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旅程:西藏朝圣旅游体验研究*
2012-06-08钟晟,张薇
钟 晟,张 薇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旅游与朝圣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许多旅游人类学和社会学学者探讨了旅游与朝圣之间的关系,特纳(Turner)在详细调查朝圣现象时得出结论说:“一名旅游者,有一半是朝圣者,或者说一名朝圣者有一半是旅游者。”[1]麦肯奈尔(MacCannell)提出“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2]的观点,旅游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宗教朝圣的意义与内涵。格雷本(Graburn)指出旅游是一段神圣的旅程[3]。
在现代社会中,宽泛意义上的朝圣旅游有增加的趋势,部分学者据此提出了“现代朝圣”(new age pilgrimage)概念,这不是严格的宗教朝圣,而是一段自我寻找、自我发现的旅程[4]。科恩(Cohen)在探讨游客体验的5种模式中的“存在模式”(existential mode)时,对游客体验中的宗教朝圣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不同于纯粹的宗教朝圣,是一种文化的、审美的或政治的朝圣[5];之后,科恩进一步研究了泰国的佛教朝圣,指出朝圣更多地变成了一种游客朝圣(tourist-pilgrim)[6]。在近几年的相关研究中,安得里提斯(Andriotis)总结出神圣地旅游体验中的5种要素,包括心灵、文化、环境、世俗和教育[7];贝尔哈森等(Belhassen et al)研究了在朝圣体验中对真实性的追求[8]。我国学者谢彦君也指出“和那些宗教朝圣者相比,现代旅游者通过旅游所获得的回报,也类似于朝圣者一样,得到的是为旅游者所推崇的价值,身心得到了恢复,身份得到了保持,还经历了不同的奇异事物”[9]。
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关注朝圣旅游领域的还较少,近年来也有部分总结西方朝圣旅游研究的成果,如张晓萍[10]、杨慧[11]、郑晴云[12]等人的贡献,但还没有对旅游者朝圣旅游体验的实际案例研究。同时,正如科恩所指出的,关于旅游和宗教关系领域的经验性研究成果也非常不足[13],因而,本文选择中国西藏为研究对象,探讨西藏朝圣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问题。由于西藏是一块较少受到现代文明开发与破坏的土地,不仅以其独特、神秘、圣洁的自然景观和宗教文化成为佛教信徒和大量世俗旅游者心目中的圣地,而且是一处能够把朝圣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的目的地,所以,研究西藏朝圣旅游体验具有十分显著的典型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博客文本选择
从旅游博客中获取数据在旅游研究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14]。旅游博客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结束之后自发在网络上发表的日志,是一种真实的、不受干扰的文本数据,同时提供了多维度的信息,也是最能够获得游客深层次感受的文本。本文从旅游博客中挖掘研究的素材,由于许多旅游者都把西藏之旅描述为一次朝圣旅游,故本文以“西藏朝圣”为关键词,从新浪、搜狐、网易、百度等几大中文博客网站中进行搜索,于2010年6月11日搜索出相关博客8 680篇,剔除旅行社广告、有图无文、内容空洞、文学性太强等博客文章,挑选出前15篇博客进入本文研究范围,共计78 232字,经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博客基本信息表
这些游客都以实录的方式记述了自己的西藏朝圣之旅,15篇博客中,14篇的标题中具有“朝圣”二字,总字数在6 000字以上的有6篇,多数博客都插有图片,旅游时间大部分集中在5-10月之间,有6篇博客采用连载形式,旅游方式以自助旅游为主,包括家庭出游、与朋友结伴出游和宗教团体组织的旅行等,入藏交通方式以火车、飞机和自驾为主,旅游天数大部分在10天以上,作者性别则没有明显的差异。除了3篇带有较强的宗教旅行性质之外,其他12位作者都是普通的旅游者,在文中没有显示他们在西藏旅游之前具有藏传佛教的信仰。这些数据表明西藏朝圣旅游者以深度旅游、自助旅游为主,旅游时间较长,旅游感触较多,与普通的观光旅游有明显差异,具有朝圣的内涵,但与真正的宗教朝圣者又不一样,因而本文把这些旅游者归类为朝圣旅游者。
