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012-06-12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2年6期
关键词:经费支出专利申请广东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料显示,20世纪初发达国家创新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只有 5%左右,50~70年代就已经达到了50%以上,90年代以来某些发达国家更是高达80%以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已成为衡量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区域经济进步与实现跨越发展的基本路径。

尽管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二,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创新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不高。数据显示:广东科技进步贡献率2006年之前没有一个年份达到50%,2006年之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尽管有所提升,但其提升的速度仍然缓慢,到2008年也只有51%。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广东区域创新规模和创新效率?这正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对于在国家和区域层面上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有一些成果。如Jeffrey L1Furman等(2002)在国家层面上探讨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时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决定于公共创新基础设施、具体产业集群中的创新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强度,并进行了实证研究。Michael Fritsch和GritFranke(2004)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不同区域间创新的明显差异与R&D活动的生产率以及区域内其它创新主体的R&D活动所产生的R&D溢出有关。

我国的闫金秋、董瑾 (2007)使用面板数据定量评估了外资的进入对我国北京、上海、广东三个最具技术优势地区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认为内资及外资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内资人员投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存量及产学研结合对三个地区的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但外资人员投入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很有限。李晓钟、张小蒂(2008)利用我国2002-2006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 FDI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资企业基于利益驱动下的产品的本土化研究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并认为FD I的梯度转移是激活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潜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张家峰、赵顺龙 (2009)根据 2000-2007年度统计资料,运用知识生产函数对江浙沪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中型企业是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

从以上文献研究中不难发现,大多数专家学者对于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但对于某一个特定区域的研究还很少。本文拟采用知识生产函数对影响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目的在于弄清楚影响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现状

(一)创新能力总体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为区域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体制和创新环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科技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2009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后来居上的江苏,其中创新环境、创新绩效排名第一,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水平已上升为全国“第一梯队”,部分领域逐步跻身世界领先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持续提高,获奖成果不断增加。“十一五”期间,广东共有64项国家科技奖由企业参与完成,比“十五”期间增加了3倍,获奖单位比“十五”期间增加了近2.5倍。目前广东省技术自给率达65%。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广东将在产业发展、知识创新、服务民生三个层面展开创新战略部署,并计划在今后三年时间里,着力将广东省数百个专业镇打造成为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集群,预计5年后将基本建成创新型广东。

(二)科技创新活动投入——产出状况

1.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经费支出持续快速增长。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科技活动,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经费支出持续快速增长(见下表1)。由表中可知,从2003—2009年,创新投入的科技活动人员由27.76万人增加到了60万人,增长了216.14%,R&D人员由9.38万人增加到了28.37万人,增长了202.45%;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由332.40亿元增长到了1020亿元,R&D经费支出由179.84亿元增加到了652.98亿元,R&D经费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1.34%增长到了1.65%,逐步接近创新型国家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2%以上的指标标准。

2.科技产出成果显著。在科技人员和科技经费大幅增长的支撑和推动下,广东科技创新产出成果各项指标显著增长,2009年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与2003年相比都几乎翻了3倍,高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逐年稳步上升,由2003年的23.5%上升至2009年的34.26%,国际三大系统收录科技论文数、国内科技论文数也有很大幅度的提升。

二、模型构建、计量结果与简要结论

(一)模型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表1 广东省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情况表

自从 1979年格瑞里茨(Griliches)提出知识生产函数概念以来,该函数已经成为各界分析知识生产、技术创新及其决定因素的重要工具,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技术进步及其各种影响因素的数量关系之中。Griliches最初提出知识生产函数是用来度量研究开发(R&D)和知识溢出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其基本函数形式为:

在此基础上杰菲进行了改进。 本文采用改进的Griliches-Jaf fe知识生产函数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即:

其中Q作为科技创新的产出,K为R&D经费的投入,Z为一系列影响科技产出的经济社会变量,如人力资本、市场开放度等,为随机扰动项,i为各样本单元(本文选用广东省1995-2009年各有关数据)。该知识生产函数将创新的产出和创新的投入联系起来,认为研究经费的投入和人力资本、市场开放度是影响知识创新的主要因素。

本文主要变量的选取说明如下:

