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角色定位*

2012-06-19郭自宽秦晓珠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信息时代文献图书馆

郭自宽,秦晓珠

(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广西 桂林 541004)

1 信息时代及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量呈几何级增长。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信息量激增,传播速度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趋于多样化,人类社会真正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政治、经济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

2 信息时代对图书馆的影响

图书馆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收集、组织、存储和传递文献资料为其主要服务内容。奉行“用户走进来”的服务方式,执行的是“各自为政”、“自我封闭”的工作模式。信息时代,信息的激增,数字化信息的暴涨,知识经济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全球一体化趋势凸显,这些都对图书馆带来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从图书馆的概念、服务理念、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方式、馆员素质以及图书馆的用户需求等方面无不受其影响。

2.1 图书馆的概念和服务理念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就是有丰富的藏书,有宏大的建筑,由图书馆员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的场所。而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其业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资源从传统纸本文献资料发展到纸本文献、磁带、磁盘、光盘、数据库及网上资源等多种存在形式,服务内容不再拘泥于本馆的文献资料。图书馆走出了“藏书楼”的模式,不再仅限于物理概念的固定建筑,如数字图书馆、网上图书馆等都是虚拟状态的存在形式。

服务理念上,传统图书馆主要通过工作人员利用本馆收藏的文献资料,为一定范围的读者提供阅览、外借、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等服务。信息时代,图书馆这些服务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无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图书馆应朝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方向发展。

2.2 馆藏资源发生变化

2.2.1 馆藏从文献资源向信息资源转变

图书馆长期以收藏纸本文献为主上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情报界的专家学者提出。“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藏书及藏书建设的局限,从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视角和高度,将各类文献收藏视为社会资源。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通信和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受到了冲击。

首先,图书馆赖以生存的馆藏资源已超出纸质物理形态的文献,磁带、磁盘、光盘、数据库及网上资源等各种电子化、数字化的信息涌入图书馆。这些新的知识载体已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所示,河南农业大学2008—2010年对纸本图书和电子图书购置经费的投入情况,说明电子书已成为馆藏重要的资源。

其次,文献资源建设阶段,读者一般只能获取本馆资源。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获取的信息不再依赖一馆资源。互联网将不同地区、不同系统的图书馆连成一体,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其他共享馆的资源。这些资源也可能是实体馆藏资源,也可能是网上数据库等形式的虚拟馆藏。

最后,信息资源由于包含实体的纸质文献资源和虚拟的数字化资源,更容易实现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时代促使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从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的转变。

2.2.2 信息资源的收集与组织

传统图书馆时期,馆藏资源的来源主要依赖现场采购和邮发订购等形式。信息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收集有了明显的变化。

(1)自建数据库。许多大中型图书馆或凭借自己的实力或者与技术商联合对本馆一些有特色的、重要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建立特色数据库。

(2)网络采访。网络采访是在互联网上,利用电子商务手段来获取文献信息的一种采购形式,是信息资源采集的一种新方式。网络采访是图书馆信息环境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3)集团采购。集团采购主要是针对电子资源、数字化资源而言,是图书馆之间自愿组成联盟或者集团,对电子资源进行联合采购,共同承担购买和维护的费用,以期达到用最优价格、最少经费获取最符合需要的电子资源和最佳服务。集团采购是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一种新模式,目前已成为图书馆电子资源尤其是网络数据库的主要购买方式。

2.3 图书馆用户需求发生改变

传统图书馆的读者用户到图书馆主要是对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对图书馆的期望就是拥有尽可能多而全的文献资料,能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信息环境的变化为用户提供了海量信息,尤其是网络的迅猛发展和飞速普及,用户对信息的检索和获取不再单独依赖图书馆。与此同时,海量的信息也为用户辨别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信息带来困难。当前,信息瓶颈不再是检索或者获取不到有用文献,而是如何从大量相关信息中筛选出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信息时代,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少了,但是对其期望却变得更高。他们仍然希望图书馆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更便捷、品质更高的服务。

2.4 图书馆馆员素质要求更高

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来临,对作为社会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力量——图书馆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而图书馆的从业者也同样受其影响。过去,图书馆员主要从事图书资料的采访、标引、加工和借阅等工作。而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员必须面临新的使命,面对海量信息,图书馆员责无旁贷地成为信息组织和知识挖掘的重要力量。这就需要图书馆员不仅要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管理学、外语、计算机、法律等知识。因为图书馆现在急需的是复合型人才。

