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粉碎性转子间骨折的护理
2012-06-20江建红
江建红
(湖北省红安县人民医院 湖北红安 438400)
1 临床资料
2006年月1月至2010年月10月,我科收治的高龄粉碎性转子间骨折37例,其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60~79岁。平均67。5岁。车祸伤8例,摔伤29例;31例并存内科疾病,并有2种以上疾病12例。37例伤口均甲级愈合,关节功能优化率89%。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患者均属高龄人群,各器官代偿功能差,大多并存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加上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创伤大,所需时间长,极易出现心律失常及循环衰竭,呼吸衰竭。诱发和加重其它内科疾病,麻醉风险大[3]。术前应认真评估病人,全面体格检查,了解心、肺、肝、肾功能,并积极治疗以适应手术。(2)心理护理。因意外受伤,病人缺乏心理准备,创伤伴有剧烈疼痛和严重不适,加上患肢功能障碍,故病人心理矛盾突出,视手术为“生死关口”,产生恐惧、焦虑。表现为感情脆弱,情绪波动,自尊性和依赖性增加,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担忧手术效果,担心给子女增加负担,希望技术高超的医生为其手术,耐心体贴的护士能在手术前后给予精湛的护理,护理人员要及时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正确引导和及时纠正不良心理反应,从而保证医疗护理措施的顺利实施。(3)术前皮肤准备。严格骨科3d备皮法。老年人皮下脂肪少,皮肤松驰,弹力耐碱力差[4]。剃毛时必须绷紧所剃部位皮肤,不要逆毛囊剃刮,绝对无皮肤划痕,清洗时动作要轻柔。以减少感染机会。
2.2 术中配合
(1)防止感染是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的首要大事,一旦发生感染,多数将被迫取出假体而遗严重后遗症。因此手术室的无菌条件和医护人员的无菌技术十分重要,术前2~3d给予足量抗生素,手术人员体表不得有感染灶。手术人员要限制,尽量少走动,术中要严格无菌操作,正确安放负压引流管,术后大量抗生素应用,都是预防感染的必要措施。(2)骨水泥的正确应用。骨水泥由单体和聚合体合成。两者分别包装,应用时将两者混合搅拌而成。骨水泥应掌握在面团期时,迅速充填使用。骨水泥的单体有一定的毒性,如大量进入血循环,可致血压下降,严重者会导致休克,呼吸抑制,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使用骨水泥前必须做好抗休克的急救准备,术中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应用前也可静脉输入少量地塞米松10~20mg减少反应,单体和聚合体混合后可产生高温,可烧伤骨与临近组织,甚至在术后导致假体周边骨质坏死,大块溶骨而导致骨折,故用时应预防,还应使髓腔内保持干燥,切忌与血块混合,再用骨水泥枪均匀注入骨水泥避免术后假体松动及柄的折断。
2.3 术后护理
(1)术后正确搬运。患者术后回病房固定3~4人搬运,分别托起患者的头、颈、躯干、下肢,同时用力将患者平放于床上,搬运时注意患髋的保护,严防假体滑脱。(2)术后返回病房,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行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吸氧,观察血氧饱和度。6h内按硬膜外麻醉术后护理常规进行。(3)患肢足部抬高难度2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患肢制动,患侧穿“丁字”,两大腿间放一软枕头,以保持患肢有效外展30°中立位,防止外旋、内收,避免股骨头脱出。(4)负压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是降低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病人在搬运过程中要有专人看护,妥善固定,以防脱落。防止引流管折叠阻塞,同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等,并作好记录。(5)功能锻炼。手术后2~3d,切口疼痛基本消失,鼓励患者尽早每2小时进行一次双上肢和健侧下肢的屈伸和抬腿运动,指导患肢股四头肌收缩及踝趾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肌肉进一步萎缩。2周后可自主活动髋关节,但在抬臀时,应将整个髋关节托起,不能牵拉抬高患肢,以免人工股骨头脱出。术后4周后协助患者扶拐下床不负重活动,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切忌盲目进行。(6)做好基础护理。由于术后卧床时间长各种活动受限,病人易发生压疮、坠积性肺炎、肺不张、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因此要做到: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每2小时按摩受压部位。鼓励病人进行深呼吸每分钟8次,并给予拍背排痰,每日2次超声雾化吸入,指导病人多饮水。加强营养,增加抵抗力,促进早日康复。
3 结语
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因患者大多合并内科疾病,术前应详细评估病人全身情况,积极治疗,做好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术中积极配合,掌握骨水泥材料的特性,严格无菌操作,监测生命体征,安全度过危险期。术后精心护理,防止并发症,认真做好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强调身心全面护理,重视病人主动参与,确保手术疗效。
[1]王韶进.骨水泥型长短柄假体置换治疗高龄粉碎性转子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对比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0,30(11):1144~1150.
[2]杜广宇.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J].贵州医药,2007,4.
[3]李学增.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5.
[4]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