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文科学术论文摘要体裁分析及汉英翻译

2012-06-21龙明慧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体裁语篇

龙明慧

(浙江农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安311300)

学术论文摘要是当前学术论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对学术论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和介绍,使读者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因而,中文学术论文摘要英译对我国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学术论文摘要,特别是文科论文摘要的英译现状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是译者在翻译时常常受到中文语篇结构和表述方式的束缚,生成的译文偏离英语论文摘要的体裁规范,难以为目标语读者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有效传播。而当前对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的研究,其重心仍限于词法、句法、语法层面,缺少对语篇宏观结构的观照,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中文论文摘要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学术论文摘要是一种特殊的体裁,而体裁与文化息息相关,有很强的社会文化属性[1]23。就翻译而言,译语语篇一旦生成,便成为译语中各类语篇的一分子,它必须受控于译语语篇的规范及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2],那么在翻译学术论文摘要时,译者便需要对原文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社会论文摘要的体裁规范,如此才能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因此,本文拟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体裁结构潜势理论(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简称GSP),对中英人文社科学术论文摘要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中英文科学术论文摘要体裁结构及其表述方式的相同和相异之处,为我国学术论文摘要英译提供借鉴。

1 体裁结构潜势

现实生活中任何文本的构建总是受体裁的影响。体裁(genre),也称语篇体裁,根据Swales的定义,指“交际事件的分类,参与交际事件的成员享有一套共同的交际目的,这些目的为更大的语篇社团(discourse community)的专业成员所认可”[3]。根据Bhatia对体裁的进一步解释,体裁是一种结构特征明显、高度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特定的体裁皆有相对固定的内部结构和语言模式[4]。因此,若要对文本进行全面的语篇分析,我们不仅要分析其微观的语言模式,更要分析其宏观结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san在对体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的语篇体裁结构潜势理论,则能为我们分析语篇宏观结构提供很好的借鉴。

根据Hasan,“体裁结构潜势是一个抽象的范畴,它描述了一种体裁中所有可能的语篇结构。”[5]53体裁结构潜势决定一个语篇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可重复的成分,以及各种成分的位置、序列和出现频率等。而实际语篇结构是体裁结构潜势在具体语篇中的实现形式。例如Hasan对童话的GSP的实例分析:

在()内的是可选性成分。其他则为必要性成分。∧表示该符号两端成分的次序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即∧左端的成分总是出现在先。弯箭头表示该成分是可以重复发生的。在< >内的成分可以包含在其他成分中间。以Placement为例,它是一个可选性成分。如果它出现在篇中,它或者位于Initiating Event之前,或者包含于其间。这种位置上的变化是相对的,只局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表示其两端的成分的位置可以互相调换,并不一定按图中的顺序出现,但必须也在一定范围之内。[]表示成分可以变换位置的范围。

体裁结构潜势是属于同一体裁的所有语篇结构的抽象化提炼[1]226,而明确语篇的体裁结构潜势,撰写或翻译某一体裁的文本时,在谋篇布局阶段,我们便可以对自己所要生成的文本中哪些成分是必须要出现的,哪些成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以及这些成分可以出现的位置、序列和出现频率有比较清楚的把握,然后再确定文本的语言体现方式。

2 语料与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选择中西皆具有深厚学术传统的文科学术论文摘要作为分析对象。

语料由30篇英语本族语学者撰写的文学、历史、哲学英语论文摘要和30篇中国学者撰写的哲学、历史、文学中文论文摘要组成。这些摘要随机选自2010年到2011年文学、历史、哲学的中英文核心期刊①所选中文语料随机抽取自《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文化研究》、《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道德与文明》。英文语料来自Comparative Literature,Contemporary Literature,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Past&Present,Historical Journal,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Philosophy of Science,Ethics,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另外,中文摘要尽量避免我国英语专业学者撰写的论文摘要,因为外语学者长期接受英语训练,特别注重国际标准,在撰写论文或摘要时会有意识地遵循英语论文摘要的规范,如此和英语本族语学者撰写的英语摘要进行比较不能很好地体现中英学术论文摘要的差异性。

对语料的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特别是Hasan的体裁分析理论[6]为指导,对比分析中英学术论文摘要在体裁结构即语篇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以及各成分的位置、序列和出现频率以及表述方式上的相似和相异之处,从而为论文摘要英译提供借鉴。

