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佩玉风尚
2012-07-12姚一克
文·图/姚一克
古人佩玉风尚
文·图/姚一克
佩饰,永远是时尚中的一个风向标,而在古人的世界里,佩饰不仅是为了华丽的装饰,更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地位、等级观念和个人风范礼仪的象征。古语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话的意思是指,任何一位谦谦君子,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身上都需佩戴一块美玉。君子常以玉比德,用美玉的德行来端正、教化自身的品行谈吐。
图3 西周的多璜联珠佩
图5 战国S龙佩之一(哈佛大学博物馆藏)
图6 战国S龙佩之二(哈佛大学博物馆藏)
玉是自然界的美石,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玉解读为“石之美者”,这是古人对“玉”最早的一个定义。古人并不具备我们现在的地质矿物学知识,所以,对玉的认识,纯粹只是将它作一种美丽、有光泽的石头来欣赏。要将“玉”这种摩氏硬度为5.5-6.5的矿物开采出来,进行加工,并用作佩饰装点自身的时候,玉就从一般的石头中脱颖而出。目前我们能看到最早的玉器来自于距今8000年的内蒙古兴隆窪遗址出土的玉玦(图1)。玦,如环而缺,即像玉环一样有缺口,经常成对发现在古人耳朵两旁,用作耳饰。民族学的田野调查发现,至今海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这种玦类耳饰品的使用。
玉玦的发现,告诉我们古人最早拿玉石是来制作佩饰,美化自身的。而形成有规模、具备固定造型的玉佩组合,是在新石器时期的长江下游地区。距今6000年前江苏北阴阳营文化中,出土了大量的玉璜、玉管和玉玦,形成了璜、管、玦的组合形式,其中玉璜占据绝对数量,是最重要的装饰用玉种类。它们常发现于墓主头部到胸部一带,构成了挂在颈胸部位的豪华饰品组合:玉玦为左右耳饰,玉管串联起来成为颈部的项链,玉璜顺序排列,一至数件不等,成为胸前的饰品(图2)。这样的装饰语汇,使我们看到了6000年前,人们改造玉石,将它们作为装饰品的审美端倪。
西周多璜组玉佩
组玉佩制度的真正成熟和流行是在西周时期,以“多璜联珠”为特征,即以璜作为主要的组成部分,配以红绿相间的玛瑙、绿松石串珠,成组地垂挂在人们的胸前(图3),而等组玉佩的主人去世之后,也就一并随葬入土。自古以来,社会高等级人群与珍贵物料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的占有关系,“君臣佩玉,尊卑有度”,出土组玉佩的西周墓地,都是高等级的墓葬,璜的数目也有三、五、六、七璜不等,代表着阶级和社会地位的不同。
这种多璜联珠佩的基本特征是:主要构件形式单一,均为璜形,讲求形制的统一与规范,但是与璜佩搭配红玛瑙、绿松石串珠却能从色彩上夺人眼球,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对比冲击。璜佩上也会阴线刻或镂雕一些精美的纹饰,但并不适合远观,需要靠近佩戴者才能观察到。形式单一和色彩丰富之间的对比,是西周组玉佩的艺术特征和设计理念。
除了佩在胸前的组玉佩之外,西周还流行一种肩佩——玉牌联珠串饰,多由玉质或骨质的梯形牌饰和玛瑙管、料管组成。如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的这件肩佩饰,计镂空鸟纹梯形牌1件,各色玛瑙管388件,料管126件,煤精石扁圆珠20件(图4)。此种佩饰多出土于西周高级女性墓葬中,挂于肩垂于胸侧,雍容豪华,气度非凡。
