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投入与制度红利:未来十年印度经济的增长前景①
2012-06-26邓常春
邓常春,邓 莹,2
(1.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2.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四川 成都 610110)
印度自1947年独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其间经济发展缓慢,年均增长率约为3.5%,被嘲笑为“印度速度”。自80年代开始经济改革,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1991年遭遇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经济改革加速,90年代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7%。21世纪的前十年,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在7.7%以上,特别是从2003—2008年,年均增长率达到9%。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增长率下降为6.8%,但2009年,迅速恢复为 8.0%,2010年达到8.6%[1]。
然而,辉煌的过去并不必然预示光明的未来。在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减速甚至停滞的例子,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并不鲜见。巴西在20世纪60—70年代,年均增长率达到9%,但到80—90年代,却陡降为2%。进入21世纪以来,其经济增长略有起色,但年均增速也只有3%多一点。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一直没有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高速增长。
那么,印度经济的增长前景如何呢?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印度经济的增长势头能否继续保持呢?
一、要素投入:资本与劳动力
经济增长离不开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增加。以下依次分析未来十年印度的资本和劳动力的增长情况。
首先是资本。资本的增长依赖于投资,而投资依赖于投资环境和储蓄率。在印度,有一个生机勃勃的本土企业家阶层,面对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巨大投资机会,这个阶层显示出强大的投资意愿和卓越的投资能力。因此,只要有便利的融资,就会有投资。而印度政府也确认了未来的经济增长以私人部门为主导,并承诺创造有利于投资的环境。
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国内储蓄率是23.7%,伴随经济改革带来的经济增长、收入增加以及人口的变化,2007年国内储蓄率急剧上升为36.4%。其后,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储蓄率有所下降,但2010年恢复至35%。到2020年左右国内储蓄率有望增加到37%—38%。2000年印度平均国内储蓄率约为31%。
除了国内储蓄之外,投资还可以由国外资本流入予以补充。印度的外国投资从2001年的40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70亿美元。伴随印度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全球投资者对印度投资的增加,未来印度有望吸引更多的全球投资。
更高的国内储蓄率和更多的国外资本流入,将使2010—2020年投资占GDP的比重比2000—2010年提高6.5—7个百分点,这对于获得更高的GDP增长率十分有利。
其次是劳动力。由于人口的变化趋势,未来三十年里,印度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持续增加,而同时其他工业国以及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都将下降。预计到2028年,印度劳动年龄人口总数达到9.71亿,超过中国的9.56亿。而且,印度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比中国的年轻,35—64岁 (尤其是50—64岁)的人口,印度比中国少。印度的人口总抚养比从1970年的79下降到2005年的60,预计2025年将下降到48。目前印度被抚养人口中超过85%是幼龄人口(中国是67%)。到2035年,印度的幼龄被抚养人口依然是老龄被抚养人口的两倍 (而届时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所抚养的老龄人口比幼龄人口多出10.8个)。2000年,1/3的印度人口低于15岁。到2020年,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9岁,而同期中国和美国为37岁,西欧为45岁,日本为48岁[2]。简而言之,在未来十年里,随着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入劳动市场,印度将有机会收获“人口红利”,这对于经济增长十分有利。
但是,仅仅是劳动力数量上的增加,并不足以形成“人口红利”及经济增长的优势。而必须辅以优良的教育和技能训练、良好的健康状况以及足够的就业机会。在这方面,印度显然还有很大的不足,需要切实改善。
二、制度红利:经济改革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毋庸置疑,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但是全要素的生产率也不可忽视。在20世纪60—70年代,资本和劳动力的加大投入,并没有给印度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其原因就在于僵化的经济体制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高盛的研究显示,1960—2000年,印度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仅为0.25%,实施经济改革以来,这一数字增加到1.6%。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20世纪80—90年代大约为25%。2003年以来,这一数字提高到近50%。这表明,近三十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显著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增长[3]。其他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4]。
