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苏州党史上几个重要片断
2012-06-10周建平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办江苏苏州215004
周建平(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办,江苏苏州,215004)
苏州独支——中共苏州地方组织的建立
1919年五四运动中,苏州学界成立了苏州学生联合会,统一领导学生运动,全市20 余所学校万名学生举行罢课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政策。广大产业工人和各届爱国群众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掀起了罢工、罢市和集会的全民反帝浪潮。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苏州的传播。1919年夏,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张建初、华有文等组织“人社”团体,交流思想、漫谈时政、探讨人生。陈独秀作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满腔热情地向“人社”提供了《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刊。省立一师学生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革命读物,一些同学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1年秋,陈独秀介绍东吴大学学生徐雉与华有文取得联系,在潘儒小学开办工人夜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在工人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1923年7月,中共上海地委将苏州列入建党计划,并陆续派出党员到苏州活动。当年10月,苏州城区已有多名青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上半年,中共党员潘志春回到苏州邮局工作,他是苏州最早的中共党员。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当晚,受恽代英、侯绍裘派遣,中共党员、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秘书长姜长林,与苏州乐益女子中学教师叶天底、苏州工专学生秦邦宪(即博古)、博文中学教师许金元等取得联系,迅速发动群众,声援上海各界开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为苏州建立党组织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1925年8月,中共上海地委改组为中共上海区委(亦称中共江浙区委),仍领导江浙沪地区党的工作。此前,苏州成立过党的支部,但由于处在秘密状态,没能发挥作用,中共上海区委遂决定派人到苏州重建党的组织。而在苏任教的侯绍裘被授予了组建苏州党组织的重任。
1925年9月初的一天,北洋军阀孙传芳统治下的苏州古城,位于城中心的“皇废基”旁的苏州乐益女子中学,三位年轻的中共党员正在召开秘密会议。他们的公开身份是苏州乐益女子中学教师,侯绍裘为该校校务主任兼教员,叶天底、张闻天分别担任美术和国文教员。他们都受乐益女中所聘从上海来苏州任教。侯绍裘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党江苏省临时党部委员。叶天底是中共“一大”前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起人。而张闻天则有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后被人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红色教授”。
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苏州地方党组织——苏州独立支部。因侯绍裘身兼数职,只担任委员,叶天底任书记兼组织委员,张闻天为宣传委员。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是当时中共上海区委下属的外埠九个独立支部之一。
