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领养问题一瞥

2012-07-07彭永清

检察风云 2012年5期
关键词:养子亲生父母养父母

文/彭永清

国际领养问题一瞥

文/彭永清

美国:养子大国

九月的一个星期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郊外的一座公园举办了一场野餐会。孩子们在灿烂的阳光下来回奔跑,家长们则坐在屋檐下的长椅上饶有兴趣地交谈。尽管这就像家庭剧的情景,但有一点不同的是,这些孩子一眼看上去就与自己的父母不是同一种族。集中在一起的25个家庭中,父母都是美国人,而孩子则来自多个国家。这些家庭是在专门从事国际收养事业的NPO“Across The World Adoption(ATWA)”的撮合之下组成的。

在美国,收养子女被社会广泛认同,歌手麦当娜和演员安吉丽娜·朱莉分别从亚洲和非洲收养孩子曾轰动一时。养子家庭可以通过政府机关、各州认可的民间团体和私人律师等途径组成,这样的家庭每年要超过12万个。

53岁的贝斯·雷蒙德于2005年和2007年分别收养了一个九个月大的女婴和两岁的男孩,他们都来自中国。她66岁的丈夫说:“中国欢迎老年夫妇收养孩子。”她们有三个孩子,丈夫还有一个亲生子。现在,她们有四个孙子。雷蒙德说:“我从未感到自己已经不再养育孩子。能够实现32岁的大儿子从小就希望有一个弟弟的愿望我感到非常高兴。”

53岁的单亲妈妈吉尔·夏德尔带着2000年从俄罗斯收养的男孩多米托里(12岁)和2004年从危地马拉收养的女孩雷娜(8岁)来参加野餐会。吉尔深受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的越南战争残酷现实的影响,从此有了“如果有孤儿需要养父母,那就找我吧!”的想法。她说:“虽想再婚,可养育孩子是大事。”

在美国,愿意从国外收养孩子的人并不多。但是,由于女性避孕和堕胎现象严重,导致婴儿出生率下降,加上政府完善的针对单身母亲的福利政策和社会偏见的减少,许多父母都不愿生孩子,这使得那些希望领养新生儿的家庭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而从国外收养孩子需要等待的时间很短,而且可以临时改变主意。因此,国际收养是美国人依然热衷的选择。

国际养子家庭通常是出生率高、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孩子被发达国家的父母收养而组成。因此,美国父母从日本收养孩子的情况令人感到惊奇。日本没有加入关于

(图/CFP)国际养子家庭的海牙条约,政府无法掌握国外收养日本孩子的具体数量。据美国国务院的统计称,每年有30~40名日本孤儿和儿童被美国人收养。

AT WA也与日本茨城县“Across Japan”合作,在过去五年间促成了49个养子家庭。据说,这些家庭大都是日裔夫妇或一方为日本人血统的家庭,其中多数是那些不愿生育孩子、从包括日本人在内的候选人中选出的美国人。

57岁的律师勒斯利·西格尔说:“美国直到上世纪60年代之后才有人认识到养子家庭这一概念。现在全社会都已经非常熟悉了。”

日本国内养子家庭的实态是怎样的呢?据日本司法部门的统计显示,尽管上世纪40年代由未成年养子组成的养子家庭数量年均超过4万个,但之后呈下降趋势,近10年来每年的养子家庭数量只停留在1300个左右。其中,每年由未满6岁的儿童组成的特别养子家庭数量约为300个。就像现在日本制度上所称的“特别养子家庭”那样,这些少数的养子家庭被视为“特别事件”。

跨国领养被认为是美国人道主义移民的一部分,近6000个跨国领养申请通过核准。这位来自中国的七岁儿童获得美国合法公民身份,旁边是其养母(来自葡萄牙),也将获得合法公民身份。(图/CFP)

在日本,不知何种理由未被亲生父母养育的“需保护儿童”人数超过4万人,其中90%的儿童都在福利院生活。另外,由于晚婚晚育现象严重,想要收养孩子却不能如愿的夫妇正不断增加。东京都内一家从事儿童收养事业的团体规定,收养孩子的夫妇年龄在39岁以下,双方必须有工作。据说这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美国大多数养子家庭是由养父母与不知何原因不能与亲生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组成的。每年约有5万名儿童被美国父母收养,虽然这些儿童不是他们亲生,但由于两者是抚养与被抚养关系,因此在法律上他们被视为是亲子关系。养子家庭作为美国儿童福利政策的一个环节,与国际养子家庭和以新生儿为对象的国内养子家庭不同,组成这样的养子家庭,养父母方面无需承担任何费用。