古人在《礼记·玉藻》中描绘了西周时期佩玉的礼制功能:“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徴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古代人佩玉后,仪态举止需谨慎得体,中规中矩,合乎礼仪。因为随身的玉佩环珰会随着人体走动发出各种声响,而礼制对这些声音是有明确规定的,例如,左右两侧玉佩需发出“宫、角、徴、羽”的古四音,小步快走时需按照《采齐》的乐律,大步行走需要配合《肆夏》的节奏。
因此,用精美的组玉佩来节步,规范仪态已经是西周贵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标志物。贵族身份越高,步子越小,走得越慢,配合组玉佩发出的节奏悦耳的锵鸣之声,越显得气派出众,风度俨然。同时,西周社会生活中,组玉佩是贵族身份在服饰上的一种体现,身份越高,服饰越豪华,组玉佩越复杂,身上佩戴长长的多璜组佩或肩佩,不便疾行,又正和这一要求相适应。
东周S形龙佩
春秋战国也是君子佩玉十分兴盛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的佩玉开创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和西周时利用颜色对比不同,东周组玉佩强调的是造型上的变化,其中一个最流行的趋势是S形龙佩的出现。S形龙佩单个存在或成对出现,呈波浪式扭曲,一端为龙首,另一端有时为凤(鸟)首,表面多以繁密规整的谷纹装饰。它的出现,是东周玉器开创的一种新形象,这种新造型的产生,并不是源于对功能的特殊要求而产生,而是纯粹视觉艺术上的需求。因为这类佩有的首尾两处钻孔,有的中部加孔,与早期璜形佩在功能上用途一致,并无区别。可见,东周组佩追求的是佩件造型上的生动变化,希冀在一定距离外就能观察到其优美的“S”形态,其创新设计透露给我们一 个信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玉工面对珍贵的玉料时,已能够意识到或正执行着造型优先的创作理念,这种 理念无疑伴随着古代玉器工艺上的一次新 突破。
S形龙佩的最大特点是讲求个体的造 型生动。若以数量为例,目前考古发现最丰 富的例子是战国中期河北中山国王墓,仅单 个墓葬就出土144件玉龙佩,造型各异,形 态万千。若以精美程度而论,素以“唯美至 上”为原则的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温 索浦(Winthrop)玉器收藏当仁不让,其藏19件/组 S形单体龙佩,有的矫健有力、浑然 大气,有的如小鱼游水、轻巧活泼,是同期 龙佩艺术中的佼佼者。仅以其中两件精美绝 伦的S龙佩为例:一件曾是清末古玉学家吴 大澂(1835-1902)旧藏, 玉质光洁滋润,双面雕琢精细谷纹,龙作回首状,龙尾伸出一凤首,面向前方,近首处有阴线刻表现凤的前爪和羽毛(图5);另一件是目前所见唯一的龙、凤、蛇、虫合体佩,双面工,龙凤回首,相视而望,凤喙衔一条小蛇(图6),为表现两种不同的动物,玉工采用了分区装饰手法:龙身大面积饰规整谷纹,凤身则以阴线刻羽纹表示。
S龙形佩的不同设计必然会影响东周组玉佩的佩挂方式,不同于西周多璜佩上下叠加排列,杂以串珠相连的方式,龙佩的悬挂因钻孔位置而异。龙身中央1-2个孔的佩可能单独佩戴或挂于组合中的最下端,这种最为常见;四周有多个穿孔的佩应是一个过渡构件,用以连接上下。从考古遗迹看,S形龙佩通常伴以璧/环佩、珠使用,出土于人架的胸腹部,如战国时期河南洛阳中州路1316号墓(图7)及齐地山东鲁国故城58墓(图8),龙佩位于最下端,上端为玉璧(环),各层之间杂以绿松石、玛瑙、水晶等珠管饰。当人体走动时,这些错落排列的配件之间相互碰击,发出清越的声音,也正是君子佩玉追求的效果。
从考古发现看,这类曲线优美、豪华装饰S 形龙佩均出土于高规格墓葬中,是王侯等级地位的人才能拥有和佩戴,主人都是地位显赫的楚国贵族。而作为侍者身份的河南信阳和湖北江陵墓出土的战国彩绘木俑,他们胸前均绘出各类长短不一的组佩饰物,但不见S形龙佩。即便华丽如江陵武昌义地木俑,组佩从胸部一直垂至脚踝,由璜、环、珠及绶带组成(图9),亦未见一件S形佩,这或许是个很好的证明。