1925年9月7日乐益女中开学典礼,正逢“国耻日”,典礼由侯绍裘主持,张闻天主讲《帝国主义与辛丑条约》,叶天底主讲《九·七与五·卅》,对全校师生进行教育。课余时间,侯绍裘、叶天底经常到学生中去,交流思想,培养积极分子,创造条件发展党员。1925年冬,苏州独立支部在乐益女中吸收入党的有教师王芝九、徐镜平、张世瑜,学生沈蔼春等,从校外发展入党的有许金元、汪伯乐等,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入党的有葛炳元、张春山等。1925年10月,中央选调一批干部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张闻天、沈蔼春被调。到1925年底,中共苏州独立支部已有党团员24 人。
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的成立,推动了苏州城乡各地的建党活动,揭开了苏州人民革命斗争的新篇章。1926年春,江阴、常熟等地先后建立了党的地方组织。1926年8月,侯绍裘派王芝九在昆山建立中共昆山独立支部。
独立支部的活动引起了北洋军阀当局的恐慌。乐益女中迫于压力以经费困难为由,在学期结束时辞退了侯绍裘、叶天底等进步教师。1926年初,两人先后离开苏州到达上海。中共上海区委委派正在外地学习的许金元回苏,接任中共苏州独立支部书记。许回苏后,以博文中学教师职业为掩护,积极开展工作。下半年,许金元调离苏州,以纯一小学教员为职业掩护的汪伯乐担任苏州独立支部第三任支部书记。
北洋军阀的白色恐怖下,汪伯乐冒着危险投身革命,策应北伐军,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1926年12月11日,军警发现了策应活动,汪伯乐被捕。14日夜,军阀当局急电命将汪伯乐等人押送南京,重病在身的汪伯乐在担架上坦然向同志、家人挥手告别。16日凌晨,汪伯乐被秘密杀害。
在汪伯乐被害后不到3 个月的1927年3月21日,北伐军攻克苏州,结束了北洋军阀在苏州的统治。中共苏州地方党组织协助建立各级行政权力机构,积极组织成立苏州市总工会、吴县农民协会等群众性组织,使工农群众有了争取自己平等地位和合法权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仅仅过了半个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四·一二”前夕,侯绍裘、许金元在南京遭反动派包围,不久被装入麻袋,用刺刀活活戳死,秘密抛入秦淮河中。许金元年仅21 岁。
同年11月,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第一任书记叶天底在家乡浙江省上虞县被反动派抓获,关押在杭州武林陆军监狱。翌年2月,30 岁的他壮烈就义,留下了荡气回肠、光照千秋的遗书:“大丈夫生而不力,死又何惜,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我决不愿跪着生,情愿立着死,希望忠实的同志,不要以我死而灰心,继续奋斗。”
沙洲农民运动领导人茅学勤
从1925年9月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成立,到1928年2月叶天底牺牲,三位独支书记都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后塍暴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上海的北伐军东路前敌总指挥白崇禧电令苏州警备司令张镇冲击总工会、镇压工农运动,组织“清党”活动、捕杀共产党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失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转入低潮。中共在苏州的各级地方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党员按照上级指示紧急转移、隐蔽。1927年6月,国民党的“清党”活动扩展到常熟。常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谢恺因来不及转移而被捕,并惨遭杀害,沉尸尚湖。反革命的血腥镇压并没有吓倒苏州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他们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农民暴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江阴县后塍(今属张家港市)四次农民暴动在苏州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1926年10月,毛泽东在《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一文中写道:“江阴东乡有一名叫沙洲的地方,亦有农民反对地主的事,此地主苛例为交上期租,江苏人所谓寅交卯种,是一件于农民经济上很痛苦的事情。现在农民要求种出还租,正在那里奋斗。”