目前,印度的经济改革尚在半途,未来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
第一,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当前,印度积极实施“东向政策”,以实现与东亚经济更加紧密的整合。作为东向政策的一部分,印度先后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东盟及韩国签订了“全面经济合作协定”(其效果与自由贸易协定类似)。与日本的谈判已经结束。这些协议将保障关税在未来5—7年内稳步下降。
伴随自由化改革,多数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所有权比例的上限都增加到100%,但还有一些领域保持对外国直接投资所有权比例的限制。譬如保险业的限制为26%,印度政府已经建议立法将这一比例增加到49%,但立法程序尚未完成。另外,目前印度多品牌零售业禁止外国直接投资,印度产业部正在考虑放松这一管制。
第二,改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 (尤其是电力、道路、港口、机场、铁路和电信等)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的严重瓶颈,也是未来经济改革的重点。
印度的公共投资主要投向教育和医疗等优先部门。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印度政府实施公私合营策略,采取多种政策吸引私人投资。
2006年,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重约为5%,到2011年,该比例预计增加到8%—9%,到2017/18年,预计增加到10%。这意味着,基础设施的投资,将从“十一五”计划期间的5 000亿美元增加到“十二五”计划期间的1万亿美元。而且,“十一五”期间,30%的基础设施投资来自私人资本,而“十二五”期间,这一比例将增加到约50%[5]。
当前印度政府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基础设施领域继续吸引足够多的私人投资。因为某些基础设施的经营会带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所以在鼓励私人投资的同时,政府还要考虑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另外,私人投资是为利而来,而某些基础设施 (如道路交通),其项目收入不足以抵偿全部投资,这就需要政府予以补贴。而这类补贴必须在竞争性投标的基础上以透明的方式提供,才能有效地避免裙带资本主义。
第三,改革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是印度经济改革中长期悬而未决的议题。有组织部门实施的劳动法 (尤其是解雇员工需要政府批准的规定),缺乏弹性,阻碍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加,使吸收新增劳动力就业更加困难,迫切需要改革。但是,这是一个政治上高度敏感的议题,印度政府在这方面的改革计划遭到工会的强烈反对。因此,相关改革,还需要进一步达成共识才能进行。
第四,财税改革。经济改革要提升微观效率并使微观政策合理化,就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宏观经济环境,这其中就包括可持续的财政状况和运转良好的财政部门。
2001年,印度中央政府和邦级政府的综合财政赤字为GDP的9.5%。到2007年下降为5%,金融危机之后,因为出台了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财政赤字反弹到GDP的9.6%。随着经济的复苏,印度政府开始计划缩减财政赤字,预计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将从2010年GDP的5.5%降到2013年GDP的3.5%。邦政府的财政赤字预计为GDP的2%。2013年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的综合财政赤字为GDP的5.5%[5]。参照国际标准,这个财政赤字依然较高,但是相对于目前的水平,已经有很大的改进了。
总的来说,印度的改革是渐进性的。由于其民主体制和选票政治,每一步改革都需要先达成共识,因而进展缓慢。但改革始终在稳步推进而且不可逆转。在2009年之前的二十多年里,印度大选倾向于把现任政府选下台而不管其业绩如何。这一惯例在2009年大选中被打破,以经济改革取得执政业绩的国大党继续当选,这表明发展在印度占据了无可比拟的优先性,经济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无论未来政局如何变化,经济改革都会继续,只是在具体的路径和方法上或有所取舍。因此,经济改革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促进经济增长,这是相当稳定的预期。
三、未来十年印度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
第一,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需求。2010年印度环境与森林部所做的评估报告表明,气候变化将影响到印度的地表温度、降水、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和喜马拉雅冰川融化,对印度的农业增长、水资源利用及公众健康产生较为明显的不利影响[6]。
具体来说,喜马拉雅冰川融化,将影响到南亚次大陆北部的大量人口。这些人口所依赖的河流,源于喜马拉雅冰川。北印度河流流量的减少,不但影响到水资源的供应,而且影响到该地区地下水的补充。水资源的稀缺不但影响到农业,而且影响到工业和居民生活。预计印度人均可用水量将从2001年的1 820立方米,下降到2050年的1 140立方米。
印度十亿多人口中,有1/2以上以农业为生。有2/3的地区农业受制于降雨量。随着气候变化,印度可能遭遇更多的洪水或者干旱,对农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而更严重影响农业的是气温。气温的上升可能会导致小麦和稻米产量下降。据估计,气温每上升0.5摄氏度,每公顷小麦的产量将在目前2.6吨的基础上减少0.45吨,这将严重影响到印度的食品安全。而一旦海平面上升,亚洲的几个大三角区包括加尔各答 (还有达卡和上海等地)就是受害最严重的地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一旦受害,损失不可估量[7]。
