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痛汤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8例
2012-06-14罗柳阳谢淑慧
郭 福 罗柳阳 谢淑慧
(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133;2.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观澜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33)
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病年龄正逐渐年轻化[1]。常见的症状有颈部僵硬、疼痛、酸软或肩臂手指麻木,甚至头晕、头痛、肌肉萎缩、胸闷。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约占颈椎病的10%~15%,目前临床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笔者通过颈痛汤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均来自本院2007年4月至2010年8月门急诊及住院患者,共136例。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关于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分类制定。纳入年龄18~75岁,颈部疼痛、僵硬感病史1个月以上,伴或不伴有肌肉骨骼系统阳性体征,近6个月内没有接受颈痛针灸治疗的患者,同时排除心血管疾病性眩晕、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患严重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有颈部、胸椎外伤或手术史者,进行性加重的中枢神经症状患者,精神病患者,影像学所见有颈椎骨质破坏患者,先天脊椎异常者,患有系统性骨或关节疾病者,孕妇或哺乳妇女,试验中病情持续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各68例。治疗组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25~72岁,中位年龄48岁;病程31 d至22年,平均28个月。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29例;年龄26~74岁,中位年龄50岁;病程32 d至23年,平均27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治疗组服用自拟颈痛汤加减:桂枝、吴茱萸、法半夏、白芍各 10 g,葛根 30 g,制川乌 6 g,细辛 5 g,防风、羌活、秦艽、川芎各12 g。痰浊上蒙加陈皮、茯苓、山茱萸肉各10 g,气血亏虚加党参、黄芪、当归各 15 g,熟地黄 20 g,风阳上扰加钩藤、天麻各10 g,石决明20 g,肝肾阴虚加枸杞子、沙参、麦冬、生地黄各10 g。7 d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针刺治疗选取主穴:百会、天宗、双侧风池、大椎、颈百劳。辨证配穴:痰浊上蒙加四关、中脘、丰隆;风阳上扰加太溪、太冲;气血亏虚加血海、足三里、内关;肝肾阴虚加太溪、肾俞、内关。每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30 min,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治疗7 d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2)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5 mg,口服,每日2次。颈椎牵引,牵引力3~4 kg,每日2次,每次30 min,7 d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原有各型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7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1%,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3 讨 论
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而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眩晕。现代医学认为,颈性眩晕发病机制主要是颈部肌肉的急、慢性损伤,而发生痉挛、炎症、粘连,造成颈部力量平衡失调从而破坏了颈椎的外源性稳定性因素,导致椎间排列紊乱加上颈椎本身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压迫了颈椎动脉,使颈椎动脉变窄、扭曲,血液动力改变,引起头晕耳鸣、颈项酸痛、头痛等症状[3]。
本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认为多由内伤虚损以致痰浊、瘀血、痹阻脑络所致。治疗当以补虚、化瘀、通络、化痰为主。颈痛汤方中用细辛、桂枝、羌活、秦艽温经散寒、祛风胜湿为主药,以收温经通络之功;葛根、白芍缓急止痛,川芎活血行气,防风祛痉止痛。全方共奏祛风胜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据现代药理研究桂枝可提高痛阈,与川芎、白芍合用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中药配合针刺风池、大柱等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调节太阳、少阳经气,升清阳、补髓海则神自明。针刺与中药合用,有相互促进作用,能缓解颈部肌肉痉孪而镇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椎基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异常状态[4]。
[1]王拥军.颈椎病发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概况[J].中医正骨,1999,11(3):41-4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茹选良,葛焕祥,赵大正,等.螺旋CT血管成像(SCTA)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J].颈腰痛杂志,2001,22(1):5-7.
[4]周宏图,谭文捷.高压氧及颈椎牵引综合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7):484-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