2.5 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受到冲击

信息时代,新兴的信息媒体如电视、广播、电子阅读器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与快速普及,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这些都强烈震撼和冲击着传统的图书馆。陈传夫教授在《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学教育:变革的力量》一文中指出,新的信息需求壮大了信息市场,但也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一是网络与图书馆争夺读者市场。早在2001年,美国著名媒体Newsbytes统计,Internet首次替代图书馆成为美国学校各层次人士在项目研究中最先寻求帮助的地方;二是商业化服务与图书馆争夺读者市场。Google、Baidu、Yahoo等一批具有实力的网络搜索引擎受到众多用户的青睐。他们凭借商业运作的丰富经验和雄厚的资金优势,不断推出新型服务内容和形式,抢占了图书馆的市场;三是不断增长的外包业务弱化了图书馆的专业性。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为图书馆各项业务的外包提供了可能。图书馆的资源组织、管理等业务逐渐走向外包,甚至连核心业务——编目也包括在内。

这些冲击和挑战使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很大程度的弱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带来信息和知识在形式上和利用上的变化,作为信息获取主要中介的图书馆作用发生改变。如何在充满竞争的信息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值得图书馆业界和学界深入研究的课题。

3 信息时代图书馆更应该“有所为”

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兴起,图书馆业态环境的变化,使得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用户需求出现新的特征。这些都给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压力。图书馆如何能够突破重重困境,在信息社会继续巩固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地位,为读者用户提供更多、更高品质的信息服务,发挥图书馆信息收集与传递、知识导航、知识创新的功能呢?

3.1 积极转变理念,建设复合型图书馆

长期以来,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即有固定的场所、一定规模的建筑、数量众多的藏书、为读者提供文献借阅和查询服务的物理实体。就其结构来说,主要有6个基本要素组成,即藏书(主要指纸本图书)、建筑设备(包括计算机)、图书馆员、技术方法(包括传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管理和读者等。信息时代,信息化进一步向更广和更深层次发展,网络化和数字化等信息技术逐渐突破传统图书馆的实体概念,正在不断衍生出一个无限扩展的虚拟空间——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上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等无不冲击着图书馆原有形态。图书馆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势必也要随之改变。原有的图书借阅、参考咨询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图书馆在新的环境下需要拓展服务项目,传统的印本、到馆型的图书馆服务必须转变为数字化、网络化的服务。据统计,主流的、前沿的知识和信息几乎已经完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获取。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环境下,图书馆的形态必须走出物理空间的限制,建设物理实体和虚拟空间相结合的复合图书馆。

3.2 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

长期以来,图书馆的建设都是围绕着藏书展开的,重视文献资源建设,拥有大量藏书成为众多图书馆追求的目标。然而,这种“小而全、大而全”、“重藏”、“轻用”的模式在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下不仅是资源的一种浪费,也不能充分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

3.2.1 树立以用户为本的思想

信息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商业上奉行“顾客是上帝”的服务宗旨,用在图书馆界,“读者是上帝”也不为过。Anna Noakes.Schulze在其《信息专家的“用户中心”设计理论》中指出,应建立在人机交互的文献之上的以“用户中心”设计理论为基本框架的准确表述,并应用此理论发展用户为中心的信息系统的方法,进行用户行为的观察与分析。程焕文曾提出“读者永远都是正确的”。图书馆归根结底是为读者服务而生存。“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理念开始走进图书馆。肖希明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走向21世纪的图书馆》一文中指出:图书馆要将以读者为本的精神贯穿在各个业务工作环节之中,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宗旨来开发和运用新技术,让新的技术成为方便读者、快捷并准确获取信息资源的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成为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杠杆。

3.2.2 分析当前用户特点

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必须分析当前用户需求的特点,才能做到“对症下药”,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陈传夫认为,当前信息用户需求具有以下特征:

(1)多元化。除了纸本文献信息外,文字、图片、多媒体乃至新型的Blog、wiki等数字化信息也越来越受到读者青睐。(2)个性化。一般性信息用户认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而图书馆应该利用其独特的信息组织和分析为每一位用户提供基于其兴趣、特点和专业需求的信息。(3)知识化。原始信息已不是用户最终需求,用户更加渴望获得信息中所包含的知识,图书馆需要对信息进行挖掘和提炼。

3.3 从“信息提供”向“知识服务”转变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社会。知识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其重要性远远大于常规资源中的物质与资本,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核心资源。作为传统信息与知识集散地和传播源的图书馆也在经历着从文献收藏部门到信息管理部门再到知识管理部门的深刻变革。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与各种挑战,图书馆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将知识管理运用到现代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必须从过去对文献的收藏与管理、对信息的搜集与管理转向更深层次的知识管理与应用上来。

3.3.1 知识的组织

图书馆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文献的组织,文献分类、主题标引与内容揭示等技术也因此产生。但是目前的各种分类法、索引法对文献的组织只是一种信息的组织,而不是实质上的知识组织。知识组织是为了知识的利用和创新,对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有序揭示,以便组成结构优化的知识库。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与传统的信息组织相比,它更突出系统化地处理与利用信息和数据,对知识内涵进行发掘,需要建立不同学科、行业的知识资源库与知识网络系统,以便提供有规律性的信息和内在关联的信息链与知识链。知识组织的方式是智能的,利用人工智能机制诸如归纳、综合、比较、分类、推理等通过对异构数据库的底层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实现对知识的发现、处理与控制。

