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品种熟期结构,攻克贮运加工难题,规范生产经营行为,重视消费宣传引导全面推进我国杨梅产业持续高效发展

2012-06-28李治飞王新娟

中国果业信息 2012年7期
关键词:鲜果杨梅分会

□ 本刊记者 张 放 李治飞 王新娟

杨梅作为原产于我国的特色水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占全球杨梅栽培总面积和总产量的98%以上。近十年来,杨梅在我国的浙江、福建、江苏等传统产区,以及云南、贵州、重庆等新兴产区均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明显增加。在浙江,杨梅种植规模虽然屈居柑桔之后,但产值已超过柑桔,成为浙江第一大水果产业。

在以鲜销为主的杨梅市场上,40~100元/kg的销售价格,使得杨梅已成为眼下我国相对疲软的水果市场中难见的“亮点”。杨梅鲜果的价高俏销,吸引了不少民间资本和果农投资投身于杨梅生产与经营,传统产区一些有资本、懂技术、善经营的业主和大户也纷纷移师新产区,发展杨梅种植,推广杨梅种苗。杨梅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功效,在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营养保健意识不断增强的大趋势下,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杨梅的功能性成分及保健功效不断被挖掘、被大众所认知,可以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克服“酸”的困扰,汇入到杨梅鲜果及其加工品消费的时尚潮流中来,这必将为我国杨梅产业的大发展提供空前的市场空间和绝好机遇。

但是,杨梅鲜果极不耐贮运,果实食用部位外露,加上消费者认同需要过程,在当前农产品生产安全形势异常严峻、全国性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杨梅冷链贮运加工设施及技术不配套的情况下,盲目地大规模发展杨梅生产,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2012年6月20—23日,中国园艺学会杨梅分会2012年度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全国杨梅产业发展研讨会在重庆市渝北区成功召开,会议在完成分会换届的同时,对近几年我国杨梅科研进展及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为了让广大读者和业内外人士对我国杨梅产业现状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把握,本刊记者就我国杨梅产业发展及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中国园艺学会杨梅分会理事长、浙江大学果树科学研究所所长陈昆松教授,中国园艺学会杨梅分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戚行江研究员,中国园艺学会杨梅分会秘书长、浙江大学果树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徐昌杰教授进行了专题采访;同时,就浙江、福建、江苏以及重庆等省(市)杨梅产业发展情况对相关专家和领导进行了书面采访。

记 者:近十来年,杨梅在浙江、福建等传统产地,以及云南、贵州、重庆等新产地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浙江,杨梅已成为柑桔之后的第二大水果。“小水果”不“小”已成事实。陈老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当前我国杨梅产业的发展情况。

陈昆松:我国杨梅产业在最近10多年来发展迅速,在这之前,杨梅一直作为特色水果主要在浙江、福建和江苏等一些产区局部栽植。以浙江为例,1995年之前产量不足10万t,而现在常年产量为40万t多;1999年之前栽培面积不足50万亩(3.33万hm2),现在栽培面积达130多万亩(8.67万hm2)。浙江杨梅产业快速发展大约始于2000年,此后5年栽培面积年增长率均超过10%。目前,浙江杨梅鲜果产值达45亿元,以产值论,杨梅已超过柑桔成为第一大水果。目前全国杨梅栽培面积达300多万亩(20万hm2),年产量达100万t多。其中,重庆、云南和贵州等新产区杨梅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挂果面积的增多,预计近年来我国杨梅产量将有明显增加。

陈昆松教授(右)接受本刊采访

记 者:近几年,杨梅鲜销价格高、生产效益好,全国不少地方都纷纷引种、扩种,使得昔日的“小水果”迅速成长为“大水果”,而许多新产区的果农乃至农技推广人员对种植杨梅并没有很好的认识,这为杨梅产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忧。请简单介绍一下杨梅的生物学特性及适栽区域。在学界或产业界,对我国杨梅产业发展是否已经制订了一个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各地如何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竞争,从而提高产业效益,降低生产风险?

戚行江:杨梅为常绿果树,性喜温暖但又较耐寒;喜湿耐阴,对光照时数要求低于其他果树;杨梅根与放线菌共生形成根瘤,因而可生长于相对贫瘠的土壤。杨梅较为适宜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区域发展。当然,由于特殊小气候效应,江苏太湖地区也十分适于栽培杨梅。

“八五”期间,农业部组织了专家就我国杨梅资源与生产状况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划分出5个集中分布区:江苏太湖沿岸和杭州湾南岸地区、浙闽沿海区、华南滨海区、滇黔高原区和湘西黔东区。但这些分布区之外的长江以南其他地区也适宜杨梅发展。一些新产区杨梅果实品质较差主要是由于栽培技术原因而非生态因素。

