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文化甘霖润民生
2012-07-10蒋秀生
□ 本刊记者 蒋秀生
原平:文化甘霖润民生
□ 本刊记者 蒋秀生
原平群众在村里的文化大院演练腰鼓。图/孙美琴
这是一块享誉“三班故里”、“慧远故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文化圣地;这是一块跻身山西省文化强市行列,文化活动潮涌的热土。盛夏时节,记者来到座落于巍巍天涯山下、滚滚滹沱河畔的山西省原平市,走基层看民生。只见那文化民生的风景绚丽多彩,文化进军的步伐铿锵有力,文化普及的大树根深叶茂,文化队伍的阵容雄壮豪迈,文化创新的成果丰硕喜人,文化繁荣的激情火热澎湃……
在这里,文化装点民生,文化舞动山河风景如画;文化滋润家园,文化融入生活蔚然成风。我们徜徉在草根文化、生态文化的泥土香中,穿行在传统文化、优秀文化的百花丛中,倍感心旷神怡。那一条条多姿多彩的风景线,悠然簇拥到面前。
书法成为“必耕田”
在中阳乡峙峪村,有一位年逾古稀的书法迷——武九在。老武年少时家境贫寒,高小辍学,年轻时学过炕围画,出外当画匠,被“割了资本主义尾巴”,就一直玩弄“三头”(锹头、锄头、镢头)一泥巴。年老时才有兴趣伴着砚池学书法。没有写字台,他趴在炕头写;墨汁不够用,他蘸着清水练,硬是把书法园地跟责任田一样看重,当成了一块“必耕田”。
他经济拮据不气馁,宁肯少吃一些,少穿一些,勒紧裤带省出点钱,买纸、买笔、买书看。《中国传世书法》、《篆刻字典》、《唐诗宋词鉴赏辞典》,足有七八十本。他面对病痛不退却,身患前列腺病动了手术,长年插根排尿管,老伴又是高血压、脑梗塞,他依然坚持放下锄头就忍着疼、带着累,拿起毛笔舞龙蛇。真不知,书法艺术给了他多么坚韧的支撑精神和神奇力量!在老武用勤奋与执著耕耘的这块艺术“必耕田”里,他获得了丰收:他不光赢得了全市书界“九在小楷,堪称品牌”的赞誉,那来自北京、太原、呼和浩特等地的数十块国字号、省字号书法奖匾,更为他的农家小院增添了灿烂光彩。满手老茧的老武还被聘为河南名家书画艺术研究会的客座教授……
原平市地税局干部王泽民,近年来潜心发展社区文化事业,他热爱读书,从书页中吸取知识的营养,出版了近20万字的《为了蓝色的爱》一书。特别是他大办家庭图书馆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关注。他写的《国学经典(论语)对我的影响》一文发表在省委机关刊物《前进》杂志上。他的家庭藏书量达到6000余册。在去年10月全省全民读书月活动中,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六家单位联合评选“山西省十大藏书家”,王泽民榜上有名,位列第五。
剪纸成为“必练功”
记者来到开国上将赵尔陆家乡——解村乡北三泉村,慕名参观了赵宏斌艺术大院。这个小小的农家庭院俨然是个金剪伴画笔、翰墨融纸香的艺术天地,且早在2005年就名扬忻州大地。老赵擅长剪纸,热爱绘画,兼写诗词,多才多艺,是原平市民间艺术协会的领头人。妻子李存香、儿媳王艳霞都是中国剪纸艺术协会会员;儿子赵晓峰、女儿赵晓华则是忻州市文联会员、原平市美协理事。
这个洋溢着艺术醇香的院子,就像一块磁石,吸引了全村热爱剪纸、刺绣的乡亲。她们一有闲空儿就聚到这个院子,要么银针飞,彩线舞,金剪闪,纸花靓,说说笑笑之中新品迭出;要么看报纸,学资料,交流信息,切磋技艺,研讨作品,热烈气氛中兴致盎然。
艺术大院出人才、出作品。赵宏斌2008年“四奖临门”,2009年又喜迎“五奖进家”,演绎出一串串佳话。2009年以来,老赵的十二生肖剪纸、人口文化剪纸、计生文化挂历剪纸、民俗寓意剪纸、婚俗、年俗剪纸等,曾多次扛回全国金奖、铜奖、二等奖和省级奖。他也被中国文化管理学会评为“当代民间艺术家”。
跳舞成为“必需品”