由于养子家庭的不断增加,一个由政府和民间共同成立的组织“Adopt US Kids”从2002年开始在旗下的网站向那些想要收养孩子的家庭介绍孩子的照片等情况。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6000多名儿童通过该网站与新家庭的成员见面。该网站就像一个婚介网站,那些求子的人在经过州政府的调查后可以登录该网站,并在网站上详细注明想要收养的孩子需符合的条件(性别、年龄、种族和有无残疾等),通过两面寻找自己想要的孩子。“Adopt US Kids”负责人凯西·雷迪斯曼说:“附上详细信息和条件可以反映出候选家庭的真实情况。认为‘怎样的孩子都行’的人值得怀疑。我们是为孩子寻找到一个‘可以托付一生’的家庭。”而且,在这个网站,孩子们也可以寻找自己合意的新父母。

“Adopt US Kids”是1997年美国制定《养子家庭和安全家庭法》之后成立的。在那之前美国一直实行家庭寄养制度(Foster Care),将使孩子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作为最重要的事。但是,由于遗弃婴儿和虐待儿童现象日益严重,时任总统的比尔·克林顿意识到孩子应该尽早与养父母生活在一起,转而将制度倾向于养子家庭。加利福尼亚州政府规定,如果寄养儿童在过去的22个月中与养父母一起生活超过15个月,那么州政府有义务剥夺儿童亲生父母的抚养权,并为儿童寻找合适的养父母。

克林顿还宣布对收养儿童事例增加的35个州实施总额达2000万美元的奖励,同时减轻养父母家庭的税收,这一政策明确表明政府要举全国之力支持养子家庭的态度。各州由于从制度上和人员上对养子家庭予以支持,使得那些收留寄养儿童的父母更容易转为收养父母,在许多州府,更多的寄养儿童成为新家庭的养子。

目前,符合寄养制度规定的儿童有40.8万人,其中10.7万人可能成为被收养的对象,他们的平均年龄为8.1岁,有12%的人年龄在两岁以下。雷迪斯曼说:“在美国,亲生父母被剥夺抚养权、生活在福利院或被寄养、成人后被排除在政府保护之外的‘大人孤儿’接近3万人。我认为,在遵守寄养制度的同时为需要被收养的孩子寻找合适的家庭,不让被收养儿童在多个家庭中寄养,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

通常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希望收养他们的家庭就越多,这样很容易组成养子家庭。难的是年龄更大的儿童和有兄弟的儿童。加州的社会福利人员和与养子家庭有关的负责人员对与这些年龄稍大的儿童相关的资料进行了彻底调查,并本着尽量不让儿童离开业已熟悉的地区的原则,从亲生父母的兄弟、亲戚、学校老师、俱乐部教练或友人的亲戚中间选出与儿童更亲近的大人。这种踏踏实实的努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韩国:领养就是爱

在韩国首尔地铁站,一个大型横幅上写着“领养是爱”(Adoption is Love)的字样。在横幅的旁边是一位戴眼镜的小学女生拿着她写的《成为养子很好》的作文的照片。这是韩国政府部门打出的鼓励市民领养孤儿的广告。儿童福利科科长李京银说:“这说明国家为了使那些无法得到亲生父母照顾的孩子找到新的亲人具有何等坚强的意志。”

朝鲜战争以来,许多韩国儿童作为养子到美国等国家生活。上世纪80年代,韩国儿童被外国人收养的数量超过8000人。尽管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韩国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但国内儿童福利政策不完善的韩国被批评是“孤儿出口国”。1996年,韩国加入国际经合组织。韩国民众普遍认识到,虽然韩国进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但却为那些不能养育国内儿童的亲生父母感到羞耻。

为挽回声誉,韩国政府出台政策,对寄养和国内领养的家庭予以奖励。这是由于尽管韩国增加了保护儿童的相关设施和相关政策,但在发达国家间与其让孩子在福利院等设施内生活还不如在家庭中生活的想法已经变得非常普遍。

进入2000年之后,韩国政府加大了对寄养事业的支持。出于儒家思想“重视血缘关系”的考虑,韩国政府制定了祖父母和亲戚可以担任孩子的养父母的制度,使养父母的人数大大增加,成为养子的儿童人数也由2000年的1800人猛增至1.6万人,其中九成由他们的祖父母和亲戚领养。2007年,韩国要求国内4家从事国外养子业务的团体有义务为出生不到五个月的婴儿在国内寻找养父母,不能在国内寻找到养父母的则应该考虑国际领养事宜。不仅如此,政府还对养父母进行经济支援,对13岁以下的儿童每月支付10万韩元的抚养费,对残疾儿童每月补助55.1~62.7万韩元。同时,还对儿童心理治疗予以支援和为养父母向中介机构支付手续费。

