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古代入学礼
2012-07-10邓凌原
□ 邓凌原
趣谈古代入学礼
□ 邓凌原
清代老照片“私塾先生和学生”
又到一年开学季,在学生及家长为新学年的到来忙得“不亦乐乎”的同时,日益红火的“入学经济”也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儿童入学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大事,这一点古人也并无例外。在古代,“入学礼”是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入学当天,从家庭到学堂都会举行一系列隆重的仪式与典礼,作为孩童进入人生学习阶段的一种纪念仪式。
入学之前
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由于古代私塾没有固定的开学时间,所以家长在送孩子初次入学时,首要事情就是择定吉日。
择定入学日期后,家长要为孩子筹办入学用品,内容主要包括一套学习用的桌椅和文房四宝。当然,家境富裕的家长为孩子准备的入学用品要丰富得多。《红楼梦》中的贵公子贾宝玉入私塾读书时,不仅有书笔文物、茶壶盖碗、手炉脚炉等,还有四个小书童跟随,外加几个年纪较大的仆人伺候,排场可谓不小。
在旧时的广东潮汕地区,孩子的入学用品是由外婆家筹办的,不仅包括文房四宝,还有公鸡一只、长命葱一株,葱饼一箱。这些小物件都有特殊的寓意,公鸡的寓意为一鸣惊人,长葱则暗示着独占鳌头,葱饼则含有聪明伶俐的意思。
除此之外,父母还要筹备祭拜圣人的礼物。这一风俗来自于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意思是入学之初,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以表示敬师重道。随着孔子成为儒学先圣,祭拜圣人的礼节就演变成祭拜孔子。
西周时期,祭拜先圣先师的祭品一般是芹(寓意勤奋)、藻(寓意早起)等一类的普通菜肴。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变成猪、牛、养等肉食供品。在潮州、揭阳等地还有一种奇特的习俗:小孩入学第一天要手抱一只大红活公鸡去拜孔子,脚穿大红木屐。这种做法预示着孩子读书会聪明,今后有出息。
孩子入学当天,父母会给孩子换上新衣服和红鞋子,同时还要为孩子准备四道早餐,名为“食长进”。分别是猪肝炒芹菜、蒸全尾鲮鱼、豆腐干炆葱、两个红鸡蛋。其寓意则分别是勤学当官、跃入龙门、聪明伶俐、连中双元。
拜请老师
古人尊师重教,拜请老师是孩子入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明代人黄佐的《泰泉乡礼》中记载了一段拜请私塾老师的过程:“众共推择学行兼备而端重有威者,送有司考选,以为教读。约正率钱具礼,于正月望后择日开学。预期,遣人赍书聘之。届期,乃躬迎之。约正率钱,凡有子弟愿入学者,人各不过五十文,多则纱一疋,侑以羊酒,少则布一疋,侑以鹅酒。”
可见,古代的私塾教师一般都是当地学识出众、德行兼备的知识分子。拜请老师时,家长们需要准备丰厚的礼品和学费(古代又称“贽见礼”),同时请人写下邀请函,以表尊敬。
邀请函格式一般如下:“乡侍生某姓名顿首启硕德某先生道丈执事:侧闻先生学行纯懿,里闬钦仰之日久矣……兹某择某月日,敢以乡校教事见屈。盖欲一乡童蒙观感,弗纳于邪,启其聪明,养之以正,他日成人,克遵名教,是大有造于某也。倘不遐弃,则某荣幸之至。敬因执事者以闻。某年月日,某再拜启。”
在古代,孩子们的学费没有定额,一般由家长根据家庭情况自由奉送给老师。《红楼梦》中的秦业为了能让儿子进入贾府的私塾中接受较好的教育,虽然囊中羞涩,但为了儿子的终身大事,还是东拼西凑地封了二十四两银子的“贽见礼”,并亲自带着儿子来到老师家拜叩。《儒林外史》里的儒生周进被广东汶上县的一群村民请去当私塾老师,入学那天,当学生走后,周进把各家的“贽见礼”拆开一看,“只有荀家是一钱银子,另有八分银子代茶;其余也有三分的,也有四分的,也有十来个钱的,合拢了不够一个月饭食。”
“开笔”仪式
入学的那一天,家长会带领孩子来到私塾中。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而后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礼成,还要设宴款待老师。《杨闇公少年记事》中就曾记载,杨闇公入学时,曾跪倒在孔夫子的圣牌前,听老师念道“祝告先师、孺子启蒙、青云有路、鱼水化龙”等语句。
“清代私塾学校”纹铜挂盘
接下来,启蒙老师会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举行整个入学仪式中隆重的部分——开笔礼。
开笔礼的内容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拜笔师等内容。所谓朱砂开智,就是用朱砂为刚刚入学的孩子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这又称之为“开天眼”。由于“痣”与“智”谐音,所以这一仪式寓意着孩子从此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
而击鼓明智的风俗则来源于《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思是通过击鼓,用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学业的重视。描红开笔主要是让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这个字往往笔画简单,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由于笔在学子必备的文房四宝中最为重要,有的地方入学时除了拜至圣先师外,还要拜笔师— —蒙恬,表示感念蒙恬发明毛笔。
以上过程逐一完成之后,孩子们便可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下来,安心读书。从此以后,每日清晨,学生们必须先于老师到达学校,对着孔子牌位行完叩首礼后,再回到各自课桌做功课。
入学当天或数天后,老师还会给每个学生起个书名,以后在私塾里学习和参加科举考试就使用书名。在私塾中,每年遇上八月二十七日孔子的生日,学生都会举行各种庆典活动。
古代“入泮礼”
近几年来,现代私塾逐渐流行,一些学校开始举行仿古的传统入学仪式,其中“入泮大礼”最引人注目。其实,在明清时期,“入泮宫,出府学,上青云路”指的是在州县考试中了秀才的童生们入学做生员时所行的入学礼,而并非儿童初入学校的入学仪式。
泮,就是指古代的学校。春秋前期,鲁僖公为了兴学养士,在鲁国都城泮水岸边,筑起了规模宏大的泮宫。这是周代诸侯国中最早的学宫,相传孔子常带弟子游泮。以后各诸侯国争相仿效,也在国内修筑泮宫,开凿泮池,从此,泮宫就成了诸侯国大学的代名词。
明清时代,在各府、州、县的学宫挖掘一个半圆形的水池,名曰泮池。凡考中“秀才”者,即取得入学资格,经泮桥入宫拜孔子,叫“进学”或“入泮”。踏上泮池,就好像进入了最高学府,入了泮也就进入了孔学的大门。
《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从中可以看出“入泮礼”的基本内容。
“入泮”这天,生员穿戴有一定讲究,所有生员必须戴雀顶、穿蓝袍,在学官的统一带领下祭拜孔子,跨过泮池,拜谒自己的恩师。此外,新入学的生员还必须填写“亲供”,相当于新生入学登记表,写下自己的“年龄、籍贯”。由于当时没有照片,所以生员们还必须在“亲供”中注明“身中(即身高)、面白、或有须、或无须”,再由教官统一整理后送往各个学院。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这些生员便正式成为孔门弟子,从此进入到中国古代科举大军的队伍中,开始了“漫漫其修远”的求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