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2012-07-09梁斌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哲学马克思主义

梁斌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两个不尽完全相同的概念,从时间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比“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念使用的时间要早一些。从基本立场和观点来看,马克思哲学不再是西方语言,西方风格,具有中国的内容和民族特色。中国化马克思属于整个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长期以来,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混淆起来。其实,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它們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从而引起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一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之相结合,并应用到实践中去,用于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全球传播的必然要求。与以往旧哲学仅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地域性和时代性的限制,是一种世界性的哲学。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意义只有通过民族性的表现形式才能现实地发挥出来。这是因为:其一,马克思主义是基于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趋势而提出“总的指导原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只有在与具体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其二,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中都有其特殊的国情和时代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与各国家和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它的科学性和世界性才能在各民族的实践中表现出来。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传统哲学实现民族性和时代性发展相统一的必然结果。当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遇时,马克思主义包含着现代社会所必须的现代性因素,使得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当时中国吸收西方文明思潮的首选,并在随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展现了自身的实践价值,进而成为中国的指导文化思想。此时,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开始由时代性转向了民族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民族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范畴体系和表达方式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能熟练运用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去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内涵。例如,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实事求是”进行改造,并将之用于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中体西用”的文化融合模式,也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全盘西化”模式。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它是同中国人民现当代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被应用,在应用中基于新的认识而加以阐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用”的中间就会有经验,有体会,就会有新的哲学理解,这就实现了中国式的发展。

第二,它是同对儒家学说的评论与吸收分不开的。我们党吸收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精华,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亚洲”的理想,给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这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和谐”是对立面实现统一的最高状态。对立各方有着根本上的亲和关系,使对方发展也就使自己发展。

第三,它是同中国人民现当代实践的智慧紧密联系,整合和升华这些智慧,从而以新的哲学原理加以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一些创新思想。例如,“实践指导规律”,“对社会发展道路进行选择”和“对新社会制度,体制进行建构”。这些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增添的新哲学思想,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实践智慧的升华与结晶。

第四,它是以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以及同这一先锋队有同一立场的党内外马克思主义者为主体的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一主体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阶级性质,“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无产阶级的使命是促成并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的解放和阶级的解放,找到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武器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同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具体实际,传统哲学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有中国的民族形式。此外,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还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立主题是“马克思,列宁”而不是别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对象是中国,而不是别的国家。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体现在“化”字上。强调不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但不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简单相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国的。它的创立主体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全党和全国人民,是他们依据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在范畴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但实际上姓“毛,邓”以及其他。也就是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思想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它在语言表达,思维形式,理论成果,解决问题等方面存在完全的不同。最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新的而非原来的旧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系是20世纪2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在中国创立的全新理论形态。毛泽东阶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体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宗旨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阶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将这一理论总体发展为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社会主义新模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其功能的实践论的思维方式。邓小平之后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代背景不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首先是针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条主义者照搬照抄别国经验提出的。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不仅要把它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而且需要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使之“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提出首先是针对20世纪4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东欧各国开始挑战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独立开展革命斗争,并有自己的理论旗帜。其次是针对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国内的形势提出的。国际方面,全球化的加剧。国内方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从而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现实。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形态,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哲学理论资源。

作为现代化实践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如果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陷入一种长期的不统一和多元争论中,将无法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来自于中西不同哲学派别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某个和某几个方面所进行的“消解”和“攻击”,当代中国哲学界如果不能正面思考和回应这个挑战,不能以一种总体性的视角来突破和改造传统哲学的旧模式,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体系,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合法性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哲学界放弃了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责任。在建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应该注意:在唯物论方面,实事求是的基石地位不可动摇。在辨证法方面,对认识的辨证法,整体思维方法,和谐社会观以及矛盾同一性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在认识论方面,对真理标准问题,实践的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在历史观方面,强调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重点研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两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和建设为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头和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和深深扎根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是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文化资源。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融合,磨合,整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才能成为现实。儒家讲的“躬行”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之间,传统文化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改造世界”之间,中国哲学讲的“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与马克思的“辩证法”之间,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之间,都有相通之处。

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实踐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由观念形态转为实践形态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系构建的过程,是同中国人民的实践紧密联系,在实践中应用从而被阐发的过程,是同中国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吸收和整合其有现代生命力的内涵和语言形式,从而以一系列崭新原理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点,也有着许多不同点,是不可分割的。(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参考文献:

[1]雍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2.

猜你喜欢

中国化哲学马克思主义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