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例涎腺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2012-06-20符云吴东恩安玉英
符云 吴东恩 安玉英
(1.河源市妇幼保健院 广东河源 51700; 2.南阳市油田总医院 河南南阳 473132)
涎腺组织的分布很广,大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涎腺肿瘤是颌面部发病率比较高的肿瘤。由于肿瘤的组织类型及生物学行为不同,临床表现复杂,故其治疗和预后也不相同。本文收集2000年至2011年间93例各类涎腺肿瘤资料,进行回顾的分析与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3例涎腺肿瘤病人中,男性45例,女性48例。发病年龄18~72岁,其中30~60岁60例,占64.5%。
1.2 涎腺肿瘤分布及分类(表1)
1.3 症状
首发症状多为涎腺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物,如为恶性肿瘤则生长迅速、疼痛。个别患者因出现面瘫而就诊。
1.4 诊断
详细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通过辅助检查了解病变性质及范围、破坏程度,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1.5 治疗
本组93例涎腺肿物中,9例恶性肿瘤均作腺体全切+同侧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64倒腮腺良性肿瘤,除5例作单纯肿瘤切除术外,均作肿瘤及腮腺浅叶切术。恶性肿物行保留或不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全切术,有淋巴结转移者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恶性肿瘤术后酌情给予化疗、放疗。
2 讨论
涎腺主要由腺组织和间叶两种组织组成,涎腺肿瘤中以上皮性肿瘤最常见[1],且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结构复杂,组织形态多变。涎腺肿瘤在临床上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除此之外多无明显症状。涎腺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由于肿瘤性质的差异,其发病年龄可有所有同,如多形性腺瘤以40岁最为多见,腺泡细胞癌好发年龄50~70岁,而粘液表皮样癌以30~50岁多见,总体上恶性肿瘤的发生年龄要比良性肿瘤为高。本组涎腺肿瘤中,发生于腮腺肿瘤76例占81.7%,其次颌下腺16例占17.2%,舌下腺肿瘤1例占1.0%。
良性肿瘤中以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最常见。目前认为此瘤来自涎腺闰管的腺上皮和肌上皮。女性多于男性。肿瘤缓慢生长,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结节状或分叶状,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腮腺者多位于浅叶,故手术需做腮腺浅叶切除术。由于混合瘤的包膜大多较薄,故手术后较易复发[2]。复发瘤常成结节状,少数可发生恶变。良性肿瘤中另一肿瘤为腺淋巴瘤,腺淋巴瘤又称为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或Warthin瘤,此瘤由腺上皮和淋巴组织组成,来源于涎腺导管上皮或腮腺淋巴结内的异位腺体。腺淋巴瘤主要发生在腮腺,也可见于腮腺周围淋巴结,偶见于颌下腺。此瘤肿瘤生长缓慢,临床上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圆形肿块,直径2~4cm。一般无症状。肿瘤表面光滑,有薄包膜,手术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很少复发。
表1 涎腺肿瘤分布及分类[例(%)]
发生于涎腺恶性肿瘤中,腺样囊性癌为较为常见。其中以腭部最为多见,其次为腮腺、颌下腺、口底等。虽然肿块生长缓慢,但多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固定,早期神经浸润是本瘤的特点。因此临床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粘液表皮样癌是一种以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以30~50岁多见,也是儿童常见的的涎腺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低度恶性者,肿块生长缓慢,无明显症状,高度恶性者,肿块大多生长较快,固定,伴有疼痛、溃疡,发生腮腺处者可有面神经麻痹。手术均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全切术。腺泡细胞癌是较少见的的涎腺恶性肿瘤,其中90%发生于腮腺,好发年龄50~70岁。此瘤生长缓慢,病程多为3~8年。此瘤为低度恶性,但病理检查多数肿瘤有浸润,故手术后易复发,远处转移较少见。涎腺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后应根据情况进行化疗、放疗,减少复发,提高疗效[3]。
[1]回允中.诊断外科病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53~875.
[2 ]刘复生,刘彤华.肿瘤病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台出版社,1997:598.
[3]马大权.涎腺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