陈昆松:目前我国杨梅产量总体上还不算大,不同地区的成熟期又可以错开,因此,不同地区同时发展杨梅可以延长杨梅的供应期,在近期内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竞争态势。但由于杨梅果实不耐贮藏与物流,鲜果供应期短,要注意不同成熟期品种的合适搭配,并积极发展果实的冷链物流体系,以确保杨梅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浙江省仙居县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记 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保健意识逐渐增强,水果的保健价值也逐渐成为大众消费的热点,研究、宣传杨梅的营养保健价值,是扩大杨梅鲜果及其加工品消费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我国杨梅产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的根本保障,杨梅分会及专家学者对此义不容辞。请简单介绍一下杨梅的营养保健价值及其功能性成分研究主要成果。同时,不少消费者也因“酸”而拒绝杨梅。在当代大鱼大肉“营养过剩”的大背景下,人们对杨梅的“酸”应该有怎样的认识?从育种角度讲,杨梅“酸”的问题能否有效克服?如果不能克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使消费者摆脱“酸”的困扰,大胆消费,促进杨梅鲜果顺畅销售?在倡导杨梅消费方面,分会有何具体打算?

陈昆松:杨梅名称来源于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这说明杨梅的保健作用很早就已被人们关注。传统中医记载杨梅具有消食、除湿、解暑、生津止咳、助消化、御寒、止泻、利尿、防治霍乱等药用功能,现代医药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杨梅提取物具有抗肿瘤、降血糖、抗氧化、抗菌等生物活性。我们研究表明,杨梅果实红色素即花青苷能有效地保护胰岛细胞,控制血糖,对人的糖尿病有治疗作用,也能通过抗氧化实现抑制癌细胞生长及降血脂等活性。近来,我们正与医学专家一起,对30余个杨梅品种果实的营养保健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和功能性成分的精细分析。

徐昌杰:与其他水果一样,杨梅果实中的有机酸可以帮助消化,并有利于维持人体酸碱平衡。水果虽然是酸的,但在人体中经消化后却是呈碱性的,因而是碱性食品,可以中和大鱼大肉消化后形成的酸,因而在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戚行江:当然,作为水果,过高的酸含量影响口味,影响消费者购买。虽然不同杨梅品种成熟果实的酸含量不同,但目前生产上栽培较广的主栽品种如果栽培管理得当,果实充分成熟后酸含量并不高,均在1%以下,并不在存在“酸”的困扰问题。因此,通过加强栽培管理和控制采收成熟度,避免过早采收,可有效解决杨梅“酸”的问题。分会每年举行全国精品杨梅评比活动,目的就在于促进果实品质的提高。同时,分会也正通过各种途径宣传食用杨梅的益处,从而倡导消费。

戚行江研究员在杨梅产业发展讨会上发言

记 者:杨梅果实食用部位特殊,是裸露在外的肉柱,且极不耐贮运,与其他水果,如桃、梨、苹果等相比,食用安全风险系数相对较高。近年来,极少数产区先后暴出杨梅鲜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公众对杨梅鲜果的食用安全与卫生发出了质疑,也影响了杨梅的销售。我国杨梅鲜果食用安全卫生状况到底怎样?在现实生产中,可采取哪些措施来确保杨梅果实的安全卫生?

戚行江:在果树中,杨梅是比较抗病虫的种类,因此,生产上农药用得很少,而且就是因为杨梅食用部位裸露在外,没有果皮包裹,生产上严格要求采收前30天内不得使用任何农药,所以与其他水果相比,其食用安全风险系数反而较低。近年来,杨梅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各产区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因而杨梅鲜果食用安全状况总体十分良好。个别产区先后暴出杨梅鲜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只是极少数的个例,涉及范围很小,不代表我国杨梅鲜果总体情况。而且有些农药残留超标案例最后被证实是谣传,如今年6月一余姚男子发微博称余姚、慈溪两地杨梅“喷洒了膨大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记 者:目前各地杨梅果实主要以鲜销为主,加工量和加工产品很少。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不耐贮运、货架期极短的杨梅鲜果销售将面临着很大的考验,其生产经营的巨大风险是显而易见的。请简单介绍一下杨梅贮藏保鲜技术研发及加工业现状。在鲜销效益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杨梅产业应该走什么样的加工道路?

