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影响
2012-07-05陈国河曾国根李强盛
陈国河,曾国根,李强盛,袁 林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冠心病正逐年增加。冠心病是80%以上心脏性猝死的病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的危重形式,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恐惧、焦虑、抑郁、强迫、偏执等心理状况[1]。这些不良心理反应可能导致QT间期延长、心肌缺血和室性心律失常增加[2],影响患者的预后。本研究通过综合心理行为干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行为,以期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入选的142例患者,均在本院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其中男76例,女66例,年龄35岁~85岁。两组患者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如恶性肿瘤、脑中风、慢性阻塞性疾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等;严重心功能不全者;酗酒或吸毒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表1 两组患者基线指标比较(x±s)
1.2 研究方法 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及干预组(7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调节血脂、抗凝、抗心律失常、控制心衰、改善心肌重构等。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普唑仑,并辅以心理行为干预等综合措施。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问卷根据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问卷。患者在统一的培训员指导下进行自评,对于无法自评者,可由陪护亲属代填。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AS8.1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过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后,负性情绪得到了明显改善,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 例(%)
3 讨 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的急症,患者往往存在紧张焦虑、担心恐惧、抑郁孤独、悲观绝望等不良心理反应,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心理干预,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过度的焦虑及紧张可导致QT间期延长、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乃至猝死等结果。焦虑症患者在惊恐发作时引起交感神经亢进,儿茶酚胺释放过多,促发冠脉痉挛,引起ACS症状,并报道高度焦虑或惊恐发作时,心脏性猝死的几率增加4倍~6倍。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ACS患者由于不良心理反应刺激而导致室颤猝死的教训,所以采取及时的综合心理行为干预是十分必要的。由于ACS患者病情危急,单纯予以心理行为干预可能力度不足,需要抗焦虑、镇静等药物干预。阿普唑仑是苯二氮卓类药物,有抗焦虑、抗抑郁、镇静、催眠作用,其药效强,发挥作用快,口服吸收迅速完全,毒副反应小。在本研究中发现,ACS患者经过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后,焦虑恐惧、抑郁、悲观绝望、依赖等不良心理反应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提示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焦虑与抑郁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精神障碍。据相关研究表明,4.3%~26.4%的普通人群有精神障碍,国内数据为4.3%~9.1%[3]。我国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中,10.4%有抑郁症状,7.9%有广泛性焦虑。住院患者中,中度以上抑郁及焦虑的患病率分别为23.7%~44.4%和34.8%~56.0%[4,5]。所以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广泛存在于各类人群中,尤其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本研究显示,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有不良心理反应的患者进行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可以减少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疾病信心,有利于病情恢复。
[1] Goldberger JJ,Parker MA.Effect of informed consent on anxie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diagnostic electrophysiology studies[J].Am Heart J,1997,137(1):119-126.
[2] Cupples SA,Paige-Dobson B,Armstrong D.Diagnostic psychophysiological manifestation of anxie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rophysiology studies[J].Heart Lung,1998,27(6):374-386.
[3] The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Consortium.Prevalence,severity,and unmet need for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J].JAMA,2004,291(21):2581-2590.
[4] 陆林,黄明生,孙学礼,等.内科住院患者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4):234-236.
[5] 朱培俊,王苑华,徐松泉,等.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心境障碍的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1(4):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