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扇之香

2012-07-07陈琴孙耀文由上海工艺美术馆提供

检察风云 2012年18期
关键词:扇骨折扇扇面

文/陈琴 孙耀文 图/由上海工艺美术馆提供

苏扇之香

文/陈琴 孙耀文 图/由上海工艺美术馆提供

2006年6月,『苏扇制扇技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苏州制扇行业里的苏扇名人工作室近十家,专业制扇厂商近二十家。苏州『如意』檀香扇是唯一一家中华老字号,也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苏扇制扇技艺的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心里,延续着这门带来清凉的手艺。

中国的扇文化传递的是雅道。一些讲述民间扇子的传说,诸如最早的伏羲女娲扇障面到尧王舜帝始造扇,再到扇业始祖齐纨,以及后来的扇子与八仙的故事,无不体现出扇子在中国发展的悠久历史。中国扇子在宋代开始兴盛折扇,此前一直以“平扇”为主流,还有纨扇、羽扇、蔑竹扇等,可以说,苏州苏扇就是打开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苏州制扇,是中国的骄傲。一把扇子的文化已经造就一个民族的荣誉,是值得每位国民为此骄傲的。

苏扇史谈

苏扇,最早出现在明代宣德年间,苏州近郊的陆墓制扇极为兴盛,并且名手辈出。明代嘉靖年间,出现了制扇的流派,有杭扇、苏扇、宁扇、川扇、京扇等,其中苏州折扇的制作属最佳。折扇趋兴,几乎达到“流行浸广,团扇废矣”的程度。皇室以至地方官僚穷奢极侈的生活需要,满足社会上绅豪学士、才子佳人弄雅寻兴的特殊需要,都给制扇技艺的充分发挥和制扇行业的日趋崛起造成了人为的刺激。而苏城阊门一带市面繁荣,商贾云集,销路广阔,更吸引苏州城外陆墓制扇艺人进城从业。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器具》云:“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等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其匠作则有李昭、李赞、马勋、蒋三、柳玉台、沈少楼诸人,皆高手也。纸敝墨渝,不堪怀袖,别装卷册以供玩,相沿既久,习以成风,至称

为姑苏人事,然实俗制。”明代出现的吴门画派,将中国传统书画以文人画形式,集诗、书、画为一体,大量描绘在扇面上,在当时

社会,文人们手拿一把折扇摇摇晃晃,

是一件非常雅致的事情。而民间流传的“坐轿子,摇扇子,荣华富贵一

辈子”的婚嫁习俗中扇子更是作为

一种吉祥和美好生活的象征;再加上一批制扇骨、制扇面的高手,从而大大提高了折扇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在这种社会氛围的推动下,苏州折扇的做工日趋精致,价格也越来越高。

在查阅史料时,发现在明代的很多文献著录中,都有提到苏扇在当时的情况,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中记载:“……往时名手有马勋、马福、刘永晖之属, 其值数铢。近年则有沈少楼、柳玉台,价遂至一金。而蒋苏台,同时尤称绝技,一柄至值三四金。冶儿争购,如大骨董然,亦扇妖也。”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一把名家的折扇扇骨在当时的价值为三四两黄金。按现在的金价折算,约合人民币四五万元。

明代后期,制扇作坊已由苏城齐门陆墓发展到苏城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清初顺治三年,已经形成独特风格的苏州折扇成为进呈皇家的贡品之一。康、雍、乾三朝,随着苏州手工业的发展,制扇生产和技艺得到相应的巩固和发展。乾隆年间,设在阊门西街的“毛恒凤”扇庄,专门经营苏州折扇。咸丰、同治间,苏州折扇行业已有行会组织。

光绪年间,有常州湖塘桥的张多宝、南京栖霞山的杨永生等制扇名手,来苏连同本地同行共百余艺人集中在桃花坞韩衙庄一带,分设十余家折扇作坊。至此,苏州折扇行业更具规模。

民国期间,苏州折扇行业重新改组了行会组织,成立了“扇骨公所”,在韩衙庄三圣堂;“扇面公所”,在后新街1号;“雕边公所”,在龙兴桥龙兴寺,并各分“大行”、“小行”。凡是苏州生产经营折扇的(包括学徒满师者、外地迁苏者)都必须入行,凡入大行者交入行费12元,入小行者交费六元。此外每月还要在各自收入中提取一定的经费(1930年时大行每月一元,小行每月0.3元),凡入大行者可雇用伙计,并可直接向扇庄承接加工;入小行者只准帮人加工,不准直接向扇庄承接加工。公所行头由各扇庄老板轮流担任,并立世谱。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为正节(关帝华诞),六月中旬和九月十三为副节,同业成员休假聚于公所内,办酒席,唱“堂名”,热闹非凡。为示慈善,公所划三圣堂北几亩地为“义冢地”。