1927年4月,中共江阴独立支部在向中共江浙区委的汇报中说,江阴农民的吃饭问题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1927年8月,中共江苏临时省委委员、省农运特派员钱振标奉命回江阴开展革命活动。钱振标1895年出生在江阴西郊的一个农民家庭,曾就读于江苏省立无锡第三师范学校。1925年3月由恽代英、侯绍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底在兰州创建中共甘肃特别支部,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钱振标回到江阴后,依靠农运骨干茅学勤在后塍地区秘密联络党员和农运干部,恢复党和农会活动。茅学勤1900年出生在沙洲后塍的一个农民家庭,曾就读于南京工业第一学校。1923年弃学回乡,创办学田圩小学并在那里任教。1926年开始在沙洲秘密从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经过2 个月的努力,10月,中共江阴县委成立,钱振标任书记。茅学勤经钱振标介绍入党。
中共江阴县委为了贯彻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决定组织发动农民暴动。由钱振标任暴动总指挥,茅学勤、陈叔旋、朱松寿等参加指挥工作,组织后塍、三官、云亭、长寿、长泾等地的农运骨干为主力组成农民革命军。暴动袭击目标为后塍公安分局和禁烟检验所,夺取两处武器武装暴动队员,再运用游击作战方法,逐个解决杨舍、华士、顾山、长泾等乡守敌,然后与无锡的东北乡联成一片。1927年10月15日,中共江阴县委以“周案”委员会名义,于在顾山沈舍里召开周水平烈士追悼大会。江阴县委领导和农运干部参加会议,号召农民起来与土豪劣绅做斗争。这次由数千人参加的追悼大会,为随后的农民暴动起到了宣传和组织作用。
11月15日晚,钱振标、茅学勤等召集后塍农运骨干20 余人,携带刀棍、长矛等武器,武装袭击后塍公安分局。这是沙洲后塍地区的第一次农民暴动。国民党江阴县后塍公安分局驻有警察20 余人,毛瑟枪10 枝。凌晨1 时,农暴队员割断了后塍至江阴县城的电话线,分两路包围公安分局。随着钱振标的一声令下,勇猛的农民革命军手持刀棍冲破岗亭,直扑公安分局巡士卧室。正在酣睡中的警察还没反抗就被革命军缴了械。在胜利攻克公安分局后,农民革命军又一鼓作气占领禁烟检验所。这次战斗缴获手枪一枝、步枪一枝、毛瑟枪九枝以及刺刀、警服等。凌晨3 时,取得胜利的农民革命军向空中鸣枪40 余响示威,然后分路撤离后塍镇。临行前贴出了农民委员会的布告和标语。
农民革命军的第一次暴动,遭到了国民党江阴反动当局的疯狂反扑。他们出动警察在后塍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茅学勤的父母和哥哥茅学友等16 名群众被捕。茅学友遭严刑审讯,长期监禁,惨死狱中。
敌人的残暴并没有吓倒英勇的共产党人。1927年12月,中共江苏省委作出组织江阴、无锡、常州、宜兴四县总暴动的决定,“其出发点在江阴、无锡交界处”。根据省委指示,茅学勤等农运骨干分头下乡,发动农民加入农民协会,准备暴动。国民党警察风声鹤唳,到处抓捕农运骨干,朱松寿、张老四、茅学明(茅学勤之弟)三名农运干部被抓捕并关押在后塍公安分局。中共江阴县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举行第二次后塍农民暴动,劫狱救出被关押的革命群众。
茅学勤挑选一百多名勇敢的同志组成主力,每人颈系红巾,教以口令,分成两路,一路攻打公安局,一路攻打关押革命群众的电灯厂,并切断公安局与警卫队的联系。12月22日凌晨3 时,后塍第二次农民暴动打响。担任主攻的队伍分东、西两路直取目标。据守在外围的群众一面高喊“冲啊”、“杀啊”口号,一面在火油箱内燃放鞭炮,以壮声势。攻打公安局的农民革命军与30 多位警察激战。在对峙交火中,共产党员陈阿康勇猛冲杀,不幸中弹牺牲,多名队员受伤。由于农民革命军武器短缺,激战1 个多小时仍然难以攻克。几个队员乘着夜色潜伏到公安局西侧点火,火势越烧越旺。据守在分局内的警察从侧门狼狈出逃。攻打公安局的队伍迅速与包围电灯厂的队伍汇合,合力攻打电灯厂。经过1 个多小时激战,终于攻入厂内,救出被捕群众。战斗持续到拂晓,农民革命军掩埋好烈士遗体后,迅速分南北两路撤退转移。这次农民暴动打死警察6 人,剪除密探1 人,缴获毛瑟枪3 枝。
两次暴动的胜利,鼓舞了农民群众的革命斗志,江阴党的组织和农民武装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单沙洲方面,农民革命军就增加了千余人。1928年初,中共江阴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后塍召开。会议决定将农民革命军改称为江阴红军,建立四个支队,由县委军事委员茅学勤统一指挥。
根据江苏省委的指示,江阴红军在茅学勤的指挥下,在后塍地区发动了第三次农民暴动。1928年1月23日晚,红军游击队六七十人到距后塍5 里左右的五节桥,烧毁作恶多、民愤大的地主卢鸿吉的房屋5 间,并处决了2 名向反动派告密的走狗。随后,红军游击队向后塍突进,袭击后塍公安分局。后塍公安分局全体警察紧急迎战。双方激战相持1 个多小时。为防止江阴军警的增援,减少不必要的伤亡,黎明前红军游击队员主动撤离,向长江边芦苇滩转移。