印度塔塔能源研究院 (Tata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TERI)1995—1997年完成了一项研究,题为“绿色印度2047”,旨在评估印度独立后的前50年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与退化。这项研究表明,由于资源和环境破坏与退化而造成的损失达到整个印度经济产出的10%。因为土壤退化而造成的损失达到农业产出的11%—26%。每年有250万人因为空气污染而濒临死亡,其中室内空气污染是主要原因。2006年,TERI对这项研究做了更新。后续研究表明,在印度这样一个庞大而多元化的国家里,农村的贫困人口比城市社区更加依赖公共自然资源。因此,自然资源的消耗殆尽或者退化,将使社会中最穷困的一部分人生活更加艰难[8]。因此,气候变化是未来印度长期经济增长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变量。
而能源需求是影响未来印度长期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关键变量。印度拥有世界总人口的17%,但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藏量仅为世界探明总储量的0.8%。印度是世界第五大一次能源消费国,第六大石油消费国。自2002年以来,印度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仅次于中国。在可见的未来,其所需石油和天然气70%—75%依赖进口[9]。
当前,在印度,超过7亿的人口依然使用柴火和牲畜粪便作为燃料。超过4亿的人口用不上电[10]。印度年人均用电为481千瓦时,不到世界年人均用电水平 (2 596千瓦时)的1/5。每月用电量超过100千瓦时的消费者只占所有用电消费者的1/6[11]。2010年,在全球169个国家和地区中,印度的人类发展指数列第119位[12]。
未来十年乃至二三十年里,印度要实现其减贫目标和人类发展目标,经济增长率必须保持在8%—10%。要支撑这一增长率并满足居民生活的最低能源需求,印度的一次能源供应必须在2003年的基础之上增加3—4倍,电力供应需要增加5—6倍。同样以2003年为基础,印度的商品能源供应年度增长率要达到5.2%—6.1%,全部一次能源供应年度增长率要达到4.3%—5.1%。到2031年,发电量要从目前的1 600亿瓦增加到8 000亿瓦。相应地,对煤的需求将增加到每年20 亿吨[5]。
从1980—2005年,印度GDP的能源强度从0.29%持续下降到0.15%[10]。为了应对能源需求,印度必须进一步降低GDP的能源强度,并大力开发新能源[13]。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原本对核能寄予厚望,计划到2030年将核能在总能源利用中的比例从当前的3%提高到26%。但2011年的日本地震导致核泄漏事件,使全球核能利用前景顿时黯淡。印度的核能发展也需要进一步的考量。
第二,遏制腐败,改善公共治理。腐败是印度的老大难问题。根据透明国际2009年度报告,在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中,印度清廉指数为3.4分,与泰国和巴拿马并列第84位[14]。行政体系的程序繁琐和效率低下,导致印度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严重不足,滋生了广泛的小腐败。据2005年的一项研究,为了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印度国民每年向学校、警察、土地管理、基层司法、电力、公立医院、乡村金融机构、市政服务、所得税、公共分配体系和水供应等11个公共服务部门行贿的金额为2 106.8亿卢比 (约合46 亿美元)[15]。
近年来,在小腐败盛行的同时,腐败还呈现出向高层腐败和巨额腐败蔓延的趋势。据印度审计部门估计,仅2010年11月曝出的三起高官腐败案就给印度政府造成约450亿美元的损失。其中,仅电信腐败案,涉案金额就高达390亿美元,超过了印度2007年的国防预算。另外,因为腐败导致的资产非法外流也很严重。1948—2008年,印度因逃税漏税、行贿受贿、收受回扣和犯罪等行为造成的资产非法外流高达2 130亿美元 (这些资产加上其按美国短期国债利率所获的收益,其现值合计约为4 620亿美元),其中68%发生在1991年经济改革之后。而且资产非法流失还以每年11.5%的速度增长[16]。对于一个还在与贫困做艰难斗争的国家,这样的资产流失实在是不能承受之重。
未来十年,伴随经济快速增长和市场化改革的持续,将可能出现更多的寻租机会 (如土地的征用和垄断产业的准入)。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腐败,势必危及印度的长期经济增长。
第三,扩大经济增长的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包容性,是指各社会群体平等地参与增长过程并分享增长成果。伴随近二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差距和地区差距日益突出,经济增长的包容性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就产业差距而言,印度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服务业带动。印度服务业在20世纪90年代年均增长率为7.5%,最近五年年均增长率更达到10.3%,在GDP中的比重从1950年的30.5%增加到2009年的57.3%,但目前在就业中的比重却只有25.4%。与此相对照的是农业的增长率,自1980年以来,农业的年均增长率一直不超过4%,在 GDP中的比重从20世纪60年代的42.5%下降到2008年的17.6%。但农业在就业中的比重却占到60%[1]。所以,服务业的增长很难直接惠及大部分农业就业人口。
以地区差距而言,2003年,印度人均国民生产净值平均值为11 799卢比,最好的邦为16 679卢比,最差的邦为3 557卢比;贫困线以下人口比例,印度平均值为27.8%,最好的邦仅为6.16%,最差的邦高达47.15%。在成人识字率,中小学入学率及婴儿死亡率等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上,最好的邦和最差的邦也有很大的差距[17]。
另外,经济快速增长而公共产品及服务并没有同步改善,也是增长缺乏包容性的表现。以公共教育和医疗为例,2008年,11岁儿童的小学辍学率高达43%,未享有基本孕产服务的孕产妇比例为47%,未享有免疫服务的儿童比例为47%,没有厕所的人口比例为55%[5]。这些比例甚至高于贫困人口比例 (28%)(见表1和表2所示),这意味着,在印度,即使收入越过了贫困线,也不一定能享受到足够有质量的公共产品及服务。
表1 中印教育发展指标对比
表2 中印人口健康发展指标对比
因此,如何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扩大经济增长的包容性,缩小产业差距和地区差距,改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也是未来印度要应对的一道难题。
四、结 语
