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霉酮和苯醚甲环唑混配对4种不同病原菌的增效作用
2012-06-12宋根苗蒋家珍邱立红
宋根苗, 蒋家珍, 邱立红
(农业部农药化学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北京 100193)
噻霉酮(benziothiazolinone,BIT),化学名称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属于有机杂环类噻唑啉酮杀菌剂[1],为国内创制品种。研究表明噻霉酮对苹果腐 烂 病 [Valsaceratosperma (Tode et Fr.)Maire][2]、柑橘溃疡病[Xanthomonascitri(Hasse)Dowson][3]、炭疽病[Colletotrichumgloeosprioides(Peng)][4]、番茄细菌性病害[5]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属三唑类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广谱、高效、持效期长,具有良好的内吸、熏蒸和铲除作用,叶面处理或种子处理均具有很强的预防和治疗作用[6]。
初步研究发现,噻霉酮与苯醚甲环唑混用能明显提高其对蔬菜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了进一步研究开发噻霉酮与苯醚甲环唑的应用潜力,提高其对不同病原菌的防治效果,笔者测定了这两种药剂混配对黄瓜菌核病菌等4种重要农业病原菌的联合毒力,旨在明确两者不同比例混配对4种病原菌的增效作用,筛选出最佳配比,为两种药剂的实际混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96%苯醚甲环唑(A)原药(difenoconazole,TC),由北京东旺农药厂生产;80%噻霉酮(B)原药(benziothiazolinone,TC),由上海农药研究所提供。
1.2 供试菌株
棉花立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黄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为笔者所在实验室保存菌株,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solani)和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capsici)为中国农业大学植保系刘西莉教授惠赠。试验前,菌种移入PDA平板培养基中,置于25℃条件下培养48h,活化待用。
1.3 供试培养基
PDA培养基,参照方中达的方法配制[7]。
1.4 试验方法
1.4.1 单剂抑制作用测定
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测定[8]。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将苯醚甲环唑和噻霉酮分别配成5~8个浓度梯度,向直径为9cm的培养皿内注入1mL不同浓度梯度的待测药液,然后注入5mL(55~65℃)PDA培养基并摇匀,铺成一均匀平面,以不含药培养基为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于培养基平面接种直径为0.7cm的菌饼(有菌丝一面朝下),置于28℃条件下恒温培养。待菌丝长至5cm以上,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并计算生长抑制率[9],并利用Excel求出毒力回归曲线、EC50值及相关系数R。
1.4.2 混剂联合毒力测定
根据单剂毒力测定结果,以单剂苯醚甲环唑(A)和噻霉酮(B)的有效中浓度为基础,按质量配比1∶1,1∶2,1∶3,1∶4,1∶5,5∶1,1∶10,10∶1进行药剂配制,对各个配比的药剂设定5~8个浓度梯度,按生长速率法进行测定[8]并求出毒力回归曲线、EC50值及相关系数R。根据单剂和混剂的EC50值计算共毒系数(CTC),共毒系数明显大于120表示增效作用;大于80但是小于120为相加作用;小于等于80为拮抗作用[10-13]。
2 结果与分析
2.1 噻霉酮和苯醚甲环唑对黄瓜菌核病菌的增效作用
由表1可知,苯醚甲环唑(A)和噻霉酮(B)对黄瓜菌核病菌的EC50分别是1.035 6mg/L和30.227 3mg/L。在药剂混配中,当A∶B=1∶1时,共毒系数是89.29,表明两种药剂以1∶1混用时,对黄瓜菌核病菌为相加作用;但当苯醚甲环唑和噻霉酮混配比例为1∶2,1∶3,1∶4,1∶5,5∶1,1∶10,10∶1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增效作用。尤其当A∶B=1∶10时,共毒系数最大,为519.11,表明苯醚甲环唑和噻霉酮以1∶10的比例混合使用时对黄瓜菌核病菌的增效作用最明显。
表1 噻霉酮和苯醚甲环唑对黄瓜菌核病菌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2.2 噻霉酮和苯醚甲环唑对棉花立枯病菌的增效作用
由表2可知,苯醚甲环唑(A)和噻霉酮(B)对棉花立 枯 病 菌 的 EC50分 别 是1.211 2mg/L 和30.626 7mg/L。在药剂混配中,当 A∶B=1∶1时,共毒系数为109.37,表明两种药剂以1:1混用时,对棉花立枯病菌为相加作用;但当苯醚甲环唑和噻霉酮混配比例为1∶2,1∶3,1∶4,1∶5,5∶1,1∶10,10∶1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增效作用。而当A∶B=1∶5时,共毒系数最大,为219.42,表明增效作用最明显。
表2 噻霉酮和苯醚甲环唑对棉花立枯病菌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2.3 噻霉酮和苯醚甲环唑对番茄早疫病菌的增效作用
表3数据显示,苯醚甲环唑(A)和噻霉酮(B)对番茄早疫病菌的EC50分别是0.650 9mg/L和20.887 0mg/L。在药剂混配中,当 A∶B=1∶3时,共毒系数为107.63,表明两种药剂以1∶3混用时,对番茄早疫病菌为相加作用;但当苯醚甲环唑和噻霉酮配比为1∶1,1∶2,1∶4,1∶5,5∶1,1∶10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A∶B=1∶5时,共毒系数最大,为190.71,表明增效作用明显。
表3 噻霉酮和苯醚甲环唑对番茄早疫病菌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2.4 噻霉酮和苯醚甲环唑对辣椒炭疽病菌的增效作用
由表4可知,苯醚甲环唑(A)和噻霉酮(B)对辣椒炭 疽 病 菌 的 EC50分 别 是0.742 3mg/L 和43.514 6mg/L。在药剂混配中,A∶B=1∶3时共毒系数为91.39,表明两种药剂以1∶3混用时,对辣椒炭疽病菌为相加作用;但当苯醚甲环唑和噻霉酮混配比例为1∶1,1∶2,1∶4,1∶5,5∶1,1∶10,10∶1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当A∶B=1∶2时,共毒系数最大,为230.66,表明苯醚甲环唑和噻霉酮以1∶2混用时对辣椒炭疽病菌的增效作用最明显。