后塍的三次农民暴动把沙洲地区的农民武装暴动推向了高潮。从1927年11月15日后塍第一次农民暴动到1928年3月1日,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沙洲地区就爆发了大小7 次威震大江南北的农民暴动,给国民党反动统治以沉重的打击。特别是由茅学勤组织发动的1928年2月8日的杨舍暴动,在沪宁沿线引起极大震动。上海《申报》惊呼:杨舍暴动“共党颇有组织,并用红巾围巾为记,手执三角小红旗,整队点名,当众演说,高呼‘苏维埃政权万岁!’四处张贴布告。与巡士战时,均用伏地野战法,指挥者颇具军事学说。”
不断高涨的农民暴动使国民党当局惊恐万分。从1928年3月开始,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不断从无锡等地抽调兵力,加强后塍地区的防守,并组织部队开展“清乡”,“兜剿”红军游击队和革命群众,任意枪杀无辜农民。
1928年3月30日凌晨,为解救被国民党军警抓捕的24 名无辜农民,茅学勤率300 多名红军出发追击,遭敌阻拦反击。江阴县委组织沙洲和东南乡农民3000 余人,于晚上6 时向后塍发动总攻击,掀起了第四次后塍暴动。这次暴动,红军游击队员和农民群众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利。战斗中群众尹三宝、徐林福等60 多人牺牲,10 余人受伤。
1928年11月25日和1929年2月6日,钱振标、茅学勤先后在江阴君山脚刑场被国民党军警杀害,轰轰烈烈的后塍农民革命运动被暂时镇压下去了。
后塍四次农民暴动是江阴地方党组织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全国秋收起义的影响下产生的,是全国秋收暴动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沙洲人民在地方党组织领导下的觉醒,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豪绅的反动统治,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使人民看到了自己的力量,看到了希望。广大农民群众在暴动斗争中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特别是共产党员、农运骨干身先士卒、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献身精神,成为激励沙洲人民坚持革命、继续前进的巨大力量。暴动斗争为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为革命播下了火种。
阳澄烽火——创建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7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重建。按照中央的指示下设外县工作委员会领导上海周围地区党组织的恢复重建和开展抗日游击战工作。1938年5月,中共京(南京)沪线工作委员会(后改名江南特委)成立,实际负责京沪线西起无锡、江阴,东至上海浦东广大地区(亦称东路)的抗日救亡斗争。在日伪军严密控制的江南地区,江南特委遵照省委“隐蔽发展”的方针,在城乡恢复、发展、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深入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建立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打击日本侵略者。
常熟沦陷后,常熟梅李的青年共产党员李建模与顾鉴修、薛惠民、陈刚等人在浒浦、梅李等地收集枪支,积极准备武装抗日。塘桥青年任天石筹建了一支50多人的塘桥游击队,积极寻找党的领导。1938年2月,省委派杨浩庐到常熟,与李建模在梅李一起创建人民武装。1938年5月,中共常熟县委重建,李建模为书记,杨浩庐、赵伯华为委员。7月,县委以任天石的游击队为骨干,吸收附近一些爱国青年举办军事训练班,进行为期1个月的政治军事训练。8月初,县委以受训学员为基础,正式改组塘桥游击队为县委直接领导的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第一大队。
1940年春,谭震林在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驻地
