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户何以黯然离场

2012-07-10

民生周刊 2012年36期
关键词:鸡西散户养猪

□ 本刊记者 熊 帅

散户何以黯然离场

□ 本刊记者 熊 帅

散户退出速度过快,留下巨大的生猪供应缺口,而大的养殖户一时间不能迅速补缺,进而可能出现猪肉价格疯狂上涨而又迅速下降的局面。

进入2012年,国内猪肉价格似乎告别了去年的“辉煌”,急转直下。目前,全国猪肉价格明显低于2011年同期数值,截至8月25日,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3.54元/公斤,而2011年8月,全国生猪的平均价格已上涨至19元/公斤。

来自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养殖户每养一头猪仅获利17元。面对日益沉重的成本压力,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养猪散户纷纷退出市场,中国的生猪养殖业或许即将迎来一场行业洗牌。

荒废的猪舍

“现在农户养猪的越来越少,在鸡西,就剩下仅有的十几户了。”作为国内著名肉类食品公司的采购员,张永和告诉记者,目前在黑龙江省鸡西市周边农村,很多农户的猪圈已经闲置。过去每家每户圈养4、5头猪的情景,现在几乎很难看到。

据张永和介绍,2005年以前,他收购毛猪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农村散户。每完成一次采购,基本上要跑10多个村子。2005年开始,张永和发现,鸡西市周边几个主要的养猪大县,家庭型养猪的散户日渐减少,广大农村悠久的养猪传统渐渐地消失了。到今年,鸡西地区主要的生猪资源,掌握在少数几个猪场手里。

“散户早已不再是我们公司采购的目标客户。”张永和说,“在大型猪场,往往转一圈就能完成一次200头生猪的采购任务。”

距离鸡西市区15公里的城子河区,一直是鸡西重要的生猪养殖区域。张永和回忆,城子河区养猪产业最辉煌时,大约分布着上百个猪场,每个猪场的规模能达到10—20头的生猪拥有量,几乎每个农家都在养猪。

而此次记者跟随张永和下乡调查时发现,原本为了方便运输而建在道路两旁的一些养猪场大多空空如也,或者早已成为农户存放工具、粮食的大型仓库。走进村子,记者陆续走访多个农民家庭发现,猪圈多数已经转为它用,有些甚至完全废弃,被杂草和垃圾包围,仅有少数家养的鸡、鸭混迹其中。

68岁的蒋喜霞老人家里还保留着一头100斤的肉猪。记者采访时,她正将自己中午剩下的饭食混合一些菜叶、苞米倒进猪食槽。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她靠养猪将两个儿子送进了大学,如今养猪却只是为了排解寂寞、节约粮食。

“靠养猪赚钱很难喽!”蒋喜霞感叹。从7、8年前开始,她养的猪就不往外卖了。为了图个乐呵,蒋喜霞会养一两头年猪,以待春节时给孩子们吃上正宗、安全的东北杀猪菜。

蒋喜霞认为,虽然家庭养猪户越来越少,但并没有影响老百姓的吃肉习惯。市场上猪肉供应一向比较充足,而且购买方便。“只是猪肉价格比以前高出许多。现在吃个锅包肉不花个30多块钱,根本不能尽兴。”

难伺候的“猪姑娘”

各地养猪行业的消息显示,由于今年猪肉价格持续下滑,致使部分养殖户受损,平均一头猪的亏损值在50元—200元之间。

记者在鸡西实地采访中发现,养猪行业正成为不亚于股票的高风险投资领域,一般的农户家庭基本不敢随意踏入。

由于猪肉价格持续走低,养猪散户纷纷撤出市场,猪舍荒废。图/CFP

崔洪喜是鸡西市小有名气的养猪专业户,目前在城子河区拥有4个超过300平米的猪场,每年生猪出栏量在1000头左右。谈到近些年自家猪场的发展情况,崔洪喜形容其为“娇养的闺女,却很难找到理想的婆家”。

崔洪喜的猪场平均每个月有80头生猪出栏。他仔细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猪崽从断奶到养成120公斤出栏,需要吃掉近400斤玉米、100斤豆粕和麦麸。加上100元左右的基本防疫和疾病防治费用,每头猪的饲养成本在1000—1100元左右。

“按照目前15元/公斤的生猪收购价格计算,每头猪的利润为600—800元,账本上的收入看起来非常可观。”崔洪喜说,“不过,一旦除去养猪工人的工资支出,利润就所剩无几了。”

人工成本过高,已成为散户养不起猪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崔洪喜介绍,目前在鸡西找一个会养猪的工人非常不容易,年轻人不愿意干,老人在精力、体力上又扛不住。现在,崔洪喜每月需向每个养猪工人支付3000元左右的工资。按照生猪6个月的生长周期计算,半年下来,猪场的人力成本支出需要4万多元。

“光景最好的年头是2007年,之后利润空间就越来越小。”崔洪喜说。

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黑龙江省如今的陈玉米价格已上涨到1.2元/斤。受美国大豆期货影响,国内豆粕价格高价运行,8月份已冲破4200元/吨大关,给养猪户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华夏养猪网曾做过统计,近3年来,全国玉米、豆粕、麸皮、浓缩料等各种饲料成本上涨近1/3。