一般说来,一篇论文摘要主要有六个结构要素,即“主题阐述”(Topic Specification,TS)、“背景信息”(Background Information,BI)、“目的陈述”(Purpose Statement,PS)、“方法论和语料”(Methodology and Data,MD)、“研究结果/发现”(Results/Findings,RF)和“研究所带来的启示/结论”(Implications/Conclusions,IC)。一篇论文摘要可以包含这六个要素,但并不是所有论文摘要都必须要同时包含所有的要素[7],按Hasan的说法,一些成分是必选成分,一些成分则是可选成分。因此,本文根据这几个要素,分别对所收集的中英文摘要进行结构分析。各成分的功能和实例见表1。

表1 学术论文摘要语篇要素

3 结果与讨论

3.1 中文摘要的语篇结构

对中文摘要组成成分的分析表明,中文文科论文摘要中以上六种成分都有出现,具体结果见表2和表3(为表达的方便,各语篇成分皆采用缩写形式)。

表2 中文文科论文摘要语篇结构

表3 中文文科论文摘要各结构成分出现的频率①在统计结构成分的出现频率时,若某一结构成分在一篇摘要中重复出现,只计入1次。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上述六种结构成分在中文摘要中都有出现。从各成分的出现频率来看,中文摘要中研究结果和发现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主题阐述和研究目的陈述,而背景信息、语料和方法论、结论和启示出现频率较低,这应该是学科性质的关系,因为文科研究大都是在研读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的思辨推理型研究,而非实证性研究,最重要的是研究主题以及研究的结果和发现,而研究方法、具体的研究启示并不显著,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过,即使研究结果和主题阐述出现的频率均达到70.%以上,仍然不是百分之百出现,这说明这两个成分也并不是中文摘要的必选成分。换言之,就中文摘要而言,没有哪一个成分是必须的,所有的成分都是可选成分。

其次,从论文摘要各组成成分的排列来看,在中文摘要中,主题阐述一般是放在最前面,其次是背景信息,这两项始终是放在摘要最前面的,而其他成分的位置相对灵活一些,在主题阐述和背景信息后通常是研究目的陈述,然后是研究方法/语料,但在有些摘要中,研究方法和语料也会出现在研究目的之前,或蕴含在同一个句子当中。摘要的结尾部分通常是研究结果/发现和研究所带来的启示/结论,两者的位置可以互换,但在有些情况下,研究的结论和启示也会出现在研究目的之前。此外,一篇论文摘要可能同时出现这几种结构成分,但它们之间的划分并非泾渭分明,主题阐述和背景信息往往融合在一起,研究目的和研究结果/发现、研究方法、研究启示等都可能融合在一个句子出现。不过,在中文摘要中,没有哪一种成分会重复出现。归纳起来,中文摘要的语篇结构潜势便是:

3.2 英文摘要的体裁结构

表4 英文文科论文摘要语篇结构

续表

表5 英文文科论文摘要各结构成分出现的频率① 在统计结构成分的出现频率时,若某一结构成分在一篇摘要中重复出现,只计入1次。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上述六种论文摘要的结构成分在英文摘要中也都有出现。从出现频率来看,英文摘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研究目的陈述,达百分之百,这说明在英文摘要中,研究目的陈述是必要结构成分,而其他成分则是可选成分。但从收集的30篇论文摘要来看,除了作为必要成分的研究目的陈述,以及研究结果和发现以外,其他可选成分出现的频率都不高,这说明对英文文科论文而言,最重要的在于作者做了什么,以及研究有什么发现,其他都不那么重要,所以单一的PS语篇结构或者PS+RF结构在英文论文摘要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其次从各成分的排列来看,除了少数情况下研究目的陈述出现在主题阐述和研究背景甚至研究结果之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研究目的陈述都出现在摘要开头,其次是主题阐述、研究背景,然后是研究方法/语料以及研究结果/发现,而研究所带来的启示/结论总是放在摘要的最后。但有种情况也很普遍,即英文摘要往往在总的介绍研究目的之后会提出研究的结果和发现,然后再进一步介绍研究内容,即将研究内容细化和具体化,所以在英文摘要中,研究目的陈述往往会重复出现。另外,英文摘要有些成分之间也不是泾渭分明的,如背景信息会蕴含在主题阐述中,研究方法会蕴含在研究目的中。归纳起来,英文摘要的语篇结构潜势便是:

3.3 对比分析

从以上各表可以看出,中英论文摘要具有相同的组成成分,但各成分出现的方式存在一定差异。首先,从出现频率来看,中文摘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研究结果/发现和主题阐述,次高的是研究目的陈述,但这三种成分都没有达到百分之百地出现,也就是说,中文摘要没有哪一个成分是必要成分。英文摘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研究目的陈述,达到百分之百,是英语摘要的必要成分。换言之,英文摘要要符合规范,就必须要有研究目的陈述这一必要成分,而中文摘要则不一定要出现研究目的,因此在这个层面上,中文摘要比英文摘要更随意一些。另外,研究背景、研究方法语料、研究结论和启示在中英文科论文摘要中出现的频率都不高。其次,从各成分的排列来看,中文摘要各成分的排列也比较随意,英文摘要各成分的排列顺序虽然也比较灵活,但相对于中文摘要则显得要固定一些。

另外,在摘要各成分的语言体现方式上,中英论文摘要也存在较大差异。大多数中文摘要对各个语篇成分的表述都显得含蓄隐晦,某一部分内容是属于语篇的哪种成分并不那么一目了然。很多时候,读者需要结合论文标题,甚至论文全文,仔细研读语句的具体意义,才能确定某一部分是主题阐述还是研究目的陈述,还是研究结果或是研究结论。如下面一则中文摘要:

(1)自从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在国内出版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2)大家集中讨论的问题是:德里达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抑或是对马克思的歪曲或者幽灵化,较少有人把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置于法国六八年五月风暴以后的左派整体思想运动的大背景中加以讨论。(3)然而,只有在欧洲二十世纪末的思想史背景中,我们才能真正考察清楚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既紧密又紧张的关系。(4)他的解构一方面保持了对资本主义的持续批判,另一方面又由于无法提出替代性的社会前景,走向了与马克思不同的道路。[8]

上面这则摘要共四个句子,分别表示摘要的四个结构要素。第一句和第二句共同提出了论文的主题和研究背景,即“德里达”与“马克思主义”是该论文的主题,而“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在国内出版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大家集中讨论的问题是……较少有人把……加以讨论”是研究的背景,第三句“真正考察清楚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既紧密又紧张的关系”应是该论文的研究目的,但这里的研究目的是以表述观点的语气“只有……我们才能……”体现出来的。第四句是论文的研究结果,其表述方式与研究目的非常相似。

相对于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对各个语篇要素的体现显得更清楚明晰,往往会使用一些常用的动词或介词体现出某一部分的信息属于摘要的哪个成分。因此读者在很多时候甚至不需要读完整个句子便能够知晓这一部分是主题阐述、研究目的还是研究结论。比如在表述研究目的时,英文摘要常常会用present,focus,examine,survey,offer,explore,highlight,address等动词作谓语,并用this essay,this article作主语或状语;表述研究结论时会用conclude,state,note,show等动词作谓语,而by,with等介词通常出现在研究方法和语料中。如下面这则英文摘要:

在上面这则英文摘要中,第一句明显是研究目的陈述和研究语料两个成分,第二句和第三句是研究结果和发现。而这几种成分只需从每个句子的谓语动词和部分介词便可确定。

4 学术论文摘要英译

虽然当今的学术研究日趋国际化,学术论文特别是论文摘要的写作也日益标准化,但尽管如此,由于不同的思维习惯和文化观念,中英学术论文摘要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在具体的语言体现方式上,也表现在论文摘要的体裁结构方面,因此,在将中文摘要译成英文时,为使译文符合英文论文摘要的体裁规范,在中文论文摘要和英文论文摘要的体裁惯例存在差异时便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转换。而进行调整转换的主要策略便是增添原文没有但英文摘要必须具有的必要成分,然后用英文摘要中体现摘要各要素的常用语词将中文摘要中各个成分明晰地表述出来。如下面这则摘要:

(1)文学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性表达,在中国历史语境里,一直是文学宏大叙事的主体语态。(2)然而这种长期稳定的叙事关系到了20世纪90年代却发生了历史反动,即文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性走向式微。(3)其深层动因机制表现为国家意识形态政治策略的调整、市场经济的策动以及传媒语境的推动。(4)同时,在市场与传媒的共同合谋下,文学写作开始向新意识形态转移,并且呈现出传媒化、消费化和日常化的文本症候。[10]

原译:(1)The literature as the token means of national main ideology is main voice of literature baronial recount all the while.(2)But the long-term stable narrative relation generated diachronic counteraction in 1990s,namely the means of the literature as ideology fall into a decline.(3)Its deep-seated motive mechanism showed regularization of national political ideology,instigation of market economy and force of media context.(4)At the same time,literary compose shifted to the new ideology and presented text symptoms of media’s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in the common cahoots of the market and media.

中文摘要共有四个句子,但实际上只呈现了摘要的两个要素,第一句和第二句说明论文研究的是“文学”,并进一步点明主题,指出文学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性表达,一直是宏大叙事的主体语态……走向式微”。因此这两句可以看作是“主题阐述(TS)成分”。而第三句和第四句对文学叙事关系走向式微深层动因机制的概括和文学写作的转向的描述应该是该论文的研究结果和发现(RF)。所以这篇中文摘要是TS+RF结构,研究目的和其他语篇成分都没有出现。而这则摘要的英语翻译几乎没有考虑英语摘要的体裁规范,而是照搬原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的机械直译。在英语译文里,我们不能清楚地看到该论文的研究目的,即使是研究结果和发现也表述得远不如英语本族人写的英文摘要那么明晰。当然,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用词不当和语法问题,如token means,diachronic counteraction,Its deep-seated motive mechanism showed,instigation,literary compose,in the common cahoots of the market and media等都是机械直译导致的不规范或不合适的英语表达。

如前所述,英文摘要中研究目的陈述是摘要的必要成分,缺少这一成分,摘要便很难被读者接受为是一份合格的摘要。因此,在翻译没有研究目的陈述成分的中文摘要时,我们便需要根据论文的题目和内容在译文中添加“研究目的”这一成分,并使用一些英语读者熟悉的词语来体现这一成分。同时,对于研究结果和发现也可添加标记性的词汇来体现。另外,在表达方式上注意用词和语法问题。因此,上面这则中文摘要便可改译为: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hift of literature’s role as a vehicle for ideology in 1990s.The literature,as the vehicle of a nation’s main ideology,keeps being a main voice of literary narration in China.But the long-term stable narrative relation encountered a diachronic reverse in 1990s,the role of literature as the instrument of ideology falling into a decline.It is noted that the deep-seated driving mechanism includes the nation’s regularization of ideological policy,promotion of market economy and mass media.At the same time,literary writing,under the joint influence of market and media,shifted to the new ideology and takes on text symptoms of mediazation,consumerization and commonization.

上面这则笔者修改过的译文,在摘要的开头部分添加了研究目的陈述这一语篇成分,使原文的TS+RF结构变为英语论文摘要中更常见的PS+TS+RF结构,而且通过使用“This article explores”“It is noted”这样能够标示论文摘要组成成分的常用表达,使译文对各语篇成分的表述更为清楚明晰。这样的译文贴近英语社会论文摘要的体裁规范,更易为西方读者所接受。

[1]于晖.语篇体裁分析回顾[C]∥黄国文.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刘庆元.语篇翻译的结构取向[J].山东外语教学,2007(1):91-95.

[3]Swales J 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58.

[4]Bhatia V 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New York:Longman,1993.

[5]Hasan R.Ways of Saying:Ways of Meaning[M].London:Cassell,1996.

[6]Halliday M A K,R Hasan.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Vic:Deakin University,1985.

[7]黄国文,葛达西,张美芳.英语学术论文写作[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0.

[8]钱翰.德里达的解构视野与马克思主义[J].文艺理论研究,2011(2):65-72.

[9]Catherine Brown.The Unconscious Good Life in Anna Karenina and Women in Love[J].Comparative Literature,2011,63(1):25-46.

[10]刘文辉.式微与转向:90年代传媒语境下文学的意识形态叙事考察[J].中国文学研究,2011(1):39-43.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体裁语篇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通知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