这是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省委高度重视民抗部队的建设,派党员干部加强领导,在大队建立党支部,在分队设立政训员,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送上海的一些工人、店员、学生来参加部队,以壮大部队力量。民抗部队通过发动群众,打破日伪匪勾结掠夺秋收成果的阴谋,保护百姓利益,开展抗日教育,团结争取杂色部队,使部队威信日益提高。群众称民抗领导人任天石为“老天”,称民抗部队为“老天部队”。至1939年初,民抗队伍由数十人发展到150 多人,形成以梅李、塘桥为中心,沿梅塘两岸方圆十华里的抗日游击基点。
与此同时,在常熟徐市一带,活跃着一支由北伐战争中入党并参加国民革命军的陈震寰组织的抗日武装。该部曾被国民党部队收编,在与日军作战时被击溃。中共常熟县委及时收集其余部,加以整编,形成了以共产党员周文在等人为核心的拥有一百多人和枪的一个大队,被称为新六梯团,成为常熟县委直接领导的又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力量。
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和发展,为随后新四军东进苏(州)常(熟)太(仓)开辟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1939年5月1日,新四军六团团长叶飞率1000 多名新四军官兵,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名义从镇江茅山出发,挥师东进苏常太地区,点燃了阳澄湖畔抗日斗争熊熊烈火。经过夜袭浒墅关痛歼日军等一系列激烈的战斗,6月底,叶飞率江抗部队进入苏常地区,江抗总指挥部也移驻阳澄湖畔太平桥。
常熟民抗主动出击,配合江抗主力一部坚持苏常地区斗争,为江抗主力分兵太仓、昆山、嘉定、青浦创造条件。7月5日,日军一部乘汽艇窜至大、小陆泾袭击江抗部队,与民抗一中队遭遇。民抗指战员以河岸为屏障顽强阻击,打退了日军,民抗十余人壮烈牺牲。在无数次打击日军的激烈战斗中,常熟民抗与江抗并肩作战,并在战斗中发展壮大。至1939年7月,民抗已由3 个分队扩建为3 个中队、1 个特务队,总兵力发展到450 余人。8月下旬,常熟民抗奉命编入江抗。1939年9月,江抗总指挥部和中共江南特委移驻常熟唐市,并成立江抗苏常昆办事处。从此,阳澄湖畔的唐市一带成为江抗在东路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基地和苏常地区的指挥中心。
江抗东进抗日,广泛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游击区,这种在日伪心脏地区沉重打击日军的爱国正义行动,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却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嫉恨和恐慌,他们调兵谴将,肆意压制人民抗日武装。1939年10月初,江抗主力部队奉命北渡长江,投入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斗。留在苏常地区、隐蔽在阳澄湖畔的36 个伤病员,在游击区广大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忍受着饥饿、疾病、伤痛、寒冷等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坚持斗争。他们的事迹后被创作成沪剧《芦塘火种》和现代京剧《沙家浜》等文艺作品。
10月下旬,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派杨浩庐、周达明返回苏常地区,与在阳澄湖畔养伤的江抗干部夏光及常熟、苏州两县委领导一起研究决定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重建江抗武装(通称新江抗),坚持东路武装抗日。为进一步加强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设,1940年3月下旬,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到东路,全面领导苏常太地区的抗日斗争。4月23日,谭震林在常熟徐市召开会议,成立东路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东路地区党的工作;明确党组织的中心任务是公开党的旗号,以苏常为基地,东出昆(山)嘉(定)太(仓),西入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和创建根据地。会议决定,江南抗日义勇军改名为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仍简称为江抗),成立江抗东路指挥部,谭震林任司令兼政委和政治部主任。
