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与方案

2012-06-29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

林 雯

现代科技手段日新月异,短短十几年时间,计算机已深入千家万户,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许多职业和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做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工作,让计算机更好地为不同专业服务,培养适应当代社会的专业人才,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知识教育现状

《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国家一级等级考试作为大背景,主要内容为计算机的基础概念,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应用和网络基础知识,通过它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奠定基础。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以“零起点”的学生作为教学对象的,而现在大部分的中学甚至小学都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这就产生了小学、中学、大学计算机课程都从零起点开始、都以学文字处理等办公软件为主的现象。特别是在中学普及计算机并实行计算机会考以后,教学内容重复这一问题尤为突出[1]。

本研究就目前的高校计算机教育现状,随机选择了一年级的普通本科2个班级,普通高职2个班级共18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数据如表1所示。过计算机。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而大部分学校将计算机基础课做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一视同仁,造成的后果是不能做到因材施教。进度和难易程度难以把握,部分学生觉得上课无趣,已经掌握的知识在重复讲授,上课心不在焉,影响其他同学,部分学生跟不上,操作系统和打字都要学习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

综合以上数据和现状,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方案

(一)教学形式改革方案

1.因材施教。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和应用能力差异较大,学习的起点不一致[2]。在新生入学时应该做一个摸底调查,填写选课意愿表。选课意愿表分为三类:已获得计算机一级考试证书的同学给予免修;具备较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学仅在学期末开设4至8个课时的综合练习课,熟悉考试题型和环境;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重新编班,按照正常的课时和进度进行授课。这样做即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又节省了教师资源。

2.角色互换。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先“教”,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再“学”,期间缺少了一个最重要的过程——“想”。

角色互换就是让学生体验一下“教”,进而需要去“想”。教师提前预告下节课要讲授的内容,并预留两道习题。上新课前邀请一到两位同学充当教师的角色,先讲授一下新课的主要知识点,并解答预留的习题。接着教师再对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和补充,让学生“听”到自己原本没有“想”到的。这样可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大大增加学生“想”这个过程,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网络教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采用的是理论知识讲授+上机实践指导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后实践和指导的机会少。网络具备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其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可能[3]。构建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和课程教育专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和互动机会,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手段,并布置一些课后的学习任务,实现任务驱动学习[2],形成课堂内外相融合,增加学生学习自主权。同时,这也是对以自学为主的这部分学生一个非常有利的教学补充。

4.分专业特色教学结合兴趣选修课。大部分高校的非计算机

表1 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希望高校计算机教育进行改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新生入学时有的已获得计算机一级考试证书;有的虽然没有参加过计算机一级考试,但是对计算机的操作和Office办公应用软件非常熟练;有的仅对操作系统和一些上网的游戏软件比较熟悉;有的由于地处偏僻,还没有接触专业在简单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应用教学内容结束后就不再开设计算机课程,但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远不局限于此。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是属于“使用工具”型的工程教育课程,其教学目标应该是根据培养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的活动模式和对这一活动的要求所建立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系统[4]。

从表1中最后一项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开设后续的计算机教学课程是必要的,也是众望所归。同样的调查对象,针对希望开设何种后续计算机课程的问卷调查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当前流行的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软件非常感兴趣,同时也希望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应用软件课程。由于专业应用软件的使用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应该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后,开设和本专业相关的一些应用软件做为必修课。并且要根据各校的专业,拟出有专业特色的、有代表性、通用性强、使用面广的学科工具软件表[2],保证学生能做到计算机为自己的专业服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依照学生的兴趣开设当前流行的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软件选修课作为补充。学生们都对怎么进行图片处理非常感兴趣,课堂上举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人物美白,瘦身处理等等,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考核制度改革方案

大部分高校计算机数量无法满足全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段进行上机考试,不得不用传统的笔试作为单一的终结性考核方式,把一些菜单和操作变为书面的东西,而真正使用计算机时菜单项一目了然。计算机应用重在操作,而不是“纸上谈兵”,单一笔试作为终结性考核评价方式显然是不符合现代计算机教育要求的,现有考核制度需要引入过程性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过程性评价是基于“过程性的观察为主”[5]的评价,评价的是学生的认知学习的过程。这种观点强调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过程,引导教师和学生去关注、认识、把握和改进学习的微观过程,提高元认知水平[6]。过程性评价能够全面、及时、灵活、深入地判断每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并且贯穿于学习的始终。

引入过程性评价,将其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提高过程性评价在综合评价中的比例,增加平时考核的权重,重视学生平时的操作。将理论课的提问、随堂测试,上课的出勤情况、随堂作业提交以及综合大作业的完成情况等作为平时成绩考核形式,使考核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同时,取消笔试,以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结果作为终结性评价,通过的同学即修得计算机基础课程学分。

三、改革方案具体实施的保障措施和手段

(一)教务保障

学期初的选课意愿表以及后续的分班排课需要教务管理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由于牵涉的系部较多,需要各系部的教务管理人员多沟通协调,保证教学能够有序地进行。

(二)实验管理和环境保障

高校的大部分计算机实验室是专业计算机实验室,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实验室较少,必须加强普通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给每一个系都配备2-3个计算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条件。

(三)师资保障

师资保障,对于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建设至关重要。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由专业从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紧跟计算机发展的动态。流行软件的选修课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担任教学任务,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例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专业相关软件的课程建议由本专业的老师担任教学任务。因为这个课程专业性较强,教师除了应具有教学、科研、教研等多方面的能力外,尤其要熟悉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改变,高校计算机教育也应做到与时俱进。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能够为社会输送更适合更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

[1]崔娅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科技资讯,2010,(27).

[2]叶惠文,杜炫杰等.华南师范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J].教改纵横,2008,(2).

[3]周颂伯,申文耀等.论高等教育中网络教学的意义及网络教学的模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

[4]牟连,佳梁皎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94-98.

[5]张兴华.关于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2,(2).

[6]王秋红.浅议初中地理实践活动课[J].北京教研,2002,(3).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计算机操作系统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CDIO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