徐昌杰:杨梅采收于高温多雨的季节,又缺乏果皮保护,果肉比较柔嫩,不耐贮运。然而,随着我国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杨梅果实从产地长途运输到上千公里外的市场进行消费已成为可能。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温度和湿度监测与控制等杨梅冷链或简易冷链物流技术已经成功研发并在主产区得到应用,物流一周左右的杨梅果实,其物流损耗率正逐年降低,果实品质也得到较好地保持。

经销杨梅关键之一是要依靠科技,要使杨梅鲜果始终处于较低的温度和适宜的湿度下;另一关键是一定要配套便捷的供应链。

随着生产规模和生产总量的进一步扩大,杨梅鲜销效益持续走高的态势预计会有所缓和或回落,杨梅加工产业的发展将会迎来良好的机遇。

记 者:杨梅产业的健康发展与壮大离不开科技的支撑。2008年中国园艺学会杨梅分会的成立,正是顺应了我国杨梅产业发展所需。令人高兴的是,2012年农业部下达了公益性行业 (农业)科研专项“杨梅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合同经费达1 572万元。请介绍一下此科研专项的基本情况,项目研究和推广的关键技术有哪些?这些关键技术对我国杨梅产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此外,杨梅树体较为高大,且果实果柄极短,采收相对麻烦,在劳动力成本日益增高的背景下,省力化栽培是大趋势。杨梅在树形上有无创新?杨梅植株矮化和省力化栽培是否可行?

陈昆松:杨梅行业科研专项由中国园艺学会杨梅分会组织,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为主持单位,整合浙江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苏州市园艺站、云南省富民县茶桑果站、宁波市林特科技推广中心、仙居县林业特产开发服务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西大学、贵州省麻江县果树站等分会内各主产区的主要研究机构和优势推广部门的理事单位,针对杨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资源评价与种质创制、早结丰产优质栽培与无公害生产、果实营养与消费指导评价等环节入手,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这些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将有助于构建新型产业技术体系,提升杨梅产业技术水平,实现我国杨梅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徐昌杰教授接受本刊采访

作为专项的重要研究内容,杨梅矮化栽培已经取得良好的进展,在浙江的一些主产区已有应用,实践证实通过矮化植株,减轻采摘劳动强度是可行的。

记 者:近年来,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了包括水果在内的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以此推动园艺作物提质增效。面对规模日益扩大的杨梅产业,目前一些人士也希望农业部把杨梅纳入园艺作物标准园活动,为我国杨梅产业健康发展探索、示范一种可借鉴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开展杨梅标准园创建是否可行?如果可行,杨梅标准园将主要集成推广哪些模式化栽培管理技术?

陈昆松:随着杨梅产业效益的不断提高,杨梅产业技术正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尤其是杨梅行业专项研发与推广工作的开展,为杨梅标准园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杨梅标准园可集成推广矮化早结、丰产优质栽培、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等综合性、模式化生产技术体系。

记 者:中国园艺学会杨梅分会的成立,对推动我国杨梅科研、生产协作发挥了积极作用。请简单回顾一下过去4年杨梅学会所做的重要工作,并介绍一下今后4年将开展的主要工作。面对各地杨梅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态势,请预测一下未来十年我国杨梅产业发展趋势。

陈昆松:今年分会进行了换届。在过去4年里,分会主要工作包括:(1)组织召开 “全国杨梅产业发展研讨会”3次,加强了各地杨梅研究的交流,促进了杨梅产业发展中相关问题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的开展;(2)开展了系列技术培训,并与实地指导和技术示范等形式结合,促进了技术推广,同时,通过调研、信息发布、举办杨梅节和开展杨梅采摘观光游活动等促进杨梅销售;(3)组织了“全国十大精品杨梅”评比活动3次,有效促进了杨梅优质生产理念的推广和生产技术提升,并引起了各个产区政府的重视;(4)组织申报并获得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资助;(5)加强了分会建设,学会管理更加规范,工作更加有序,交流更加畅通。

学会新一届理事会将在第一届理事会奠定的良好基础上,在今后4年里继续为各位会员做好服务,继续作为引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除继续开展精品杨梅评比活动以及产业发展研讨会外,还将进一步完善与实施分会活动的相关办法,加强做好吸纳新会员的工作,将建设分会网站,进一步完善交流沟通网络体系。

我国南方有着广阔的、以红黄壤为主的丘陵山地果园,其土壤相对贫瘠,这使得杨梅的发展比其他作物更有优势。预计未来10年,我国杨梅产业还将有所发展,特别是新产区的发展潜力较大。同时,杨梅果实品质将得到明显提升,杨梅物流与加工技术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更多的地区和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清新可口的杨梅鲜果和杨梅加工产品。

记 者:请对我们杂志作一个评价?

徐昌杰:《中国果业信息》杂志在引导产业发展、关注产业发展热点、难点等方面一直做得不错,这次就主动安排多位人员参加了今年的全国杨梅产业发展研讨会,为宣传我国杨梅产业、推动我国杨梅产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我们对你们的开创性工作表示感谢。 ■

杨梅采摘体验

猜你喜欢

鲜果杨梅分会
想去旅行的杨梅等7 则
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
基于区块链技术在鲜果与健康领域结合的应用探究
冰温结合塑料盒包装对枸杞鲜果品质的影响
杨梅
鲜果出远门得用新招儿
腊月杨梅红
11月槟榔市场监测分析
分会风采
孙来达:梅老大的杨梅不愁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