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志不移 卓尔不群——记全国地方志先进工作者范育松

2012-06-30绥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黑龙江史志 2012年8期
关键词:绥化市修志书稿

绥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她不为权,不为名,不为利;她只为责任,为事业,为宗旨。她就是《绥化市志》主编范育松。

范育松,1968年参加工作。黑龙江大学哲学系毕业,副编审,教授级高级政工师。历任公社党委委员、县妇联常委,地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县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县史志办副主任、体改委副主任,行署计生委副主任。1991年,先后任地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2006年2月,市委派任市政协文史委主任。2007年1月,当选市政协副主席。

她多次被授予全国、全省劳动模范、全省先进知识青年标兵,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修志战线先进工作者。特别是200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主编,2004年被评为全省地方志先进工作者标兵,2005年获全国地方志和全国地方志系统双先进工作者(全国仅10名),又被评为2005年度黑龙江省改革百名优秀人物,2006年被评为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我们在为她荣誉而骄傲的同时,更为这位女性领导干部不凡的人生经历与她特有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执着而折服。在45年跌宕起浮的人生追求中,她不悲不亢、无怨无悔。

一、跌宕人生——积淀了非凡的睿智才能

1952年,她出生在明水县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贫寒的家庭从小就磨炼了她顽强的意志和刚韧的性格。1968年,参加工作时她才16岁,就同一批下乡知识青年到明水县崇德公社一片荒无人烟的草原上开荒种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黑龙江省首创抗大青年队,抗大被黑龙江省委授予知识青年先进集体,她被授予全省先进下乡知识青年标兵、全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多次参加省先进知识青年代表大会、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经历了农村4年的艰苦锻炼,磨炼了她的思想,锻造了她的意志,铸就了她的灵魂,也就是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确立了她永不扭曲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971年8月,她出席黑龙江省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同年9月,在绥化地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以满票当选为中共绥化地区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常委。1976年6月,中共黑龙江省委任命她为绥化地委副书记,从此开始了崭新的政治生活。身居领导要职,她没有以此自居自傲,而是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群众心相印、情相融。在绥化地委任职的8年里,她始终坚持严格的自我培养和锻炼,认真履行一位地委副书记应尽的职责。

在她人生的旅途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峰巅更有跌落。1978年1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她挂职锻炼,任明水县委副书记。当省委组织部领导同她谈话时,她坦然地回答:“服从省委决定。”从此,她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党性和信念,回到了生她养她的家乡——明水,一锻炼就是8年。

人生面对着许多选择。选择了艰辛与磨难,就是选择了豁达与成熟。在她政治生活的履历中充满了疼痛。在基层锻炼期间,由于干部管理权限下放,她的工作几经变动,由原来的省管干部变为地管干部,从县委副书记到科委主任,又到体改委副主任。8年间,她经受了基层工作的严酷锻炼和组织的考验,每一次职务变动,每一次组织谈话,她的回答都是“服从分配”,无论变到什么岗位,都忠心耿耿地工作。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她经受了每一次上与下的考验,并做到了心胸开阔、理智对待,铸就了对挫折的耐受力,在逆境中成长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平衡力。尽管她的政治生活一直是曲折迂回,但她始终严格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把握自我,经受住了权力的考验。真金不怕火炼,1986年12月,她结束了8年的基层锻炼生活,回到了绥化地直机关,到行署建委工作。1989年6月,任行署计生委副主任。

二、倾心方志——创造了卓著的方志成果

她热爱方志事业,把全部心血都倾注给地方志工作。1991年11月任地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地委组织部长找她谈话时,她的回答仍然是“服从分配”。在地方志这无权、无钱、无车的“三无”部门,面对着艰苦、清苦、辛苦的“三苦”工作,她无怨无悔,又开始重复着刚参加工作时的艰苦创业生活。一瓶钢笔水,一支红蓝铅,借了一个板凳,要了一个洗手盆,开始了青灯黄卷的修志生涯。1997年3月,绥化地委决定任命她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经她多方努力,购置了桌椅、微机等办公设备,不到一年时间就改变了志办的环境及办公条件。

经历一次次人生的宕荡沉浮,她深刻地领悟到痛苦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面对着艰难困苦,她笑对人生。在日记中写道:“痛苦是我生命中的盐,一时一刻没有离开过。痛苦与磨难几乎伴随了我的大半生,在我政治生活的履历中充满了疼痛。我深彻地领悟到,只有为事业奋力拼搏的人,才有机会拥有痛苦,只有敢于面对痛苦的人,才有资格谈成功。”是的,没有波折的生活是平谈的,但超常的坎坷又是不幸的。在坦途与波折、幸与不幸面前,她都毫不动摇,痴心不改。

