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条件下扶桑绵粉蚧翅形分化初步研究
2012-06-14毛沙江洋肖铁光肖博妍
毛沙江洋,肖铁光,肖博妍
(1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长沙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长沙410128;3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长沙410128)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属半翅目 Hemioptera、粉蚧科 Pseudococcidae、绵粉蚧属Phenacoccus。主要危害棉花和其他植物的幼嫩部位,包括嫩枝、叶片、花芽和叶柄,以雌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危害。受害棉株生长势衰弱,生长缓慢或停止,失水干枯,亦可造成花蕾、花、幼铃脱落;分泌的蜜露诱发的煤污病可导致叶片脱落,严重时可造成棉株成片死亡[1]。扶桑绵粉蚧具有雌雄分化的特征。其若虫发育到二龄末期,有的会直接蜕皮形成三龄若虫,蜕皮后即为雌虫。但有的会形成预蛹,预蛹蜕皮后形成蛹,进而羽化成雄虫[2~8]。笔者通过室内观察实验,对不同密度条件下的扶桑绵粉蚧雌雄分化比例进行分析,目的是找出相同环境条件下密度对其翅型分化的影响,以为控制扶桑绵粉蚧的发生与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
研究在温度(25±1℃)、湿度65% ~80%、不同密度下扶桑绵粉蚧取食同一寄主同一生长期所产生的雌雄比,分析种群密度对翅型分化的影响。
1.2 实验材料
实验所采用的虫源均是室内饲养所得,选取大小均匀、健康一致的雌虫大量繁殖产卵作为试虫。寄主植物为棉花湘农杂68F2代苗期。
中兴伟业光照培养箱,韶光人工智能培养箱,实验环境为温度25±1℃,湿度65% ~80%。
1.3 实验方法
选生长一致的棉苗10株,置于3个温箱内,将即将产卵的雌虫接在棉苗上。设置种群密度13~15头一龄若虫(低密度)、100~200头一龄若虫(中等密度)、250~550头一龄若虫(高密度)3个处理。重复3次,置于25±1℃,65% ~80%RH,12 h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定期(2 d)观察记录扶桑绵粉蚧雄虫的产生情况。其中低密度的实验日期为5月8日至5月19日,中等密度和高密度的实验日期为7月18日至8月10日。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
2 结果分析
实验观察结果如表1、2、3。
表1 低密度下的雌雄分化情况Tab.1 Female and male proportions under low population densities
表2 中等密度下的雌雄分化情况Tab.2 Female and male proportions under middle population densities
表3 高密度下的雌雄分化情况Tab.3 Female and male proportions under high population densities
由表1可知,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低密度时雌雄比例为0.31∶0.11。由表2可知,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中等密度时雌雄比例为0.26∶0.17。由表3可知,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高密度时雌雄比例为0.52∶0.48。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雌雄比例越来越接近1∶1,说明种群密度对扶桑绵粉蚧雄虫的产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扶桑绵粉蚧取食苗期棉花时,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产雄率也逐渐增大,雌雄比从0.31∶0.11减至0.52∶0.48。因此,在温度25±1℃,湿度65% ~80%条件下,高密度时有利于雄虫的产生。
3 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高密度条件下有利于雄虫的产生。其原因可能是高密度条件下粉蚧比较拥挤,雄性个体存在的意义是为了适应不良环境,有利于种群繁殖。但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本文仅针对密度因素对扶桑绵粉蚧的翅型分化影响进行初步研究,研究范围相对狭小,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本实验仅在室内条件下进行,局限性较大。为了获得更全面的防治信息,应加强对自然界中粉蚧的调查研究。
[1]Fuchs TW,Stewart JW,Minzenmayer R,et al.First record of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in cultivated cotton in the United States[J].Southwestern Ent,1991,16(3):215-221
[2]武三安,武润志.威胁棉花生产的外来入侵新害虫——扶桑绵粉蚧[J]. 昆虫知识,2009,46(1):159 -162.
[3]王 琳,姚 挺,孙嘉祥.扶桑绵粉蚧的监测与防治[J].广东农业科学,2010,(2):99 -100.
[4]王艳平,武三安,张润志.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在中国的风险分析[J].昆虫知识,2009,46(1):101-105.
[5]魏 婷,刘 慧,欧高财,等.扶桑绵粉蚧部分行为学的初步研究[J].作物研究,2010,24(4):358-360.
[6]胡 凤,刘 慧,肖铁光,等.扶桑绵粉蚧雄虫产生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J].作物研究,2011,25(1):63-65.
[7]陆永跃,曾 玲,王 琳,等.警惕一种危险性绵粉蚧入侵中国[J].环境昆虫学报,2008,30(4):386-387
[8]虞国跃,李 立.扶桑绵粉蚧的识别[J].植物保护,2010,36(4):188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