西镇乡北贾村,是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凤秧歌”的起源地。为了这份珍贵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村党支部、村委会引导群众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强观念,在打造文化品牌、擦亮非遗名片上狠下功夫。在村里200多平米的文化大广场上,每天晚上都会呈现出一派载歌载舞、欢欣热烈的景象:“凤秧歌”演出团的五、六十个成员纷纷赶来,80多岁的老艺人苏孟眼、吕来鱼向年轻人精心传艺,指导排练剧目从甩圈技术的诀窍,到敲鼓动作的节奏,从步法到舞姿,又到唱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帮助一个个表演人才茁壮成长起来。
更加喜人的是“凤秧歌”这朵“国字号”艺术奇葩在继承与创新中大放光彩。村里涌现出两支“凤秧歌”表演团。一支是老年型的,传统味比较浓厚;一支是青年型的,为传统艺术注入了现代味、时代风,彰显出创新意识。这两支队伍不仅在村里表演,成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主力军,还到周围村献艺表演,特别是去年以来,他们还跨出市境,去五台县、神池县、五寨县等地表演节目,使凤秧歌艺术发扬光大,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喝彩。
诗词成为“必修课”
“广阔的田野是我们的课堂,我们用诗歌唱乐家乡……蓝天为我们铺开了诗笺,小河哗哗把音律弹响……农民诗社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让诗页凝聚力量……”这是荡漾在原平市13个乡镇70多个村庄田园的农民诗社社歌。我们循着歌声来到诗社创作交流中心王家庄乡永兴村。一个由退休教师王文奎领军、134名老中青农民参加的农民诗社的发展历程,恰恰应验了“永兴”这个村名的内涵。这个农民诗社有章程指路,有制度遵循,有讲座培训,有作品研讨,办诗曲小报,搞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还涌现出“姊妹花”、“夫妻红”、“婆媳诵”等故事。
一群泥腿子诗人,在诗社创作的园圃里大显身手——下庄村全省图书发行先进个体户李天才,蘸着村边观上水库的水写出行云流水般美丽的诗句;观上村妇女王银川,从金灿灿玉米垛上梳理出歌唱丰收的诗行;北庄村赤脚医生王云飞,从巡诊的路上拾起了淳朴的诗情;80岁的王家庄村农民宋天有,把夕阳光彩洒入他自创的《晚霞飞红》诗作……他们还先后在兴达锅炉厂、北庄丙全文化大院、苏龙口镇南坡村、王家庄乡钟楼寺和楼板寨乡楼板寨村等地搭起流动诗坛,举行“和谐杯”、“兴达杯”、“辽晋杯”、“地税杯”诗歌创作评比活动。
草根诗花放异彩,田畴诗丛结硕果。三年来,已有143名农民诗人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163首。2011年《当代散曲》杂志还专门为原平诗社开辟专栏,并配发编者按,发表了35位作者的69首作品。2010年以来有45人的68首诗曲作品登上了《诗词月刊》的版面。他们先后有20多首作品昂首跃上获奖榜。农民诗社还编辑出版了《兴农曲》、《山水情韵》等八本作品集和《迟熟的银杏》等9本社员专著。
民生融入新元素
原平,历来就有山西省文化大市之称,在2571平方公里城乡大地上,文化植被深厚广阔,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文化人才成批涌现,文化成果丰硕喜人。
在基层文化排头兵中,何止一个农民武九在,一个职工王泽民,还有邢晨、陈绪根、郭成喜、贾清贤……全市足有千余人。
在文化大院活动阵地中,何止一个赵宏斌艺术之家,还有栗首荣、王丙全等,全市农村文化大院已有320多个。
在文化广场群星中,何止一个北贾村,还有子干、北三泉、张村、下薛孤……全市建设大型文体广场达95处。
在创作研究团体中,何止一个农民诗社,还有老年书画研究会、老年文学会、农民书画协会、民间艺术协会、舞蹈协会、大众企业文化研究会……全市涌现出各种文体社团达100多个。
还有,基层化文艺活动如百花齐放,一次次农村文化节,一次次书画展赛,一次次诗歌朗诵比赛会,一场场文艺演唱会……