1997年至2005年的8年间,她节假日几乎没有休息过,8年从未睡过午觉,每年冬季在机关食堂午餐,中午12点便开始了下午的工作。中午累极了,就将两个椅子并在一起,头枕几本志书休息一下。看她累得那样,朋友、同事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有的老朋友、老同事实在是憋不住了,问她:“你这一天风风火火是在拼命啊,你图个啥呀?你当过地、县、社三级书记,凭你的经历找组织谈谈换个好单位,这么个穷地方,换个地方哪都比这强,看看人家,在这,你心理平衡吗?真白瞎你的能力和水平啦?”她总是笑着回答:“事业总得有人干,组织交给你的,就要负起责任,就得无怨无悔地干好!”这就是一位巾帼女性的精神风范。终审评改《肇东简史》,仅30万字的《肇东简史》,她一气呵成,连续加班加点地工作了7个日夜。她尊重史实,坚持原则,修改1000多处,核实经济数据超千笔,为正确评价“人民公社”,查阅历史文献资料20多万字,撰写评审意见及修改建议材料5万字,4次组织召开评审会,保证了简史的质量。成功不负苦心人,《肇东简史》经过全体编纂人员的精心努力,200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由于长期写书审书,持续用眼,劳累过度,眼底出现了毛病,得了眼脉胳膜炎,医生特别叮嘱,不能再持续用眼,但丝毫没有动摇她对事业的那种痴心和“傻拼”的劲。

干就得像个样,做就得有成果。这就是她的性格。主编80万字的《绥化地区年鉴》,她大胆创新,创造性地提出并践行了年鉴志体编写,独创了“志体鉴风”的特色。设计年鉴篇目,为了科学求精,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深入到地直73个部门,走访调研,每到一处,对方都被她这种执着求精的精神所感动。她亲自撰写书稿20多万字。校改书稿,她领着两个编辑,40个日日夜夜,80多万字的书稿,亲自校改了6遍,累计达600多万字。这么大的工作量,别说日审改十四、五万字,就是一字不漏地看一遍,没有十四五个小时也是拿不下来的。加之她精益求精的个性,对书稿的每一个史实、每一个标点都丝毫不让,全书2.5万多笔数据,她逐个敲定。40个日夜过去了,她面黄饥瘦,掉了10多斤。别人都说,她这是在拼命啊。功到自然成,她主编的《绥化地区年鉴》2002年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黑龙江省优秀年鉴一等奖,2004年又被评为中国近现代史料优秀成果二等奖。“今日事今日毕”,在她这可不是华丽的说辞,而是她多年养成的不可更改的“习惯”。只要是当天该完成的,不管多晚,也都必须弄完。在市政府(行署)机关办公的大院里,她办公室的灯一般总是最后一个关掉。

设置《绥化市志》篇目,她持续9天加班加点起草完成了25篇196章1163节3220个条目,装订成A 4版面上下册162页,近7万字的续志篇目。2003年12月份,她组织率领全办5名编辑,深入到市直部门、中省直单位,征求各部门对《绥化市志》篇目设置的意见。冰天冻地,雪大路滑,骑不了自行车,她就步行。膝盖和小腿摔伤了,可她没休一天,硬撑着,拖着摔伤的腿在两天半的时间里走了市直、中省直驻绥25个单位,征求部门负责人对《绥化市志》篇目的意见。

她思有新意,行有创举。修志编鉴,最基础的东西是资料,而征集资料是项面广量大的浩繁工作,仅靠几个人的力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为此,她大胆尝试,1997年,组建地方志工作“两个网络”:即组建了由市、县(市)区直部门和农村乡镇设一位副职领导负责本部门地方志工作的三级地方志工作领导网络;组建了由市、县(市)区直部门和农村乡镇各有1-2名文秘人员为地方志工作资料员,负责为各级志办报送入志资料的资料员网络。1998年初组建完毕,并充分发挥了作用。到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地方志负责人1207名,地方志工作资料员1418名。2001年末党政机构改革,撤并的部门和单位多,人员变动大,这给续志工作征集入志资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然而,也就在机构改革实施的半年前,她已组织带领志办的几名同志把编纂《绥化市志》的入志资料基本征集到位。8个月时间征集入志资料4000万字,她亲自征集了600多万字。她亲自到部门查阅、征集入志资料,跑档案馆查阅资料,一蹲就是几个星期,市档案局(馆)的领导干部说:“哪有像你这样的正处级干部亲自蹲在档案馆查资料的”。从2003年到2004年,她共查阅档案几千卷。累计征集入志资料近2000万字,达6万页。

她主编、编审了《绥化市志》、《肇东市志》(续志)、《绥棱县志》(续志)、《绥化地区年鉴》等志鉴史书25部2160万字,其中有7部获国家、省各项优秀成果奖。1997年,组织绥化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第二轮续志工作,2002年,全市24个续志试点全部结束,其中有5部试点志书获奖。她亲自抓军事志试点——绥化军志办获沈阳军区修志五面红旗之一,2005年又被评为全国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