表4 噻霉酮和苯醚甲环唑对辣椒炭疽病菌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续表4
3 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使用复配杀菌剂可以达到比杀菌剂单用更好的防治效果,可减少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还可以大大降低开发新型杀菌剂的难度[14-18]。目前有关苯醚甲环唑与其他杀菌剂的复配已有不少报道,如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复配对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solaniKühn)增效[16]、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其对马铃薯早疫病菌[Alternariasolani(Ellis et Martin)Jones et Grout]的防治效果[17],多菌灵与苯醚甲环唑混用对葡萄褐斑病(Pseudocercosporavitis)[18]有明显增效作用。但噻霉酮与其他杀菌剂联合使用的研究报道则很少。
本研究结果表明,噻霉酮单独使用对黄瓜菌核病菌、棉花立枯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比较低,但当噻霉酮和苯醚甲环唑按适当比例混合使用后,毒力明显增加,对上述4种不同病原菌均表现很好的增效作用。针对不同病原菌,药剂混用的最佳配比不同。当苯醚甲环唑∶噻霉酮=1∶2时,两者混用对辣椒炭疽病菌的增效作用最好;当苯醚甲环唑∶噻霉酮=1∶5时,两者混用对棉花立枯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的增效作用最好;当苯醚甲环唑∶噻霉酮=1∶10时,两者混用对黄瓜菌核病菌的增效作用最好。噻霉酮与苯醚甲环唑之间的增效作用,可能与两者作用机理密切相关。据报道,噻霉酮主要破坏病菌细胞核结构,干扰病菌细胞的新陈代谢,使其生理紊乱,最终导致死亡[19]。苯醚甲环唑则通过抑制病菌细胞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而破坏细胞膜的正常功能,使病菌死亡[6]。两者混合使用,可能增加了药剂对病菌的作用位点和作用途径,从而提高了对病菌的毒力。刘学敏和李立军曾指出,不同杀菌剂混合后能否产生增效作用,取决于混剂中各个成分的比例及其作用方式和机制[20],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
噻霉酮与苯醚甲环唑复配使用,可明显提高药剂的毒力,从而可降低噻霉酮和苯醚甲环唑的应用成本,并有可能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发生,延长噻霉酮和苯醚甲环唑的使用寿命。但两者复配后在田间对不同病害的实际防治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王鹏,宋迪生,梁永贞,等.噻霉酮水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CN101695297A[P].2010-04-21.
[2]史怀宝.1.6%噻霉酮悬浮剂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田间药效试验[J].山西果树,2010(1):44.
[3]姚廷山,周常勇,胡军华,等.3种杀菌剂对柑桔溃疡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1(6):1026-1029.
[4]高强.防治炭疽病噻霉酮成市场新宠[J].农药市场信息,2010(10):31.
[5]黄江涛,翁晓梅.金霉唑噻霉酮防治番茄细菌性病害试验[J].西北园艺,2009(11):46-47.
[6]孙娟.苯醚甲环唑的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J].今日农药,2010(2):44-45.
[7]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第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46-56.
[8]李喜书,王莎菲,韩新才,等.氯胺磷与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混配增效作用研究[J].植物保护,2009,35(2):155-157.
[9]毕秋艳.二元杀菌剂复配增效机理初探[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
[10]骆焱平,郑服丛.农药学科群实验指导[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11]赵善欢.植物化学保护[M].第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2]彭好翌,高必达.常用杀菌剂及其组合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J].湖南农业科学,2010(9):83-85.
[13]农业部农药检定所.NY/T 1156.6-2006.杀菌剂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14]梁伟伶,台莲梅,靳学慧,等.马铃薯早疫病菌室内杀菌剂筛选及配比试验[J].植物保护,2009,35(4):168-171.
[15]毕秋艳,马志强,张小风,等.多菌灵/戊唑醇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菌株的活性增效作用[J].植物保护,2010,36(2):119-122.
[16]朱卫刚,胡伟群,陈定花,等.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的联合毒力[J].农药,2008,47(5):365-366.
[17]范子耀,王文桥,孟润杰,等.7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早疫病菌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J].农药,2011,50(7):531-533.
[18]梁春浩,刘长远,苗则彦,等.几种杀菌剂及混剂对葡萄褐斑病的生物活性测定[J].农药,2009,48(1):66-68.
[19]西大华特.噻霉酮介绍[EB/OL]http:∥www.htteam.com/smt.asp
[20]刘学敏,李立军.杀菌剂混剂的增效作用[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2,23(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