(1)创新产出。衡量科技创新产出的指标有很多,如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科技成果登记、国内外科技论文数量等,由于科技成果登记与专利授权对于科技创新产出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科技论文数量距离产出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经验和指标所能反映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广东省历年的专利申请数量(Y)作为衡量科技创新产出的评价标准,同时鉴于专利申请截面数据的非平稳性,本文以每万人人均专利申请数作为创新产出指标。

(2)R&D经费投入。R&D经费投入是影响区域科技创新与转化的首要因素,为了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广东区域创新中经费的投入力度,本文以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R&D经费投入的衡量指标。一般地,R&D经费在GDP的比重越大,区域创新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3)人力资本。区域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投入强度密切相关,为了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广东对区域创新人才投入的强度,本文用从事科技活动人数占总从业人员比重作为人力资本投入的替代变量。一般认为,一个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投入比例越高,越容易产生科技创新活动氛围,创新产出也就越高。

另外,结合广东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应该增加以下两个变量:

(4)人均GDP。该指标指出一个地区前期可利用的知识存量,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创新基础,是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基本动力。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最终表现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是对这一区域在过去进行各种创新结果的论证,同时又转而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般地,知识存量越多,表明前期创新成果越丰富,反过来又会促进创新。

(5)技术合同成交额。区域内创新主体不是孤立和封闭的,相邻创新主体间的经济和技术联系客观存在,尤其在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主体间的经济和技术联系更加密切。一方面,相互联系的创新主体(特别是企业)创新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对其他主体的创新活动带来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区域内部的知识流动(即知识在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机构之间的有效流动)也可以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发过来又会促进创新。因此,区域的创新活力和动力还与区域内部的知识流动能力有关。本文以技术合同成交额来反映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能力,该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区域内技术市场的开放活跃程度。

表2 模型中各变量的定义与预期符号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的解释变量具体如表2所示。

因此,本文的模型设定如下:

对(3)式两边求对数,转化为如下双对数模型:

其中,Y为每万人专利申请量 (件/万人),x1为R&D 经费支出/GDP(%),x2、为科技活动人员/总从业人员(%);x3 为人均 GDP(万元/人);x4为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ε 为残差。 a1,a2,,a3,a4为待估参数,分别表示R&D经费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科技活动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人均GDP、技术合同成交额对每万人专利申请量的贡献弹性。

本文利用广东省1995-2009年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动态的时间序列数据,力图分析广东省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间的数量关系。数据主要来自1996-2010年《广东统计年鉴》,个别缺失数据通过《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广东科技厅网站统计数据补齐,并对于年鉴上的某些年份的数据单位进行了换算,具体估计通过Eviews5.1软件完成。

(二)计量结果

本文分以下两部分来呈现计量结果:

1.区域创新规模(绝对量)的影响因素

运用单因子回归分析,在假设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检验四个指标对创新规模(即绝对量)的影响(结果见表3)。从表中我们发现:四个指标对每万人专利申请量的解释度都在70%以上(即R2﹥0.7),最高为98%,说明四个指标与每万人专利申请量高度相关。其次,四个指标的系数都在1.0左右,且都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所列指标投入,每万人专利申请量将超过一个单位的产出。

表3 影响广东区域创新绝对量(创新规模)的单因子回归结果:

2.区域创新强度(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

考虑创新产出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通过运用Eviews5.1统计软件中的OLS法对(4)式进行回归,来考查广东区域创新效率问题,得到结果见表4。

从表4的回归结果来看,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99%,调整后的拟合优度达到98.6%,F值为232.27,模型整体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DW值为1.53。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说明区域创新能力情况。

在各解释变量中,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和人均GDP的回归系数为正,与预期是一致的,且都通过了5%和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每万人专利申请量与R&D经费的投入力度及前期的知识存量显著相关,从二者的回归系数来看,人均GDP对每万人专利申请量的贡献更大,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每万人专利申请量就增加0.53个百分点,而人均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每万人专利申请量就增加1.56个百分点。

但从模型结果来看,创新人员投入强度的回归系数为负,与预期相反,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广东创新人员投入强度对每万人专利申请量的贡献不显著,这也与以往的很多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可能的原因,一是广东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优厚的政策条件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大批优秀人才,相对于目前区域创新所需的其他投入而言,投入创新的科技人才不是缺乏而是显得有些过剩,或者说科技人才的投入与其他投入不相匹配,导致广东科技人才投入的边际产出递减甚至为负;二是尽管广东为创新投入大量的科技人员,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仍然相当紧缺,导致从整体上来看,科技人才投入的创新产出效率偏低;三是从本文选取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每万人专利申请量来看,可能该指标与创新主体的产出重点存在偏差,例如创新主体(特别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将创新产出重点不是在专利的申请上,而是放在发表科技论文等方面,而也可能会导致出现创新人员投入强度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情况。