还有,群众化图书出版如雨后春笋,一本本小说散文,一本本诗歌楹联,一本本报告文学,一本本文史资料……
还有,民间化演出组织层出不穷,中老年合唱团、凤秧歌演出团、威风锣鼓演出团,不胜枚举,全市涌现出秧歌表演队不下150个,八音会足有50多班,还有凤秧歌、二人台、道情、鼓乐等众多团体。
还有,开放化文艺人才业绩不凡,走出去天高地广:画家原存根从2006年开始进入深圳、东莞,走向改革开放的前沿,他一边授课,一边学习,一边创作,使自己的艺术水平在吸取营养中得到新的提升。其作品先后走进全国书画名家艺术精品展览等大雅之堂,并连续荣获“世博中国题贺艺术名家”和“中国杰出书画家”等荣誉称号以及“国际艺术家资质认证证书”。农民亢银中去年加盟北京三九画院艺术团队,携手奔走京、鲁、豫、辽等省市文化市场。他的雕刻与书法作品也数十次入展港、台与日、美、韩等国,30多次荣获展赛金奖、特别奖,被授予“世界华人杰出贡献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农民李新锁也大步走进北京黄河画院,迈出了进军文化大市场的步伐。原平市文化馆合唱团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歌声与微笑”节目中艺高一筹,力压北京太平洋合唱团和交通运输合唱团等“群芳”,一举夺得金奖。凤秧歌更是在全国广场文化节活动中获得“群星奖”,并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平市农民诗社社员们在村前树林中举行诗词学习讲座。图/受访者提供
文化夯实软实力
原平市群众文化活动何以如此活跃?草根文化何以如此茂盛?原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葛小树深有感触地说,原平群众文化根深叶茂,我们宣传部门热情面对群众文化需求呈“井喷”式增长的喜人态势,适时把文化民生提到政治高度,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激励文化自强,为群众文化多多“浇水”,多多“施肥”,让民生文化踏着时代的节拍繁荣发展,提升到更高水平,更高品位。据统计,全市2011年投入文化事业经费达4853万元,占财政总收入3.46%,大大高于财政收入同期增长幅度。
着眼提升群众文化的引导力、凝聚力——原平市大力落实“五个全覆盖”,建设起18个乡镇文化站、520个村级文体活动场所、520个农家书屋。最近还举办了全市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共有51位作者的232件作品参加了剪纸、刺绣、布艺、木偶、草编和木、根、石、砖雕等14个门类的展览。全市“十字绣”、书画装裱等民营民间艺术产业蓬勃兴起,年创利润130多万元。
着力建设群众文化的高平台、大窗口——原平市投资2.63亿元,大手笔建设占地288亩、建筑面积4.2万平米的范亭文体广场,集主体育馆、多功能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篮、排、网、门“四球场”,田径场、图书文化展览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为一体,分四大功能区,现已完成主体混凝土工程。此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工程也做到了全市乡村全覆盖,为繁荣群众文化增添了现代元素。
着重推进群众文化走向高标准、品牌化——原平市通过精心举办第四届“中国·原平诗歌艺术节”,创作摄制一部反映续范亭将军辉煌一生的《拔剑长歌》电视文学剧本和一部《梨花情》电影,高标准打造一台凤秧歌特色剧目,规范化凝聚群众文化,上高档,出精品。同时又部署了整理展览“将军之乡”文史资料,评比全市“十大民间艺术家、十大民间艺术秀”和收集整理出版全市十大系列文艺作品选集等文化系列工程。
□ 编辑 邓凌原 □ 美编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