面对日益上涨的饲料成本和降不下来的人力开支,家庭养猪散户开始纷纷退出市场,中小型养猪场也无意扩大养殖规模,大型猪场只能减少饲养量、延长母猪的生育周期。

生猪补贴难申领

今年35岁的李勇军,不久前亲手结束了自家猪场的“生命”。他表示,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考虑加入养猪队伍了。

早年,李勇军一直在浙江、福建一带务工。2008年,他看着身边的亲戚朋友靠养猪发了财,羡慕不已,便立刻辞掉工作回了老家。

“当时养猪行情看好,国家对母猪还有补贴。我也厌倦了给别人打工的生活,就安心在家做起了猪场。”2008年5月,李勇军东拼西凑借到10万元启动资金,很快在老家办起了一个小型养猪场,共圈养了40多头生猪、2头母猪。

不到半年,李勇军就小赚了2万元,尝到了养猪带来的甜头。2009年,他火速扩大猪场规模,在村边后山上另外建起了一座400多平米的猪场。李勇军回忆,当时在鸡西老家永红村,加入生态养猪合作社的成员已经扩展到80多家。跟风养猪的村民不断增加,老百姓的养猪积极性非常高涨。

“然而,刚进入2009年春天,‘猪周期’发挥作用,猪肉价格迅速下降,再加上国家取消了对母猪的补贴,养猪业从此一蹶不振。”李勇军回忆,因为市场上生猪数量供过于求,致使他两个猪场的生猪长时间无人问津,平均养一头猪的亏损额在50元左右。“后来为了节省投入,2头母猪产下的小猪仔,多数只能免费送人,以尽可能地减少饲养量。”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0年,鸡西爆发大范围猪瘟,李勇军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先前赚到的2万元赔了个精光,此外他还欠下1万元贷款未还。

“养猪4年,我已对未来失去信心。”李勇军说,虽然去年猪肉价格并不低,但是养猪散户并没有多少利润空间。因为缺乏对市场的正确判断,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很多农户根本撑不到下一个“猪价高峰”的到来。“在鸡西市,养一头猪能赚个一二百元算是好年头,如果遇上疫病,一夕之间破产也时常发生。”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行母猪繁衍补贴政策,各级政府为了促进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也陆续实行了生猪生产补贴政策,但李勇军表示,养猪散户多数情况下难以享受到这些优惠。

“想要获取国家或地方专项基金,必须先建场房、水泥粪池、沼气池等设施以符合审批标准。”李勇军说,“在‘猪周期’面前,普通养猪散户连维持经营都存在困难,哪里还有钱弄这些呢?”

2012年4月23日,最后一栏生猪出栏后,李勇军没有购买新的猪崽,而是给这次“养猪致富经历”画上了一个无奈的句号。

生猪缺口难填

很多专家认为,从农村散户过渡到规模化经营,是中国养猪业的必经之路,也是解决 “猪周期”问题的最有效办法。

然而,尽管养猪散户已经陆续退出今年的生猪市场,但大型养猪场的老板们对未来的发展局势却并不看好。他们普遍表示,未来几年里,中国的猪肉价格依然难以摆脱赚一年亏三年的“猪周期”怪圈。在猪肉价格低迷的年份,规模猪场养一头猪的亏损额要远远高于散户。

对此,张永和解释是,散户退出速度过快,留下巨大的生猪供应缺口,而大的养殖户短时间内还不能迅速补缺,使得在某个时间段,国内生猪的缺口加大,进而可能出现猪肉价格疯狂上涨而后又迅速下降的局面。

以黑龙江的生猪市场为例,其自产猪肉一直以本省居民消费为主,很少向外输送,消耗量基本稳定。近些年农村散户的纷纷退出,短时间内似乎并没有对市场价格造成影响。然而到了2011年生猪量供不应求时,规模以上的猪场即使缩短生猪生长期、提高母猪受孕率,也未能填补黑龙江市场的缺口。

“目前,国内生猪规模经营还远没有形成体系。”张永和介绍,很多民间资本希图国家政策的倾斜而进入养猪业,投入很大,也建起了一些现代化工厂,但纵观这些猪场目前的经营状况,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在大型猪场,一些技术工作普通农民做不来,而年轻专业的养猪人才又很少愿意从事一线工作。”张永和说,“鸡西一些上了规模的养猪场,猪崽的成活率并不高,生猪长势有时也不如散户。”

张永和认为,在规模化养殖还未成熟的今天,大量散户的退出可能并不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散户退出了,规模养殖发展又困难重重,缺猪似乎成了常态。无论国家还是地方政府,应该重视养猪散户退出的问题了。”

猜你喜欢

鸡西散户养猪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莫须有的“散户抱团”吊打了谁?
养猪
努力让鸡西发展更快人民生活更好生态环境更优 全力开创鸡西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新局面
《鸡西石文化》出版
散户身大师心
“环保税”来了,养猪不知道这些你就亏大了!
我是中国养猪散户!不懂我的,请别乱说
黑龙江鸡西油页岩综合利用过程能效分析
鸡西矿业集团瓦斯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的实践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