由于政府支持,离开韩国被外国人领养的儿童人数从1990年开始降至每年约2000人,到2010年下降至1000人。但是,政府提出的“家庭重于设施”的想法仍然难以在韩国社会站稳脚跟。尽管寄养数量增加,但国内的儿童领养数量近年来一直在1400件上下,这是由于到国外当养子的儿童数量减少使领养总数也相应减少。而且,尽管2007年进入儿童保护设施内生活的儿童数量降至3000人以下,但很快又上升到4000人这个水平。

据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2010年以普通市民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称,领养家庭不能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四点:对是否像爱亲生孩子那样对待养子表示担心(占32%),以血缘为主的社会制度(29.5%),经济原因(11.9%)和社会偏见(11.4%)。据负责调查的金说:“尽管领养孩子的做法本身值得肯定,但付诸实践则必须进一步充实启蒙活动和善后注意事项等。”

曾经的养子成为养父

三年前,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家医院工作的斯科特·基尔巴特(43岁)和该州职员费伊(46岁)收养了一名出生后仅一个半月的日本男婴。两人在15年交往后于7年前结婚。斯科特在高中时就有“将来成家后希望收养孩子”的想法。

斯科特从小就知道自己与养父母没有血缘关系。黑头发黑眼睛的他与白人父母完全不同,父母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他。1969年斯科特出生在横滨,被寄养在一家教会孤独院。现在他已经记不起自己的生母和这所孤儿院,只记得自己的名字叫山本行富,认识的第一个单词是“万岁”。

斯科特的养父是一名美国空军下士,当时在日本生活。一次在国际收养团体的介绍下带着3岁的女儿来到斯科特所在的孤独院,当在众多孩子中看到正在玩耍的斯科特时,说他“很可爱”,于是,斯科特的命运得到彻底改变,他因此成为一名美国人。

尽管在见不到亚洲人的美国农村长大,但在斯科特的记忆当中,他没有因为是养子或外貌方面的原因而受到歧视。他说:“虽然遭到小朋友们的戏弄,但他们没有敌意。”父母对为何要从日本收养孤儿和有什么困难只字不提,斯科特也从未过问。

斯科特从日本收养孩子时的情况与以前完全不同。2007年底,斯科特夫妇向中介团体提供了州义务调查报告(州认可的社会福利是对他们是否符合收养条件的调查)、有无犯罪前科、身体健康状况和收入等相关证明书。同时,两夫妻还应中介团体的要求,将家庭相册和为自己的养子取的一男一女两个姓名的书信寄到孩子的亲生父母那里。第二年8月,斯科特被告知可以成为一位名叫“行富”的孩子的养父,他感到自己的人生与女士们未见面的孩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自己一直没有使用的日本名也再次与命运交织在一起。

在迎接日本儿子的一个半月之前,斯科特就阅读了几本育儿书,并买齐了幼儿用品。夫妇俩已经通过养父母培训,并正认真考虑如何养育养子和如何与养子培养感情等问题。斯科特说:“通过收养儿子,对养育孩子有了更深的认识,学到了更多育儿知识。我感到自己已经做好了当父亲的准备。”同时,斯科特对38年前同样选择将自己收养的父母更加心存感激。

直到现在,斯科特仍与养子的生母保持联系,还会给孩子的生母寄去生日和圣诞礼物。不仅在自己家中,就连在幼儿园的墙壁上,斯科特也将养子生母的照片与自己家人的照片摆放在一起。同时,斯科特还告诉养子说他“有两个家”。在美国,亲生父母与养父母之间相互交换信息,在收养孩子之后仍然保持联系的“公开的养子家庭”是普遍现象。

斯科特的妻子费伊说:“想到那些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做养子的生母是如何作出艰难决定的,就会想不要只让她们感到后悔。让养子幸福快乐地成长是我的责任。”两夫妻与养子有时在一起制作日本料理,参加各地举办的日本文化活动。同时,他们还想教养子学日语和日本文化,让养子充分理解他有“两个祖国”的利弊并抱着感恩之心。

编辑:陈畅鸣 charmingchin@163.com

猜你喜欢

养子亲生父母养父母
法律咨询:被收养后,对生父母是否还有赡养义务
锲而不舍
富养父母
收养关系可否解除?
“婿养子”,女婿还是养子(答读者问)
养母主动为29岁女儿寻亲生父母:害怕她无依靠
被人收养,该赡养谁?
洗儿戏作
基于社会关系事实下的养子类型划分
——传统中国收养关系构建方式差异及其原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