进和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历史上,儒道释都可以共存,任何民族文化进入中国文化区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中国这样一块已经耕耘好的土地上,当大家有了一定物质财富的积累,一定会转而关注精神的进步和思想的交流发展。正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互联网,无疑会唤起人们潜在的精神觉悟,使中国人的精神得到进步。
新世界的特征是“小”
过去50年间,世界经济是跨国公司的天下,影响了整个世界,我们喝的可乐也好,我们吃的麦当劳和肯德基也好,这些跨国公司的特征就是“大”。可是我们马上面对的是一个新的世界,新世界主要的特征就是“小”。因为公司大了,将渐渐失去控制,船大了就掉不了头,容易受到致命的打击。
如果我们将观察的视野放得更加开阔,一定会看到近年来成长的巨大公司是一个必由之路,但却不是路的终点。我认为更好的企业形式是“小”。因为小,所以更有个性,更具有灵活性,把握机会会十分灵敏、逃避危险的动作也快。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中把全球化的进程以哥伦布发现美洲、二次世界大战和21世纪为标志分成三个主要阶段。随着阶段的前移,世界的尺寸越变越小,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家从小缩成了微小、竞争场也变平的阶段。在全球化第一阶段,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于国家;在第二阶段,推动的力量来自于企业;而今天,在全球化第三阶段,推动的力量来自于个人。个人的力量大增,不但能够直接进行全球的合作,也能够参与全球的竞争。我们目前的阶段与前两个阶段不同的是,世界不仅仅是变小了,而是发生了质变——变平了。
世界本来是有弧度的,一个人要看见另一个人,需要垒起高塔或经过漫长的旅行,但现在仅通过互联网,相互就能看见。通过互联网简捷有效的联络,解决了过去政府、企业需要巨大的能力才能解决的交际和交易成本,单独的个人也因此拥有了力量。同时对于很多公司而言,因为有了网络,可以削减不必要的部门,降低成本。
静听新世界的叩门声
不少智者都在预言一个新世界的即将到来,房龙在他的《人类的故事》最后一章中,借用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期最高尚的人物之一孔多塞侯爵被打死前讲的一段话,描述了人类面对新世界的趋势和特征:“大自然给了我们无尽的希望。人类挣脱了锁链,以坚实的步伐在真理、美德和幸福的大道上阔步前进的景象,为哲学家显示了一个人间奇迹,使他从至今仍玷污和折磨人世间的错误、犯罪以及不公正中得到安慰。”
的确,未来新世界是更智慧的世界,人们更智慧地行走在真理、美德和幸福的大道上。那么,智慧从哪里来?首先离不开教育。在传统教育中,教室里、课堂上的老师是知识、智慧的代表和象征,要用各种仪式树立老师的地位和威严,似乎只有如此才能作好教学,用儒家的话来总结就是“师道尊严”。这套办法在旧世界中的确有效,但在新世界到来的今天,这套办法似乎已经显得落后,因为今天的一个小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可能远比一位当年读着拉丁文、拿着鹅毛笔的饱学之士还要多。知识和智慧已散布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里,因此新世界的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启发者和发现者,发现和启发每个同学的智慧和天才,让每个同学发现自己的潜能。
我觉得教室,尤其是大学的教室应该像星巴克咖啡厅一样,让讨论不同课题的同学们聚在一起,边上网边喝饮料,边学习和讨论问题,通过案例学历提出一个小组方案,而不是个人的解决方案。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各种能力。老师更应该扮演一个协调者、组织者、服务者的角色,更应该像咖啡厅的服务员。同样,在公司里,新世界中最重要的资本一定是智力和智慧。公司的领导人如果采用家长式、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模式,这个公司智力资本的质量一定会很差。因为公司的智力同样分布在每一个员工身上。公司的任何一级领导都是一个启发者和服务者,同样要有餐厅服务员一样的服务意识,启发和发掘公司每一个同事的智慧。
为了挖掘这些智慧,我认为办公室需要营造良好、舒适的气氛,有可口的小吃,有香浓的茶和咖啡,有单独静想的地方,有互相讨论的各种大小会议室等。有了愉快的心情,才可能有创造力。而这些仅仅局限于自己公司还远远不够,与你打交道的人和公司也都要给他们以帮助、力量、启发和服务,把大家的智慧都汇集起来。
对旧世界的描述,很容易以批评的态度出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我们存在的缺点和遇到的问题是相同的,只是领域不同,问题的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当我们迈入新世界时,恰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走第一步虽然摔倒了,但这不是失败,毕竟我们已经迈出了这伟大的一步。
采写:陈云鹏
编辑:陈畅鸣 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