(二)现象学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博客文本内容进行研究。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其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胡塞尔(Husserl)指出现象学的意义为:对于人们如何描述事物,且透过其感觉来对经验事物的研究[15]。现象学研究能够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把握来获取对事物本质的洞察,这样一种富有哲理的方法,在面对人类生活经验、心理体验、意识形态等问题时,容易表现出其不同寻常的实用性。
目前在国外的旅游研究中,现象学方法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尤其是针对较深层次的旅游体验的研究[7]。正如谢彦君所阐明,由于旅游体验涉及到人们较深层次的心理认知和感受,很难通过直接的观察或定量的量表进行测量,故通过现象学的分析,方能较好地剥离出游客旅游体验的层次与内涵[9]。
(三)博客文本关键词筛选
为了保证现象学分析不受研究者主观偏见的干扰,本文首先采用文本分析软件ROSTCM 6①,筛选出西藏旅游日志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过滤掉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得到西藏旅游日志的前18个高频词:西藏、拉萨、朝圣、佛教、高原、珠峰、大昭寺、布达拉宫、海拔、雪山、日喀则、阳光、林芝、美丽、纳木错、喇嘛、寺庙、心灵。
由博客文本的关键词分析可以看出,在这15篇博客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中,有关地点的词语有西藏、拉萨、珠峰、大昭寺、布达拉宫、日喀则、林芝、纳木错等,这些是西藏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有关自然的词语有高原、海拔、雪山、阳光、美丽等,这些是西藏旅游的主要自然感受;有关文化的词语有朝圣、佛教、喇嘛、寺庙、心灵等,这些是西藏旅游的主要文化感受。其中,西藏、拉萨、朝圣、佛教是主导关键词。
二、西藏朝圣旅游体验内涵
(一)西藏旅游动机
西藏是许多人心目中向往已久的圣地,许多旅游者赴藏都有着十分强烈和持久的旅游动机,是多年的梦想,并且把它当做一生中的重要仪式和标志点,旅游准备通常十分充分与郑重 第六位作者用2 600字描述了他们所做的准备工作。在抵达西藏时,旅游者们常用“终于”一词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如第三位作者写道:“我曾经有过在旅游公司从业近6年的经历,但西藏却始终是我梦想却又似乎无法企及的地方!”第五位作者想去西藏是因为“最近备受精神煎熬,决定逃离城市的喧嚣,去一个离天堂很近的地方净化一下心情”。还有两位作者(第六、七位)把西藏作为人生重要的仪式之一——蜜月旅行的目的地。
这个地方我梦想了八年,曾经为她写了一篇小说,幻想此地的爱情。因为听说带着心去那里,可以找到爱情,那必定是万分圣洁又甜蜜凄美的。如今当我踏上那片土地,只有完满的幸福,因为我带着爱人去,找到了共同的心(第七位作者)。
可见西藏的自然与人文风情给人以纯洁、崇高、永恒的感觉,故而把这种感觉寄托于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之上,希望能够带回永恒的回忆。
(二)西藏旅游方式
赴西藏的朝圣旅游者大部分都采用自助旅游的方式,他们有的和朋友结伴出游,有的是家庭旅游,也有人独自出游,目的都是为了更加自由和深入地体验西藏的文化氛围。在交通工具选择上,大部分游客选择坐火车,也有部分游客自驾车或乘坐飞机,当然也有极少游客骑自行车或徒步入藏,以利于更好地欣赏西藏风光,挑战自身的能力,并表示对西藏这片圣地的崇敬,这些旅游者大部分都不太在意旅游条件是否舒适,并且对西藏的自然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三)西藏旅游行程
与普通旅游者相似,西藏朝圣旅游者入藏旅游的首要目的地也是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必游的景点,此外,日喀则、林芝、珠峰大本营、纳木错等地也是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在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选择上,则以西藏独有的雪山、高原景观、佛教寺庙、僧侣等为主。
