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蓝型油菜早熟品种比较试验

2012-06-14靳芙蓉刘睿洋皇甫海燕官春云

作物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甘蓝型角果天数

靳芙蓉,刘睿洋,皇甫海燕,官春云

(湖南农业大学油料作物研究所/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长沙410128)

油菜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中国油菜的栽培面积和总产占世界的1/3,居世界第一位[1]。湖南省是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油菜主产区[2],在该地区种植的油菜品种要求10月上、中旬播种,翌年4月底成熟,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生育后期的高温逼熟,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双季稻与油菜的季节矛盾[3]。为了选育更多适宜冬闲田三熟制种植、品质优良的油菜早熟新品种,课题组引进青杂3号等12个油菜早熟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以为湖南地区新品种的引进和早熟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0~2011年度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油菜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排灌方便,土壤类型为沙壤土,肥力中等偏上,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性能好。前作为水稻。

1.2 供试材料

参试油菜品种(系)12个:青杂3号、1358、早0902、2010 -14、青杂7 号、KT0802、早0904、杂1613(CK)、G -11、杂 420、KT1002、G -7。

对照杂1613系湖南农业大学油料所育成的特早熟甘蓝型双低油菜组合,该品种性状良好,早熟性明显。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取直播方式,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共36个小区,小区面积20 m2(长10 m,宽2 m)。小区播种量为15 g。每小区播种50行,行株距为20 cm×15 cm,间苗时每行留15株,折算密度37.5万株/hm2。10月8日播种,翌年4月30日前全部收割。

1.4 调查与测定项目

在油菜生长期对各个参试品种的生育特性和农艺性状进行观察记载。收获期随机取样10株,根据《农学实践》记载标准[4],统计株高、1次有效分枝位、1次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数、结荚密度、每果粒数、千粒重和小区实际产量,并且采用FOSS仪进行相关的品质分析。气象资料来自湖南省气象局。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与有效积温

从表1可知,12个品种同一播期的有效积温为1 699.0~1 894.6℃,表明冬油菜早熟品种的有效积温在1 600~1 900℃均可完成其生命周期;青杂3号和青杂7号生育期最短,为195 d,G-7和G-11次之,为197 d,KT0802生育期最长为203 d;1月20日之前始花的有杂420、青杂7号、杂1613、1358和青杂3号;终花较早的是杂420、1358、青杂3号和青杂7号。所有参试品种均能在4月底成熟。从生育期可以初步看出:青杂3号、青杂7号、G-7和G-11等4个品种早熟性优势较为明显。

表1 各品种生育期与有效积温(℃)Table 1 The days of growth stage of different varieties and the whole growth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

采用SPSS软件对出苗至各生育阶段的天数与出苗至成熟天数的相关分析表明,出苗—抽薹天数与出苗—成熟天数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13(表2)。

表2 出苗至各生育阶段的天数与出苗至成熟天数的相关性Table 2 The relativity between the days of seedling to various growing stage and whole growth

由表3可见,早熟品种种子成熟天数最长的为40 d,最短的为29 d。从经历的总积温看,最高的648.3℃,最低的452.7℃。从种子成熟经历的日平均温度来看,各参试品种平均为16.4℃。

2.2 生长势

各品种于2011年1月10日随机取5株作为调查对象,分别对当时的叶痕数、绿叶数、主茎总节数、最大叶长及叶宽、根颈粗、株高和开花数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得出平均数。从冬前长势调查数据(表4)中得出冬前长势较好的是2010-14、杂1613、杂420、0902和G-7,其次是青杂3号和青杂7号。叶痕数和绿叶数之和是其总叶数[7]。参试品种叶痕数最大值为7,最小值为2.6,变化幅度较大;绿叶数的范围7.8~16.8;KT0802总叶数最低为11,2010-14总叶数最高为21.2。植株高度变化也很明显,只有2010-14株高在100 cm以上,其余品种均在100 cm以下,KT0802仅为39.6 cm,冬前植株矮小,长势较弱。

表3 各品种种子成熟经历的总积温及日平均温度Table 3 The total accumulated experience of mature seeds and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表4 参试品种冬前生长势Table 4 The tested varieties growing before winter survey

由表4可知,早熟品种冬前长势较好,所有参试品种均基本完成了花芽分化,除个别品种植株矮小以外,其余品种在株高方面均表现良好。

2.3 农艺性状

由表5可知,参试油菜品种株高最高的是2010-14达175 cm,最矮的是青杂7号,为139 cm;有效分枝部位最高的是杂1613,达75 cm,最低的是青杂7号,为46 cm,大多数品种为60~70 cm;有效分枝数各品种间相差不大,最多的是G-11、2010-14和早0904,达到8个,最少的是1358为5个;主茎节数在14~23之间。单株角果数变化较大,2010-14最多达到281个,青杂3号最少仅有117个;每果粒数在16粒左右,2010-14和杂420每果粒数均在20粒以上;千粒重在3.5 g左右。