从民国初年到抗战前的1936年,行业规模又有所扩大。其间有些作坊随着资本逐年积累,一经发迹,便开设扇庄。苏州檀香扇是从长期的折扇发展过程中逐渐衍变而来的,以檀香木制扇,虽然早已流传,但它成为一个独特的扇种,不过百年的历史。苏州是檀香扇的发源地,细巧幽雅、精致玲珑的檀香扇,自上世纪初制作生产以来,经过不断的换代更新,以其独有的工艺特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宠爱。

上世纪20年代以“张多记”扇庄为代表的苏州扇子作坊,开始了初具规模的檀香扇生产。上世纪30年代初,张多记扇庄受杭州“王星记”委托,仿照日式女扇,加工绢面檀香扇,销往南洋,风靡一时,从此苏州檀香扇便形成一种产品。

由于工艺制作上的革新生产出许多新的花式品种,式样新颖美观,品种繁多,工艺技术日益完善,迅速在南洋等东南亚地区畅销,并逐步取代了竹折扇的传统地位。后来因为战乱檀香扇外销中断,大量作坊倒闭,檀香扇陷入困境几近瘫痪。

抗战胜利后,个体户制作逐渐恢复,制作人员增加,工艺操作和艺术表现出现重大改进,品种繁多产量上升,檀香扇逐步形成两大系列:为杭州王星记生产的绢面檀香扇,如排茄、尖梢、倒肩檀香扇;为上海王星记生产的全面烫花檀香扇。至此,苏州檀香扇成为世人所知晓的具有苏州特色的地方产品,享誉海内外。

↑象牙折扇《樱 花》

→全面檀香扇

王瑛《高士图》人物扇面

《高士图》细部

苏扇品类

新中国成立后,那时1955年公私合营成立苏州檀香扇生产合作社和折扇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改为苏州扇厂、苏州檀香扇厂。主要的苏扇品种大体可分为三类:折扇、檀香扇和宫扇。

折扇

南宋时便可自制,从明代开始有名,著名的“乌竹骨泥金扇”就以苏州所制者最佳。方法是先以金箔作底,上施彩色。明代江苏一带文人雅士特爱折扇,故有以扇随葬的风俗。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曰:“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作股为俗制,惟棕竹、毛竹为之,称怀袖雅物。”尤其是,苏州折扇的扇骨制作以变化丰富和精工细致闻名。打磨后的竹折扇骨,称“水磨竹折扇”,匀细光洁、高雅古朴,著称于世。

苏州折扇大多用棉料宣纸裱成,其“市矾扇面”平挺坚牢,与水磨竹折扇骨相配,为苏州著名特产。

檀香扇

檀香扇是由折扇演化而来,因扇骨、扇面采用檀香木,而得名。据《饮水词》载:清初,满族人纳兰性德曾得到皇上所赐檀香扇。可见檀香扇早已有之,但作为一个独特的扇种,则是近代才开始的。因其扇骨用名贵的檀香木制成故取名为“檀香扇”。

苏州檀香扇,散发天然香味,纤巧玲珑,使人有清凉幽香的感觉。扇骨由檀香木制成,扇身巧妙细镂,采用“拉花”、“烫花”、“画花”、“雕花”等工艺,扇面绘上山水花鸟景色,休闲雅致。

拉花除运用于檀香扇,也运用于象牙扇的制作。象牙本身就非常名贵,质地洁白细腻,比较适合细拉花技术。其代表作品为已故老艺人周天明设计的细拉象牙折扇《樱花》,此扇现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该扇每根扇骨上拉镂出1200余孔眼,每个孔眼只有一粒米的二分之一大小,全扇孔眼达2.7万多只,制作过程中必须高度集中不能有一处出问题,堪称一绝。

宫扇

同样,1975年开始设计制作的大型象牙宫扇,也是充分利用和发展拉花艺术的特色。而宫扇由宫廷用扇而得名。苏州的绢宫扇更是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宋朝。它以竹、木、牙、角、铁丝、丝绸为主要原材料制成,扇形主要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腰圆形等形状,扇面以绢为主,

绘或绣以山

水、花鸟、人物

等画,也题有名人

诗句,古色古香,极具观赏性。明清时期苏州府每年都要精选宫扇进贡到京城。

由于绢宫扇以绢为扇面,不易保存,目前主要以檀香宫扇为主。表现内容一般有古典仕女、童子神仙、翎毛花卉等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吉祥题材。

从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苏州折扇和檀香扇进入了繁荣期,檀香扇从实用转为纯艺术观赏品。追求精细与艺术多样的制作,多种工艺结合,使檀香扇跃上了一个新的档次,众多作品在省、市、全国获奖,产品远销海外。1981年苏州檀香扇厂生产的“如意牌”檀香扇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后,又接连在1990年荣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2005年至2006年荣获苏州市名牌产品称号。由于宫扇本身选材名贵且造型优美,玲珑雅致,故成为收藏观赏、提高品位的佳品。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扇骨折扇扇面
清 程邃 行书双进酒词扇面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踏冰展“折扇”,斗球“五棵松”
雷家民作品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扇面等式
扇骨收藏渐成新宠
会变的折扇
摺扇收藏成新寵 亦賞玩亦升值
折扇收藏:扇骨渐成市场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