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危机,像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其长期经济增长,只能更多地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不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除了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也有赖于良好的激励制度),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不断的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半个世纪之前,印度独立之时,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盛行、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纷纷扩大公共部门、加上原苏联模式的成功,这些经验使印度之父们对市场产生了深刻的不信任感,因而选择了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用政府的有形之手代替市场的无形之手来配置资源。实践证明,印度为这一制度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改革,旨在放松政府对经济的过度管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增长明显加快。
印度的改革是渐进和有限的,但经济却加速增长。同期,一些拉美国家和沙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也实施了改革,且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超过印度,但其经济增长绩效却不如印度[18]。这表明,印度的基本公共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潜力。所以,即使只有温和的改革,也能获得巨大的制度红利和出乎意料的经济增长。
2009年3月,印度总理辛格在出席伦敦20国峰会之前,接受《金融时报》的专访时比较了中印两国的经济前景,认为印度更有可能取得长期胜利,相比之下,中国这个迅速增长的大型经济体则具有潜在脆弱性。此言虽不乏印度人一贯所有的自负,但多少值得我们深思。
[1]Government of India.Economic Survey(2010-2011)[R].1,238-239.
[2]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International Data Base[DB/OL].http://www.census.gov/ipc/www/idb/.
[3]Sachs,G.India’s Rising Growth Potential[R].Global Economics Paper No.152,2007.
[4]IMF.Asia Rising:Patter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owth,2006[R].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APO productivity databook 2010,2010.
[5]Montek,S.A.India's Prospects in the Post-Crisis World[M].Canberra:K.R.Narayanan Oration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2010.
[6]Ministry of Environment & Forests Government of India.Climate Change and India:A 4X4 Assessment[R].2010.
[7]Pachauri,R.K.Coping with Climate Change:Is Development in India and the World Sustainable?[M].Canberra:K.R.Narayanan Oration,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2007.
[8]The Energy and Resources Institute.Looking Back to Change Track:GREEN India 2047[R].New Delhi:2006.
[9]Ahuja,R.India's Great Vulnerability: Energy Insecurity[A].Jha,R.The Indian Economy Sixty Years After Independence[R].Palgrave Macmillan:2008.281-283.
[10]GovernmentofIndia. NationalAction Plan On Climate Change[R].2006.13,14.
[11]Kirit,S.P.India’s Energy Needs,CO2 Emission and Low Carbon Options[R].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fficiency, Cost, Optimization Sim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ImpactofEnergy Systems,2009.
[12]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Programme.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0[R].2010.145.
[13]Government of India Planning Commission.India Integrated Energy Policy:Report of Expert Committee[R].,2006.28-32.
[14]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Annual Report 2009[R].2009.49.
[15]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India.India Corruption Study 2005:To Improve Governance[R].2005.1.
[16]Global Financial Integrity.The Drivers and Dynamics ofIllicitFinancialFlows from India:1948-2008[R].2010.
[17]Planning Commission,Government of India.Towards Faster and More Inclusive Growth:An Approach to the 11th Five Year Plan[R].2006.8.
[18]Subramanian,A.India’s Turn:Understanding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