2010-14每果粒数是参试品种中最多的,达22粒,但其千粒重却是最小的,仅3.07 g,如果在栽培及育种过程中提高其千粒重,就能有效提高其产量[9]。而1358的每果粒数仅14粒,但千粒重却是参试品种中最大的,达4.03 g,因此增加其每果粒数也能有效增加其产量。

表5 参试品种主要农艺性状Table 5 The main agronomic traits of tested varieties

相关性分析表明(表6),以株高对单株角果数的影响最大,其相关系数为0.811,达极显著水平;主茎节数与单株角果数的相关系数为0.750,分枝数与单株角果数的相关系数为0.664,分枝位与单株角果数的相关系数为0.443;与千粒重相关的各性状中除了分枝位,其余性状均与千粒重成负相关。

表6 参试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系数Table 6 The correlation of agronomic traits between the tested varieties

2.4 测产结果

由表7可知,所有参试品种中G-11产量排第1位,比对照杂1613增产18.76%,经方差分析,与除2010-4和G-7外的其余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比对照增产的共有4个品种,其余品种比对照减产1.28% ~35.50%;青杂3号和青杂7号产量最低,比对照减产30%以上。该两个品种是春油菜,在湖南省早熟油菜品种比较试验中与其他冬性和半冬性型油菜品种相比,在产量方面不占优势。

2.5 品质性状

从表8可以看出,各品种种子含油量均达到41%以上,以早0904最高为47.7%,G-7最低为41%。油酸含量在64.3%~74.2%之间。芥酸含量最高的1358达到5.5%,其余都是低芥酸品种。硫代葡萄糖苷含量除1358外均在30 μmol/g以下。综合分析表明,早0904、杂420、杂1613和青杂3号品质较好。

表7 产量结果Table 7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roduction

表8 参试品种品质分析结果(%)Table 8 The result of quality analysis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研究表明,12个参试品种中产量优势最明显的是 G-11,达 3 122.55 kg/hm2,比对照增产18.76%;2010-14、G-7和早0902分别比对照增产16.52%、5.51%和2.46%,在产量上也有一定的优势;参试品种中极早熟的品种是青杂3号和青杂7号,全生育期195 d,较早熟品种是G-7和G-11,全生育期为197 d,其次2010-14、早0902和杂1613,全生育期199 d。综合分析认为,2010-14、早0902、G-7和G-11产量优势明显、早熟性强、全生育期在200 d以内,是适宜本地种植的早熟油菜品种。

根据以往研究和生产实践,早熟油菜品种的开花模式是:2月开花,3月底终花,4月底成熟。甘蓝型油菜品种种子成熟期约为30 d左右。通过对不同品种各生育期与成熟期的相关分析更进一步证明以终花期迟早进行熟期早期鉴定的科学性,蕾薹期也可以作为早熟品种前期选择的依据。在利用春油菜品种作冬油菜早熟品种时,应选择现蕾开花较迟,且开花较集中的品种。否则,产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1]陈兆波,余 健.我国油菜生产形势分析及科研对策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0,32(2):303-308.

[2]官春云,陈社员,吴明亮.南方双季稻区冬油菜早熟品种选育和机械栽培研究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2010,12(2):4 -10.

[3]何国庆,柳德新,李 苗.3000万亩冬闲田将飘油菜花香—我省启动双季稻区油菜早熟品种选育和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N].湖南日报,2009-04-27(3).

[4]王国槐.农学实践[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1-192.

[5]王必庆,王国槐.油菜早熟性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9,23(5):336 -338.

[6]官春云,陈社员,李 栒.不同生育期油菜种子的成熟特性[J].作物研究,2008,22(3):164-168.

[7]杨文钰,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97-198.

[8]官春云,王国槐.油菜生态特性的研究 Ⅳ.油菜感光敏感期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2,(3):56-57.

[9]张春晓.甘蓝型油菜在湛江的生育期及产量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2008.

[10]张锦芳,蒲晓斌,李浩杰,等.不同来源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7,20(4):587-590.

猜你喜欢

甘蓝型角果天数
本周连涨天数居前个股
本周连跌天数居前个股
基于油菜角果长度图像识别的每角粒数测试方法
早熟甘蓝型春油菜‘年河18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2016-2017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系)比较试验
诸葛菜角果生长特性的研究
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京华165”选育和栽培技术
甘蓝型油菜抗裂角种质筛选及其相关性状分析
生日谜题
室内水淹和田间模拟湿害对甘蓝型油菜耐湿性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