汉及六朝的组玉佩
汉代的组玉佩继承了西周、东周以来的豪华组合,如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了11套组玉佩,分别属于墓主人赵眜和他的左、右及其他夫人。其中,墓主人胸前佩戴的这套组玉佩最为华丽,共有玉、金、玻璃、煤精等不同材料的32组饰件构成(图10):顶端是双凤谷纹璧,顺次以透雕龙凤纹谷纹璧、犀形璜、双龙蒲纹璜为组佩主件,间配以4个玉人、5粒玉珠、4粒玻璃珠、2粒煤精珠、10粒金珠,玉套环居于最末端,形成了一套大小有别,轻重有序,色彩斑斓的华贵佩饰。
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组玉佩件中,出现较多的是“玉舞人”这一新造型。南越王墓的一件玉舞人最值得称赞,她面带微笑,体态丰腴,身体扭成S形,左右水袖一上一下,口中吟吟浅唱,仿佛正在进行舞蹈中的某个动作,充满动感和韵律。舞人还梳有一个海螺式的发髻,贴在右侧后脑,装扮精致而特别(图11)。有着相似造型的玉舞人佩件经常成对出现,如江苏扬州邗江“妾莫书”汉墓、河北满城刘胜妻子墓,是当时一种颇为流行的组玉佩构件。这种新兴的造型或许受了当时舞人陶俑的启示,聪明的汉代玉工将墓俑制作的流行运用到了玉组佩设计中。但是小巧的玉舞人构件,只是作为组玉佩中的一个辅助佩件,未能像环、璧、璜那样担当重要角色,不过这类造型活泼的舞人形象,必定为汉代的组玉佩带来了清新、活泼,世俗化的风格转变。
我们对早期社会这类玉器的认识,多以西周的多璜佩、东周的S龙形佩及汉代璧环璜佩组合为主,汉以后中古时期的情况了解不多。魏晋南北朝的考古证实,彰显礼仪的组玉佩制度并未消失,仍在汉唐之间继续传承着。第一套较完整的组玉佩出土于曹操之子曹植(192-232)墓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六朝时期组玉佩的形制组合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构件为中间的蝙蝠形佩、云头形佩和类梯形佩,而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贯在佩饰中担当重要角色的璜佩转成竖置状态,用作边端辅饰(图12)。据文献记载,这种素面无饰的组玉佩开创者是曹魏时期“识旧佩,始复作之”的大儒王粲(177-217)。
经过200年的历程,王粲创制的带有中原传统风格的组玉佩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后期,受北方少数民族审美的影响,出现了新的装饰元素,如在玉佩件四周包裹金边,钻孔内镶嵌鎏金铜扣等。隋唐时期出土的大量组玉佩,如唐永泰公主墓,越王李贞墓(图13)、尚书张九龄墓、独孤思贞墓,直接承袭的是北朝组玉佩的风格,并不断强化其特征。但唐代贵族大臣墓出土的组玉佩质地多为汉白玉或滑石类,制作简率,应属随葬时的冥玉系统,而非日常礼仪所使用。这一体系的组玉佩在宋、元时期未能觅到其行踪,却完成了一个穿越式的奇迹,影响、渗透到了明代组玉佩的造型和形制。
因此,作为佩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组玉佩,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了明代,虽然在每个时代的艺术环境下都有不同的风格和造型变化,但这种美化装饰,标明身份地位的组玉佩风尚,整整持续了5000年之久,令人叹服。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图11 西汉玉舞人佩件
图12 组玉佩(曹植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