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绳的少年时代

2012-06-10刘凤伟苏州市档案馆江苏苏州215004

档案与建设 2012年4期
关键词:校名母校苏州市

刘凤伟(苏州市档案馆,江苏苏州,215004)

1997年4月,胡绳在为母校苏州中学题写的校名牌子前留影

胡绳,原名项志逖,1918年1月11日出生于苏州旧学前。胡绳兄弟姐妹六人,姐姐项泰最大,胡绳排行第二,另有一个妹妹、三个弟弟。胡绳自幼聪明好学,在父母的教导下,读书识字,诵读古文诗词。由于家境普通,直至虚九岁才进入小学读书。老师认为胡绳的语文水平已超出小学水平,只是算术稍差,因此破格让他直接进入五年级学习。

1997年4月,胡绳回到家乡苏州休养,重访小学母校。由于少小离家投身革命,岁月荏苒,胡绳已经记不清小学母校的校名和地址,只依稀记得在肖家巷附近。遗憾的是,当年迈的胡绳坐着轮椅在随从人员的帮助下来到肖家巷的时候,并没有找到魂牵梦绕的母校和学校旁边的小河。直至胡绳逝世一年以后的2001年,苏州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在馆藏的1926年《吴县教育会年刊》全县第六次小学生演讲会报名名单上,发现了这样一行字:“项志逖,吴,十,市一,《对于公共饮料的我见》”。项志逖即为胡绳的原名,籍贯吴县,年龄十岁,所在学校为“市一”,即离肖家巷不远、位于新学前的苏州市立第一小学。当年的苏州市立第一小学几经沿革,如今已更名为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年仅十岁就已经作为苏州市立第一小学的代表,参加全县小学生演讲比赛,演讲的内容是超出其年龄的社会公共问题,足见小学时期的胡绳已经萌发了思考社会问题的兴趣,表现出了较好的演讲水平。

1927年,胡绳进入苏州中学初中部(草桥中学)学习。关于初中时期的胡绳,在现存档案史料中,有一条记载饶有趣味:1929年,胡绳参加了民众夜校举办的第一次乒乓球比赛。要知道乒乓球在1904年前后才传人中国,1927年中国才正式派出乒乓球选手参加国际性比赛,少年胡绳算得上我国乒乓球运动的早期参与者了。

据胡绳的初中同班同学、后来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吴大琨回忆,初中时期的胡绳因病休学了半年,因此直至1931年才从苏州中学初中部毕业,进入高中部师范班。正是这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民族危机感激发了少年胡绳强烈的爱国热情。胡绳参加了学生会组织的罢课,并前往南京请愿。然而,蒋介石政府对义愤填膺的爱国学生只是敷衍应付。胡绳在失望之余,加入学校的演讲宣传队,走向街头,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宣传队多次到石路小广场、胥门老茶馆、金门出入口等公共聚集场所演讲,乃至一度走出苏州,前往无锡进行宣传活动,听讲者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上百人。演讲中,胡绳分析时局,鼓舞民众,宣传爱国进步,号召救亡图存,表现出了较好的社会洞察力和演讲才能。

1932年,苏州中学学生赴无锡宣传抗日救亡时在天下第二泉留影。左起:陆志渊、陈鲲、胡绳、吴大琨。

苏州中学的课外活动多,社团活动丰富。爱好文史的胡绳参加了社会学和国文研究会,并担任了国文墙报编辑。胡绳还在校刊和校外报纸发表文章和诗歌,抒发忧国情怀。胡绳渐渐意识到,单纯从事文艺创作是不行的,必须懂得文艺理论和哲学,于是开始有意识地接触马列著作、进步刊物。在一次英文课上,吕叔湘老师发现胡绳在偷偷看课外书,本想进行批评,却发现胡绳看的是马克思写的《哲学的贫困》,就把书还给了胡绳,没有加以责备。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淞沪战争波及苏州,苏州中学被迫停课,胡绳有了更多时间去阅读《西方革命史》等进步书籍。等到学校复课,胡绳已经初步具备了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

胡绳在宣传演讲活动和学校社团活动中表现出了出色的宣传演讲水平和社会活动能力,因此,在高中二年级(1932年)当选为苏州中学高中部学生自治会常务干事(主席)。

1933年,胡绳第一次到了上海,与自己的同学、中共地下党员徐荣华接触,并通过他阅读了一些党内的地下刊物,对共产主义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此时,苏州中学爱国进步思潮涌动。高中部500多名学生中长期订阅进步刊物《生活周刊》的就有300 多人,可见一斑。为了防止学生闹事,反动当局在学校大肆提倡“读经救国”,要求学生学习“四书”、“五经”。胡绳在墙报发表文章反对“读经救国”,引导学生开展反对“复古”的斗争,文笔犀利,文风生动,广受同学拥护。胡绳还在墙报上组织登载了一期纪念马克思逝世50 周年的专题,贴出了马克思的照片。这一年的暑假,苏州中学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进步学生组织爱国进步团体“紫堇社”,胡绳、吴全衡(后结为革命伉俪)在社中积极活动,成为骨干。胡绳等进步学生的活动,最终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墙报被迫停刊。

1933年秋,得知反动军警计划来学校抓捕胡绳等进步学生,苏州中学校长胡焕庸暗中关照胡绳等几位同学迅速离校。胡绳临行前,路费短缺,找好友吴大琨商量,吴大琨便去求助与进步学生联系较多的孙起孟老师。孙起孟当即解囊相助,取出五元钱让其转交胡绳。自此,胡绳终止在苏州中学的学业,告别家乡,前往上海,走上了革命道路。

胡绳在自己80 寿辰时写的《自寿铭》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指少年时代在苏州的生活和学习,使得自己慢慢信仰了马克思主义,慢慢接触了共产党,奠定了自己一生生活和思想的基础。正因如此,尽管少小离家,此后也很少回到苏州,胡绳对家乡却始终满怀深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胡绳欣然为母校苏州中学题写校名。

1993年,胡绳创作《苏州杂咏》六首,其中一首诗题为《旧学前》:“沧桑历尽古苏州,十里烟花处处楼。北塔应知扶杖客,踟蹰难觅旧桥头。”旧学前正是胡绳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少年时代成长、生活的地方。1997年4月,胡绳来苏州休养时,重访母校苏州中学,并在自己之前题写的校名牌子前留影纪念。

2000年11月,胡绳在上海逝世。2001年8月,胡绳后人据其遗愿,将胡绳的部分著作、书籍和手稿捐赠给了苏州图书馆。2002年清明时节,胡绳的骨灰归葬苏州锦绣公墓,少小离家的游子最终叶落归根。

猜你喜欢

校名母校苏州市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理事会(按校名音序排名)
《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理事会(按校名音序排名)
本刊荣获“广西高校名刊”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告别母校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母校情
亲爱的母校,你还好吗?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