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创新 重塑增长引擎
2012-07-06万钢
◎ 万钢
作者系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本文是作者3月18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上的演讲。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3年多,但走出低谷、重回增长,仍然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难题。当前的世界经济之所以处在长时间持续低迷的状态,主要是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比较明显的有两个方面: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不平衡、绿色发展的需求与目前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之间的不平衡。而破解这些结构性问题,恢复经济增长,关键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重塑经济增长的引擎。
早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初,中国政府就敏锐地觉察到,科技在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2008年,中国就把加大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作为应对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四大举措之一。从那时起到现在,中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快速的进展,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技资源总量稳步增长。目前,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实现了每年20%以上的增长,从2008年的4616亿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861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由1.54%提升到了1.83%,总量位居世界第3位,其中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在70%以上。
科研产出大幅增长。中国国际科学论文和专利授权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论文发表数居世界第2位,被引用数居世界第7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3位。申请国际专利的增速排名世界第一,中兴、华为等企业分别位居申请总量的第一和第三位。全国技术交易市场规模达到4764亿元,增长21.9%。
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创新成果。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交会对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下5188米下潜记录,“神威蓝光”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全部采用自主研制芯片,能耗明显降低,还取得了中国实验快中子反应堆、超导变电站、量子通讯八光子纠缠态、IPS成纤维细胞直接诱导转化为肝脏细胞等一批重大成果。
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杂交水稻创造了亩产过900公斤的新记录。种业科技得到加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连续5年超万亿斤。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高速铁路机车、电解铝制备新工艺等领域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相关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推动新兴产业快速成长。规模以上企业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8.8万亿元,出口5490亿美元,增速均在1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示范工程成效显著,“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LED)应用试点城市,应用灯具超过420万盏,年节电超过4亿度。
“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的示范试点城市,已运行各类电动汽车1.7万辆,6个私人汽车试点城市推广4000余台;“金太阳”科技示范工程总装机容量超过1300兆瓦,200兆瓦风光储输示范电场成功运行;中国提出的4G无线通讯标准TDLTE被确定为国际标准,已在6个城市开展规模试验。重大创新型药物研制取得重要进展,重组戊型肝炎疫苗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推广300余项健康科技适用技术,覆盖17个省85个县市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试点,推广应用600余套产品。88家国家高新区2011年共实现营业总收入13.1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2.74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2.4%。
虽然中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但是也必须看到,在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增长方面,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能源需求和碳排放持续上涨,绿色能源应用不足;食品供应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提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人民对医疗和健康的需求增长,老龄化社会日益扩大,人口健康科技水平急待提高;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就业提出了新要求;无线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智能终端+无线网络+应用商店”的运营方式,不仅给传统产业模式,也对知识产权保护形成新的挑战。
中国科技自身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原始创新方面,原创性思想还不多,主动提出先导性研究方向、面向未来发展的创新能力较弱;在技术创新方面,还缺乏应对新的产业变革、引领技术发展潮流的能力,对重大产业技术路线变革导致新的产业竞争准备不足;在应用推广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比如风能、太阳能,中国的产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上第一,但是我们的应用严重的不足,国内市场开发不足,对出口的依赖较大,尚未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较大的支撑。
中国科技要应对挑战、缩短差距,更好地承担起驱动发展的重要使命,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二是不断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面向未来,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增强科技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着眼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要围绕着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来部署创新链条,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等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要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更要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核心是要使中国的科技创新与国际接轨,主动融入到全球知识和技术流动中去。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在解决科学技术问题上,都不能“包打天下”,要消除技术限制和壁垒,促进知识和技术交流。尤其是在一些共同问题,比如说解决气候变化、粮食危机、能源紧缺等全球性问题上,更需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同时,完善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的法律法规和执行力,是推动全球创新交流合作的重要保障。
在这里,我愿意为大家提供三个数据,2011年,中国的发明专利已经占到了世界第三位;2011年,中国的技术市场的规模达到了4760亿;按照中国高等法院的报告,中国对于知识产权纠纷的审结率提高了30%左右。这说明中国政府十分注重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的建设,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我们还要继续营造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公平的环境,吸引各国企业和人才来中国创新创业。
我们今天这次聚会虽然短暂,但却为处在冰霜中的世界经济描绘一幅美好的图景,寻找新的引擎。中国有句古谚:“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告别严寒、播种希望的季节。我衷心地祝愿,这次在春天里召开的盛会,共商科技创新,一定能成为全球经济走出低谷、向更高目标迈进的一个起点。让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