另外,从模型结果来看,技术合同成交额的回归系数为负,也与预期相反,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广东地区区域内部的知识流动能力对每万人专利申请量的贡献不明显。可能是因为:第一,创新主体创新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而申请专利技术,而实际上专利技术真正投入生产的不多,能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更少;第二,各创新主体创新过程中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意识,没有形成知识产权交易的氛围,缺乏知识产权交易的场所,使得科研成果特别是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多;第三,缺乏科研成果转化的氛围,缺乏中介机构或者中介机构的作用不强。

表4 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

(三)简要结论

第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广东区域创新能力与R&D经费支出力度、创新人员投入强度、人均GDP、技术合同成交额都显著正相关。

第二,广东区域创新效率与人均GDP和R&D经费支出力度显著正相关,但与创新人员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负相关。

三、相关政策建议

1.发展经济,增加教育投入,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是增强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是区域创新成败与否的重要制约因素,直接影响着区域创新的过程和结果,是区域创新实施的背景和条件。区域创新环境包括软硬两个方面,所以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不断去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一是发展经济,加强对交通、能源、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企业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服务体系,并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加大研发投入的扶持力度,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近年来,广东研发投入虽然逐年增加,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9年达到1.65%,但仍然未达到创新型国家4个指标中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的标准,也远远低于美国(2.68%)、日本(3.44%)、德国(2.54%)等发达国家2007年的水平。另外,从研发总投入的资金来源来看,政府投入的比例太低,且政府研发经费大都投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大中型企业支持力度严重不够,例如,2009年的广东研发投入中,政府投入仅占8.77%,企业投入则高达88.49%。实践和研究都表明,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三大创新主体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应通过财政政策增加研发投入尤其是企业的研发投入,加强大中型企业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继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3.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高创新人才的产出能力

创新型人才是创新知识的载体,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鉴于目前广东科技活动人员对创新产出的贡献不明显,即产出效率低下的情况,(1)尽量减少一般科技人员的投入;(2)对于那些真正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应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产出;(3)重视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不仅各高等院校应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建立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企业应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训制度,依托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鼓励创新型人才参加进修、培训与交流;(4)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激励机制、分配机制、社会保障等配套机制吸引国内外的创新人才;(5)建立区域人才合作机制,特别是与发达国家及北京、上海等技术领先区域创新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引导高层次人才跨区域的合理流动,推动区域共同发展。

4.建立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科研成果与市场有效结合还不充分,造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没有及时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为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有效结合,(1)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计划或者项目,直接支持产学研结合,整合研发力量,建立技术创新联盟;(2)建立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投入,提高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3)鼓励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起来,鼓励科研院所、大学科技人员进入企业,直接为企业服务,把科研院所、大学的学术论文和专利发明等成果变成直接的经济效益;(4)通过完善技术市场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制度,促进技术在科研机构、企业、地区间的有效流动,提高创新效率。

1.张家峰、赵顺龙:《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浙沪两省一市为例》,载《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7期。

2.魏守华、吴贵生、吕新雷:《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异》,载《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9期。

3.王锐淇、张宗益:《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空间面板数据分析》,载《科研管理》,2010年第3期。

4.沈春光、陈万明、裴玲玲:《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载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2期。

5.魏守华、姜宁、吴贵生:《本土技术溢出与国际技术溢出效应: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检验》,载《财经研究》,2010年第1期。

6.李晓钟、张小蒂:《江浙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载《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7期。

7.罗亚飞、李敦响:《我国中部6省和京、沪、粤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比较研究》,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1期。

8.程雁、李平:《创新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载《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9期。

9.郭国峰、温军伟、孙保营:《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10.刘润芳、杨建飞:《陕西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载《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经费支出专利申请广东
中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公平性研究
——基于Gini 系数和Theil 指数的测算
从一件无效宣告请求案谈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几点启示和建议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唑啉草酯中国专利申请分析
地方高校经费支出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专利申请三步曲
广东舆情
药品专利申请和保护策略简介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