到1940年11月,江抗东路指挥部成立半年之际,东路部队已由400 人发展到3000 多人,历经大小战斗50 多次,粉碎了日伪军10 余次进攻和“扫荡”,控制了以苏常太为中心,东至昆嘉青(浦),西达锡澄虞的广大农村。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逆流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苏南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下辖十六、十八两个旅,其中十八旅战斗在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六师的任务是坚持江南抗日斗争,阻止反共军队北渡长江。
为更好地运用政权力量独立自主开展敌后抗日工作,江南各地在1940年建立自卫会等代理行政机构的基础上,普遍正式成立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在东路成立了3 个行政区、11 个县政府、2 个特区行署,任命了专员和县长。在此基础上,成立江南行政委员会,统一领导江南地区的行政工作。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江南地区抗日根据地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受到了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护。常熟县各群众团体在徐市镇举行了一万多人参加的庆祝大会,张灯结彩,龙灯飞舞,焰火怒放,盛况空前,充分反映了民主政权为广大民众所拥护和爱戴。
轰轰烈烈的抗日根据地建设时刻威胁着日伪军在江南的统治。为摆脱困境,强化其奴役和统治,日伪军对苏常太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清乡”活动,抗日军民经受了严峻的考验。1941年7月1日,经过长期的准备,日伪军1.8 万兵力气势汹汹杀向苏常太1800 平方公里的“清乡区”。根据地抗日军民与日伪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付了巨大的牺牲。苏常太地区县、区、乡抗日民主政权被迫瘫痪,群众性抗日团体无形解体,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数百名党员干部遭逮捕关押,武装力量损失(包括牺牲、被捕、失散)400 余人,其中被害牺牲的常熟籍干部、战士达130 余人。太仓县委书记杨志清、苏州县抗联主席徐清萍、辛莫区区委书记朱凡、常熟县委组织部长李向、吴里区区政府督导员唐绍裘等在反“清乡”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至9月下旬,新四军六师师部及战斗在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十八旅部队按照上级指示,突出“清乡”重围,北渡长江,进入江都、高邮、宝应地区,担负开辟苏北根据地的新任务。战斗在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共江南区党委和路东特委也迅速组织突围,分批转移北撤。苏常太地区的党的工作归属位于江北的苏中四地委管辖,实行隔江领导。
从1942年开始,苏中四地委江南工作委员会陆续秘密地派党员领导干部进入苏常太地区,与在“清乡”斗争中分散隐蔽的党员干部接上联系,建立起党的秘密点线,在此基础上接应在苏北的新四军武装小分队重返苏常太地区,并组织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力量,重建抗日游击根据地。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苏常太地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基本得到恢复,还拓展了太湖地区等新的游击根据地。苏常太地区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抗日军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
护厂护校——千年古城完整回到人民怀抱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加速了解放全中国的进程。人民解放军饮马长江,直捣京沪已是指日可待。保护千年古城,迎接苏州解放,成了苏州地方党组织的中心任务。
解放前夕,苏州工商界、文教界的一些人士,由于不明形势真相,不了解共产党的政策,有的惶恐不安,想随国民党南下,有的疑虑重重,去留举棋不定。为粉碎国民党的欺骗宣传,安定人心,共产党苏州地下党组织采取各种形式,宣传毛泽东关于时局的声明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发动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打击敌人。在此基础上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护厂护校斗争,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员、财产留在苏州迎接解放。
