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开放为何“遇冷”
2012-07-10丁永勋
大学图书馆开放为何“遇冷”
丁永勋
媒体评论员
如果高校图书馆仍沿用以前那种“坐柜台式”落后管理办法,不仅无法适合公众的要求,连本校师生也不一定能服务好。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增强公共性和服务意识,引进更先进的设施,采用更科学的管理手段。
前不久,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作为联盟成员的清华、北大等26所高校的图书馆,承诺将向社会免费开放,这个消息曾令人振奋不已。呼吁已久的事,眼看着就要成为现实,让很多爱读书的人,觉得幸福来得有些快。近日,北京一家媒体记者调查了多所高校图书馆,发现多数承诺开放的高校图书馆都对社会读者设置“门槛”——有的要介绍信,有的“收门票”,校外读者要想进去阅读借书,并没有那么容易。
“应该开放”已成共识,公众也有强烈呼声,但已经开放高校图书馆的一些做法,却像在证明向社会开放在当前并不可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如何弥合?
其实,一些人之所以有各种担心和顾虑,正说明以前高校对外界开放程度还不够,不只图书馆不对外开放,甚至进校门都受到限制,率先开放的高校,受到的影响自然很大。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有更多高校向社会开放资源,参与的高校多了,公众的需求被稀释,就不会对个别先行者造成过大的压力。此次北京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结成“开放联盟”,实行资源共享和统一借阅,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应该坚持下去。
也只有尝试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才能促使高校改进管理,以适应日益开放的公众需求。高校图书馆虽然不能保证每个师生都有一个座位,但很多学生去图书馆并不是为了借书和查阅馆藏资料,而是为了复习应考,这就没必要非去图书馆不可。高校图书馆有限的资源,还可以分配得更合理。比如通过增加馆藏副本、划定公共阅读区等方式,解决校内外读者的冲突。
不得不说,如果高校图书馆仍沿用以前那种“坐柜台式”落后管理办法,不仅无法适合公众的要求,连本校师生也不一定能服务好。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增强公共性和服务意识,引进更先进的设施,采用更科学的管理手段。还可以考虑引入学生和社区志愿者,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
此外,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压力,很可能被夸大了。真有那么多人会一下子涌到大学图书馆去读书借书吗?可能开放之初会出现这种现象,但随着更多高校图书馆加入开放的行列,这种状况并不会持续。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子阅读的普及,到图书馆安安静静看书,已经是很“奢侈”的行为了。一些人忧心的,反倒是全社会的读书氛围变淡,公众阅读率持续下降。而高校丰富的馆藏资源,尤其是一些专业藏书和特色资源,有很大一部分处在闲置状态。这何尝不是一种资源浪费。
实际情况是,在已经对外开放的高校图书馆,前来咨询和办理借阅手续的校外人员并不多,这固然因为设置了一些不必要的门槛,但也说明开放之后并不一定带来蜂拥而至的人流。对外开放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一些真正需要的人,能够更方便地获取资源,充分发挥馆藏的作用。这正体现了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属性,也彰显了图书馆存在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