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孔子“修身”思想,促进高校德育工作
2012-07-09王金萍马野
王金萍 马野
摘要: 本文从德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地位、道德践履、人格养成教育及德育教育模式四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孔子“修身”思想的借鉴。
关键词: 高校德育工作孔子“修身”思想借鉴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修身”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学说中“仁、义、礼、智、信”无不与“修身”有关。“修身”从字面上理解意思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提高和完善,成为一个素质优良,精神高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在这里,“修身”作为目标,是人的完善、人格的自我体现;作为手段,是实现最高人生价值的道路和方法,为齐家、治国打下扎实的基础。①因而,“修身”可以理解为人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通过实践活动(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完成人之德(知、仁、勇),内在心性之“克己”,化为外在现实的“笃行”,完成修身之道。
学校是育人的圣地,修身自然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当“以修身为本”,学会做人。所以,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孔子的“修身”思想仍然值得高校德育工作者们借鉴和学习。
一、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德者,得也,内得于己,外得于人。”是说一个人是否有道德既在于内心的获得,又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了“德”,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孔子正是洞察了道德的价值和魅力,所以十分重视个人道德的培养,强调对道德的真谛追求,推崇个人的心性修养和道德修养,主张用道德手段治理国家与社会,并建立了完备的道德价值思想体系。今天,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就是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在发展中符合社会目标的思想政治强化,形成理想信念,对其起支配作用,使之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并同社会发展形成互动。②道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国家社会对个人的期望和要求,而且是个体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它对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仍有政治倾向化。德育服从政治,服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调节的是政治关系,而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育学生以爱国爱党为中心无可厚非,但学生首先要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要面临各种人际交往,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在高校思想教育中是重中之重。然而学校教育缺乏各种人伦关系的教育,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孔子认为,一个社会要顺利发展,就必须重视道德教育问题,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也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的富强。因此,我们要提高德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重视道德教育。
二、重视道德践履,实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软着陆”。
孔子的“修身”思想从发生到发展自成体系,自始至终突出和强调的是实践之行,最终凝练为经世致用的特色文化。道德养成包含两个方面:知与行,两者对立统一。一方面,强调言行一致,言而必有行。道德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须由道德行为体现,没有道德行为,就等于没有学到道德知识。这一点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另一方面,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增强是个渐进、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道德认识的提高,又离不开情感体验。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引发心灵的震撼,使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得到最终的一致。因此,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进一步深化,就必须放在社会实践中与学生的行为结合。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才能自觉主动地转化为社会行为,而且,这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真正提高,更需要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一致,将个人已有的道德认识付诸于生活的实践中。一个人并不是在被灌输了多少道理之后就会具有高的思想道德水平的,他的道德水平表现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大量的实践与情感体验理解和感悟道理。因此,只有通过道德实践,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三、重视人格养成教育,真正实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③修身是中国传统道德学说的核心,是每个人进入社会关系时的价值操守或伦理准则。修身就是把一定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灌输到人们的内心,变为他们的信念和习惯,并在人类历史中延续下去的活动过程,其实质就是使人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以提高自我精神境界。孔子认为,修身是人之为人的唯一途径。德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德育十分重要,却难以准确具体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德育工作不是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虽然造成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甚至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其培养。人格教育是德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德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不能深入下去。因为首先,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其次,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最后,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所以人格养成在大学思想教育中应该给予重视。
四、丰富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性。
以修身文化中的“礼”为例,“礼”大到国家的典章制度“礼制”,小到生活细节“礼貌”、“礼节”,无所不至。要求人人守礼、各安其名、各安其分,教育、内化自在其中。从“礼”的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它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但其实质是内在的影响力和教化作用。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我们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对道德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个体道德的塑造不仅是每一个体人性向善发展的结果,也是道德规范对个体心灵产生影响的结果。对于教育而言,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在所有表现中的生活本身。④在现实中,德育离不开生活实践,德育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漫长过程,教育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在被教育者的未来人生中才能有所显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我们不能量化考核,也不应要求立竿见影。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历史课、公民课以至日常生活中。无论文科还是理科教育中,都可以渗透德育内容,使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其方法是对每一门主修课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的角度学习研究。⑤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华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孔子的修身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精神和特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的修身思想为后世的发展和研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联合国原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代表泰勒博士曾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当今一个成功、昌盛的社会,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阐述的许多价值观念。”这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们并非生来就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念,也并不是生来就是完美的。因此,面对当今社会复杂的环境和各种诱惑,大学生必须不断修身,即不断地完善自身。从孔子的修身文化中吸取养分对我国高校的德育定会大有裨益。
注释:
①涂健.孔子“修身”思想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08.
②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7.
③赵祥麟等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98.
④黄铭译.教育与科学理性的功能[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77.
⑤薛晓萍.强化道德教育的渗透性、个体性和实践性[J].辽宁教育研究,2005,(7).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涂健.孔子“修身”思想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08.
[3]赵祥麟等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黄铭译.教育与科学理性的功能[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5]薛晓萍.强化道德教育的渗透性、个体性和实践性[J].辽宁教育研究,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