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民生视角』报道时政新闻

2012-06-23杨万里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7期
关键词:南阳时政百姓

□ 杨万里

(南阳晚报,河南 南阳 473000)

提起时政新闻,人们感觉最深的就是这是围绕政治活动而产生的新闻,其大多是领导活动、会议报道或成就性报道,说教味浓,形式也较呆板。殊不知,就是这些在一般人眼中看似“冷”“硬”的新闻,却蕴含着大量的政策信息,其中的内容绝大部分是普通受众最关心和关注的。那么,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让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更好地为普通受众所接受,并真正走进他们的心中?笔者认为,时政新闻要借鉴民生新闻的报道技巧,用“民生眼”去解读时政新闻。在保证新闻“主流地位、权威声音”的同时,力争报道角度更接近民生,报道内容更有深度和厚度,报道形式更加创新。

用民生视角解读政策

应该说,时政新闻在新闻报道中举足轻重,其承载的信息主要是一些新的政策、方针和主张,涵盖了主导性、重要性和广泛性,上至决策阶层下到普通百姓,无不受其影响,也是百姓最为关注的一个新闻板块。但长期以来,受种种因素影响,一些时政新闻在报道时只注意直观地将新闻“报”出来,说白了就是照本宣科地将一些政策性的内容登出来。没有关注点,没有民生倾斜,对与受众有直接关系的内容一带而过,整个报道政治化、程式化、术语化。百姓要想了解自己关注的信息只能从一些政策的宣读中去找,受众看起来吃力,也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引导和宣教作用。

那么,纸质媒体如何让时政报道更亲民?答案是必须求新、求变。以受众的新闻诉求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拉近与受众间的心理距离,用民生的视角诠释深奥的政策方针,把政治话语变成百姓语言、通俗语言,让政策新闻“软”下来,让民生关注点在呆板的说教式报道中脱颖而出,达到吸引受众眼球的目的。

以2012年南阳市的“两会”报道为例。会议前,为让受众更关注“两会”、了解“两会”,使报道更新颖、更贴近,《南阳晚报》抓住百姓的关注点,首先将受众最为关注的《政府工作报告》分为“成就篇”、“重点篇”等系列。然后,用民生化的视角进行详细解读,将百姓关注的问题透明化、阳光化,此举一下子抓住了百姓参与“两会”的兴奋点。紧接着,为实现百姓与“两会”的互动,记者经过大量走访,又将一些百姓平时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以新开栏目的形式反映到“两会”,并请代表委员和普通百姓共同参与,各自发表意见和看法。这不仅起到了针砭时弊、为民疾呼的作用,同时也使一些问题得以解决。

另外,针对“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一些精彩观点的阐述,《南阳晚报》先后开辟了“‘两会’见解”、“‘两会’追问”等栏目,荟萃了会场上下他们的精彩见解,以一句话或一小段文字制成“新闻套餐”。比如,针对学生择校的大班问题,报纸引用代表们的话是“三四亩地,四千多学生,夏天一进去,一味子‘人肉味’”,直接摆明了问题;针对经适房申购中的问题,用“贫困户,一家几代挤两间房;有钱人,开着汽车抢经适房”,直击问题要害。这些新闻虽然只是一两句话,但这种短、平、快的报道方式却深受受众欢迎,为百姓了解“两会”开辟了另外一种渠道,不仅摒弃了说教、呆板的报道方式,也将一些政策性问题用民生方式进行了较好解读。

将民生元素融入报道主题

要创作出让受众喜爱的时政新闻,必须要了解时政新闻的特点。有人说,要写出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时政新闻不容易,因为时政新闻多是官方层面的消息,涉及的政治内容太多,搞不好就可能将政策解读错误,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实际上,时政新闻并非不易写,关键是看写作者如何去报道。要知道,无论国家方针、政策,还是重大决策,一切都是围绕民生做文章,体现的是为民服务的宗旨,任何重大主题都无可避免地带有民生的元素。因此,要想写出生动和具有亲民性的时政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把民生问题当成重点思考,用一双“民生眼”去审视和解读一些重大政策信息,用敏锐的洞察力去确立时政新闻的主题和报道内容,将民生元素融入时政报道的大课题中。

《南阳晚报》在进行会议报道时就不断创新和改进。比如在对一个食品监管会议的报道中,写作者在把握会议导向的大前提下,没有仅从会议要求、会议内容等方面单一表现,而是用一双“民生眼”去挖掘这次会议中市民的关注点和聚集点,最后以《决不能让瘦肉精上百姓餐桌》为题,将报道的侧重点放在职能部门的做法和行动上。同时,整篇文章还综合了瘦肉精的危害、流向及如何鉴别等内容。这样,将一个会议报道融入民生主题,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提高了文章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因此,可以说做受众喜爱的时政新闻,除了要立意准确、尊重事实,关键点就是要想受众所想,将民生的新闻元素融入时政新闻的创作中。从大政策中去关注“小”民生,在空间上、时间上和心理上时刻与读者保持持续的接触性,用民生观感和需求去切入主题,从中找出政策与受众之间的融合点,并彼此产生互动。如此,时政新闻才能真正做大做强,让百姓喜闻乐见。

用亲民语言诠释厚重体裁

时政新闻反映的多是一些重大决策和重大政策问题,体裁一般较大,关注度也较强,在使用语言上,如果程式、抽象,难免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因此,要想使时政新闻影响力最大化,寻求一种与民众沟通的最佳方式必不可少。

2011年,为迎接南阳市党代会召开,《南阳晚报》推出了表现南阳五年辉煌巨变的专题报道。应该说,这种报道政策性较强,讲党的政策和讲措施少不了,但《南阳晚报》却另辟蹊径,开辟了“解说新南阳、数字聚民生”专栏,系列报道中用数字做“引子”,但又没有通过生硬的数据和说教语言来表现南阳的变化,而是别出心裁地仅在文章开头给出几个小小数据,此后却用大量鲜活事例和通俗的语言去解释这组数字的形成。文章没有官方说教,有的只是贴切和温和的话语,却透出了浓浓的亲民情愫,于无声处体现了政策的积极含义和影响,较好地表现了南阳百姓这几年生活的巨变,拉近了政府与百姓间的距离,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因此,写时政新闻,必须跳出传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方式,撕掉贴在时政新闻上的政治标签,不使用官话、空话、套话。要把那些看似生冷的政治语言,用百姓感兴趣的新闻语言表现出来,以平视的目光和观点去反映这些问题。在大时政中突出人文情愫,体现民生气息,用亲民语言代替刻板的宣教语言,用百姓话语解读政策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缩短和淡化时政新闻与受众间的距离和隔阂,增加报道的影响力和社会服务效果。■

猜你喜欢

南阳时政百姓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时政要闻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百姓看家“风”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时政资讯
时政
时政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