3.3.2 知识的转化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管理是传统图书馆在藏书建设上的侧重点,而隐性知识的管理则往往遭到忽视。隐性知识是人们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性知识,存在于人脑里或者组织的结构和文化中,他人不易获知。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于人们的知识创新更为有效。对隐含在信息中的有用知识进行发现、提取和精炼,有效地集合、组织隐性知识,这就是知识重组。只有建立一个知识库(包含信息使用者所需的相关知识信息的内容和地址),知识的转换与知识的创新方能实现,最后,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才能顺利完成。

图书馆中知识的管理属于公共知识管理的范畴。图书馆有效开发、研究和应用显性知识,读者用户或者图书馆员之间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创新,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以达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这些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3.3.3 知识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知识的创新。图书馆工作重心的变化将使得图书馆员工作任务和目标发生深刻变化。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图书馆员的重要使命将由原来的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传递转变到图书馆知识的创新上来。例如,图书馆开展的定题服务,它是将知识作为产品的一部分,而且要求这些知识必须是最新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产品增值。图书馆只有充分利用知识的原材料,并通过科学研究,才能准确把握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才能实现新知识的创造和生产。图书馆知识创新服务包括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和以读者为中心的知识推送服务。

3.4 提高馆员素质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知识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样也是充满了竞争,人才对于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同样重要。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教育机构,储藏和传播的都是人类知识的成果,需要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知识面开阔的复合型人才来管理。钱学森说:“现在图书馆、档案馆、情报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当是信息专家或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信息)使用的向导和顾问。”这一精辟论述指明了图书馆员在新时期角色定位和方向。培养和造就信息时代合格的图书馆员,需要图书馆、馆员自身以及大学教育的多方努力。

3.4.1 图书馆必须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长期规划

图书馆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必须依靠人才。制定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长期规划,确定图书馆发展的人才战略。应该积极引进图书情报学、计算机、外语、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以增强图书馆的技术力量,着眼图书馆的长远发展。

图书馆必须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把有学历、有精力、有干劲儿、有冲劲儿的专业人才安排到最需要的第一线,为他们提供能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人才不但能进得来,而且还要留得住。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图书馆也应加强对在岗职工的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给图书馆带来的冲击,为图书馆融入信息时代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4.2 图书馆从业者必须清楚信息时代自己的使命

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员不应再是传统的文献管理员和信息咨询服务者,而是应该具有动态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学识渊博、思维活跃的信息专家,拥有扎实的信息管理知识、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的知识评价体系,熟悉各种信息资源的特征、结构和规律,精通信息收集、加工、存储、检索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既善于挖掘潜在的信息资源,把大量、无序的虚拟信息加工、整理成有序、可供检索的有价值的知识,也能积极指导读者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资源信息,教会他们快速获取最新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进而为用户提供针对性、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并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增值。

3.4.3 图书馆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大学开设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等专业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图书馆学、情报学人才。教学目标的确立、专业课的设置与教学计划的实施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陈传夫认为:现代的图书馆学教育要“以用户为中心的教学大纲”、“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位结构与跨学科人才培养规格”。在高等院校开展图书馆学教学的同时,也应该开展新时期图书馆的职业研究——面向学科与面向问题的研究、面向物理世界与面向数字空间的研究、基于经验的研究与基于模拟的研究、从安全封闭的环境到虚拟社区的研究、面向学术与面向决策支持的研究。信息时代,图书馆学教育需要针对图书馆职业提出新使命和新要求提供实质的能力支持。

3.5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

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见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巨大的。以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也给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带来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代文明的成果,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压缩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字成像技术等的出现与在图书馆的运用,以及数字知识对象、关联数据、物联网、Web2.0、语义网和虚拟现实等新的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有效推进,加速了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

4 结束语

信息时代对图书馆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面对日益变化的外部业态环境,图书馆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馆员素质,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加强馆藏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与创新,努力从“文献借阅”、“信息提供”向“知识服务”转型。只有如此,图书馆在信息时代才能大有所为,巩固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地位,为读者用户提供更多、更高品质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收集与传递、知识服务与创新的功能。

[1]陈传夫,于媛.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学教育:变革的力量与方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8-30.

[2]陈黎敏.基于信息化视角的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91-92.

[3]谢金红.图书馆信息化革命与图书馆学的沿革[J].图书馆学刊,2008(5):57 -58.

[4]袁琳,简文晖.近年来信息用户与服务研究进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9.

[5]曹艳.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电子图书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99.

[6]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陈传夫,吴刚.图书馆的业态的变化与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8-9.

[8]李体华.试论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图书馆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10):46-48.

[9]初景利,吴东曼.图书馆发展趋势调研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1):3 -5.

[10]肖希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走向21世纪的图书馆[J].图书馆,2000(1):10-11.

[11]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2.

猜你喜欢

信息时代文献图书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图书馆
信息时代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飞跃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