她极力主张并践行了专家修志。带领市志办5名编辑人员编写《绥化市志》。仅9个月时间,撰写了400万字,其中她亲自撰写书稿130万字。2005年元旦,1至3日休假期间,她3天撰写了3万多字的书稿;1月份1个月她就撰写了18万字,平均每天6000多字。2005年春节,大年三十还撰写了整个上午,大年初六便开始动笔编写。她还得处理单位日常工作,指导县(市)区、中省市直部门续志工作。组织指导绥化市(地区)编修出版志鉴史书326部,近亿字。有17部分别获国家、省等多项优秀成果奖。组织编写的《肇东简史》、《绥化简史》填补了黑龙江省地方简史的空白。《肇东简史》2000年获黑龙江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5年出版的《望奎正监前二村志》开启了黑龙江省村志编写先河。

“十五”期间,在国家和省举办的地方志优秀成果展评中,绥化市有19部新续修的志书分别获国家和省级26个奖项,获奖率达31.7%。精品率45%以上,居全省前列。2004年,在全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展评中,绥化市参展志书数量质量均居全省前位。

三、矢志不移——助推地方志工作健康发展

她始终坚持学习研究,领域宽泛,重点是方志、经济、管理和领导科学。几十年来,累计记研学笔记1000多万字。研究整理世界和中国经济数据近亿笔。撰写各类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内外发表、获奖,出版《思想政治工作文集》1部。

2006年3月,到市政协任职后,市委仍安排她主编《绥化市志》。任市政协副主席后,任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用不到3个月时间,编辑出版1部40万字的《绥化抗战史录》,得到省、市方方面面的高度赞赏,该书已上报全国政协。5年来,攻读政协理论、领导科学、法学等理论书籍10余部,记研究笔记30万余字,撰写学术论文10余篇,在国家级刊物刊发2篇,并分别获国家级优秀论文特等奖和一等奖。

到市政协任职的6年多时间,共指导编审县(市)区志部门志24部、2600万字。并指导各县(市)区志办主任修志,提高业务水平、思想素质,砥砺他们发扬修志精神。

尽管承担着繁重的市政协工作,但她更倍加关心、支持、投入地方志工作。经常叮嘱市志办主任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与地方志工作“两会”精神,以及《地方志工作条例》。创新举措,坚持修志用志并重,攻坚克难,不断努力推进地方志工作顺利开展、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

坚持专家修志。她主编《绥化市志》,书稿600万字,均由市志办编辑人员承担,她亲自撰写《绥化市志》书稿200万字,工作之余、节假日都投放到了地方志工作上。起早贪晚,亲自总纂600万字的《绥化市志》,即将付印出版。无论多忙,都坚持每季召开一次主编会议,研究解决书稿修改定稿中存在的问题,力求编修精品佳志。她严谨求实的负责精神,深深地激励着市志办和全市地方志战线的每一位工作者。有人给她总结:“上班忙于政协事,下班扑在地方志;时位已易心不移,试问当今谁人与?”真是再也恰当不过了。

下乡视察、调研时,每到一地,她都找机会同县(市)区领导交换地方志工作意见,强调配齐配强县(市)区志办领导与工作人员,给予经费支持,改善办公条件。

改革志稿编纂模式。续志中,坚持边写边评、边评边改、边改边定稿、边定稿边打字的志稿编纂模式。采取编写与评改、指导与培训、交流与研讨、修改与定稿“四同步”进行,及时发现、纠正编写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体例,丰富内容,核准史实,锤炼语言,体现风格,确保编修质量。审改县(市)区志稿,实行化整为零,先审指导,并及时交换意见,使指导、培训与审评于一体,增强了可操作性。

到市政协以来,她参与审改县(市)区志稿5部,600多万字,面对面交换意见10余次。全面实施续志精品工程,严把续志编纂质量关,使新续修的志书成为精品佳志。主编《绥化市志》,亲自拟定编纂方案,设置篇目;亲自征集资料,承编书稿30%;突出强调严把县(市)区续志、部门志、专业志编修质量关。总结并提出严格实施“查评改审”制,即“一查二评三改四审”,一查,即编辑个人对承编的书稿进行定稿自纠自查;二评,即编辑间互评,召开会议集中评;三改,即编辑自改,编辑间互改,主编总纂审改;四审,即编辑间互审,召开会议重点审,主编定稿审,编委会初审或定稿审。严把志稿的政治关、体例关、资料关、史实关、文字关,确保了续修志书质量。

经常过问每一年入志资料的征集情况,深入资料室检查阅卷。绥化市志办秉承了她的工作传统,坚持做到了每年征集上一年的入志资料。到目前,绥化市志办已累计征集入志资料8000多万字。其中,她自己征集2000多万字。

关注用志服务工作。特别是从2009年到2010年初,市志办承担了市政府部署的市科技文化馆、博物馆陈列布展大纲编制、有关资料征集等项任务,她对历史部分和人物部分指导把关,考证史实,提出宝贵意见,为绥化市博物馆赢得广泛赞誉。

猜你喜欢

绥化市修志书稿
我明白了一个理儿
“我”的说明书
顾炎武谢鼠
数学说理,怎么说
童年趣事
夜空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河北区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期推动会召开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