1949年4月中旬,中共苏州工委书记张云曾和马崇儒、惠志方等在古城中心乔司空巷志诚小学,成立了迎接苏州解放护厂护校临时指挥所。惠志方日夜守候在苏州发电厂观前办事处对讲电话总机旁,与各单位密切联系,时刻了解敌情变化,及时沟通信息,保证工委正确领导护厂护校斗争。地下党获悉国民党军队在逃离苏州前将重点破坏电信局、发电厂和面粉厂等重要单位。工委迅速研究对应措施,决定对这三个单位重点保卫。
电信局地下党员陈冠伦团结一批积极分子,掌握“应变委员会”的领导权,重点做好争取局长章祖伟的工作,规劝其保护好国家财产。章祖伟团结全局职工,拒绝上司关于拆除部分载波机转移的命令,并请工商自卫队驻局保护。4月26日,解放苏州的隆隆炮声已在城外轰响。国民党城防指挥部下令电信局20 分钟内撤出驻局工商自卫队,并派兵进入局内进行破坏。章祖伟一面把重要设备进行伪装隐蔽,一面安排丰盛酒席“款待”国民党士兵。当国民党士兵进入机房准备破坏时,全体话务员不畏强暴,挺身而出保护机器。由于城外国共两军已经交火,士兵们在慌乱中抢了些钱物后慌忙逃窜。电信局终于完好地交还到了人民手中,保证了解放后苏州的通信畅通无阻。
在苏州发电厂,中共苏州工委派总工会惠志方、汪荣生领导护厂工作,同时在鸿生火柴厂组织一支武装协助保护电厂。从4月25日起,在积极分子带领下,电厂职工自觉地留在厂里坚守岗位,保证发电工作正常运转。电厂工会组织了“生产护厂队”,组织职工值班巡逻,防止敌人破坏。战争年代,燃煤储量不足,护厂队员一面铲掘地脚煤,一面外出四处设法运煤,保证了苏州解放前后的正常供电,保证了新政权建立后人民生活的正常有序。
中共苏州工委书记张云曾在云锦公所(今洪元弄10 号后门)秘密会见苏州工商界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同意建立工商自卫队。
解放前夕,苏州面粉厂有库存面粉5000 包、小麦356 包。同时,该厂五层的厂房大楼是当时苏州的最高建筑物,是敌我双方战斗时必争的制高点。中共苏州工委指示该厂职工、区委委员、党支部书记陆逢治组织以地下党员和积极分子为骨干的护厂队,昼夜值班巡逻,以防止敌人破坏。同时动员全体职工将库存的面粉和小麦隐藏在地下室,并在厂门口构筑防御工事,保证决不让敌人抢走一袋面粉。4月25日,国民党城防指挥部派兵进驻面粉厂,企图占领五层大楼作顽抗据点。地下党用软磨办法与敌周旋。国民党军队要不到钥匙,便悻悻而去。次日,几十名国民党溃兵乘坐轮船来提军粮,地下党采取“智斗”的办法,一面客套应酬,一面故意高声谈论“解放军快进城了”。溃兵惊恐万分,急忙上船逃命。
在开展护厂的同时,中共苏州工委积极动员广大教职员工,全面开展苏州大中学校的反迁校和护校斗争并取得胜利。
1948年底,在苏州的社教学院策划南迁,三青团骨干贴出迁校建议,发动学生签名。地下党支部通过学生自治会和各种进步社团,以举办座谈会、讨论会、文娱晚会,出壁报等形式,广泛进行反迁校宣传。艺术教育系学生演出话剧《我们不流亡》,用文艺形式反映流亡师生颠沛流离的生活,揭露反动院长领取南迁经费的面目,驳斥迁校南逃的谬论。在广大师生的坚决反对下,国民党当局的迁校阴谋未能得逞。
1948年暑假由河南开封迁来苏州的河南大学校方也企图继续南迁桂林或广州。地下党支部通过党员、地下学联成员和积极分子,以各种形式动员师生反对。迁校意图一披露,即遭到师生们的坚决反对。学校当局以“不迁校,不管饭”相威胁,师生们开展多种形式的筹粮活动相抵制,并召开辩论会,举办民意测验,90%以上师生反对迁校。慑于舆论压力,河南大学终于未能南迁,和苏州人民一起迎来了解放。
在中等学校方面,国民党江苏省教育厅下令苏州女子师范学校迁往松江。苏州地下党召开座谈会,向广大师生作时事报告,使同学们认识到国民党败局已定,苏州解放指日可待,迁校对学校发展不利。学校师生一致反对迁校。地下党支部还专门写信给校长,规劝她认清形势,不要给反迁校设置障碍。校长顶住了省教育厅的压力。苏女师反迁校斗争也取得了胜利。
在反迁校的基础上,各大中院校纷纷建立由师生员工组成的“应变委员会”或“护校委员会”,以合法身份领导开展应变护校迎解放活动。社教学院地下党通过应变委员会将全院学生按系科班级编成应变生活小组,将居住在校外的教职员工家属动员到校内集中居住,组织纠察队昼夜巡逻,保护学校的财产、图书、档案。东吴大学应变委员会集中全校师生在维格堂居住,并组织纠察队对维格堂、科学馆、图书馆、办公楼等值班巡逻,保证安全。苏女师成立以校长为主任的应变委员会,发动学生囤足粮食,日夜站岗,使学校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在中共苏州工委的领导下,护厂护校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工厂、商店、学校和市政设施都得到了保护,苏州这座千年古城终于在1949年4月27日完整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