为了更加深入地体验西藏的自然与文化魅力,寻找心灵的感悟,朝圣旅游者在西藏停留的时间一般比较长,第六位作者的蜜月旅行持续了24天;第十三位作者的旅游时间长达22天,这是他历次旅游中历时最长的一次。
(四)西藏旅游收获
这些朝圣旅游者在西藏旅游过程中收获了丰富的感悟与强烈的心灵震撼,因而他们把这段旅程形容为“朝圣”,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自己的心灵触动,并终身难忘。西藏的朝圣旅游体验是一种由自然风光感悟和宗教文化感悟紧密结合起来的精神体验,包括自然体验的纯净感、崇高感和艰苦感;宗教体验的虔诚感、神秘感和神圣感,最终形成一种精神上的崇高、永恒、唯一、超越的体验感知和生命感悟。
西藏之旅在旅游者心中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历与财富,是人生旅程中一个重要的标志点,也是一种生命的仪式,因而在旅程结束之后许多旅游者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成就感与重游意愿,“期待在未来十年内携妻儿自驾车再度入藏”(第三位作者),“明年,我会再来”(第五位作者)。第六位作者这样来描述结束西藏旅程时的心情:
来时满怀喜悦,走时依依不舍,选择西藏作蜜月旅行是一次难忘的记忆。我们在神山圣湖许下心愿,要好好相爱过一生;我们在路上互相照顾共同走过,就像在人生的路上互相扶持和爱护;这是个开始,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们会携手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第十四位作者是一位刚中考完的学生,由家人带领赴西藏旅游,他也把这次旅游称之为“朝圣”,并在文末有一句深刻的感慨:“今生有幸,举家进藏”。可见,这种旅游感受已不能仅仅用简单的满意度、重游意愿等定量指标来衡量。
三、西藏朝圣旅游体验的形成机理
(一)西藏朝圣旅游体验的构成要素及功能
与纯粹的宗教朝圣者不同,这些朝圣旅游者的朝圣旅游体验首先体现在自然朝圣方面,其次是由佛教文化带来的宗教朝圣和文化朝圣,再次是对西藏整个社会氛围的朝圣,其主体功能则是给旅游者以别样的感触以及心灵的抚慰与震撼。
1.自然条件的差异与艰苦
西藏朝圣旅游体验要素首先在于西藏与旅游者日常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极大差异性。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自然条件恶劣,旅游路途遥远,抵达十分不易,即便是已经入藏的游客也要忍受环境差异所带来的身体不适,“身体下地狱”成为许多游客共同的感受。许多旅游者愿意忍受生理上的煎熬与痛苦,这种艰苦的旅程与古代的朝圣之路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尽管与纯粹的宗教朝圣者“磕长头”的形式迥然不同,但他们一方面对真正的朝圣者产生崇敬的心情,另一方认为自身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精神的朝圣。这印证了雷德尔(Reader)对现代社会中朝圣行为的研究结论,即现代朝圣者数量增加,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的身体受苦,但不如过去的或纯粹的宗教朝圣者对自己身体的严酷要求[16]。因此,西藏差异性艰苦性的自然条件,能够给人带来神圣感,进而在人们心中产生遥远、神秘和神圣的感觉。
2.自然景观的唯一与崇高
青藏高原以“世界屋脊”著称,其高原风光和雪山景观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最高峰,总是让人与唯一、神圣、至高无上和天堂相联系。追求自我实现与成就感是人的内在需要,人类自古以来就有对天崇拜的心理,把身心近距离地接触或融入这第一高原和第一高峰 哪怕是亲眼目睹一下,都能让人心中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崇高感和神圣感,进而产生朝圣的心理体验。
许多旅游者去西藏是因为对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向往,但那里空气稀薄的恶劣自然条件,旅游者很难适应,并不是每位游客都能有幸目睹到珠峰的雄姿。第五位作者与朋友一起乘越野车抵达了珠峰脚下大本营,只为一睹珠峰的真面目。这是一种典型的对自然崇拜物的朝圣,他在博客中这样写道:“宏大的雪峰、峭壁、云朵和远山,让人深切敬畏自然的伟大,感觉人的渺小。”
3.自然环境的原始与纯洁
青藏高原人烟稀少,远离尘嚣,受现代工业化进程干扰较少,是地球上的一片净土。在现代浮躁的社会中,人们希望找到一个纯净的天堂,而西藏保持原始状态的优美自然环境、蔚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皑皑白雪覆盖的雪山,正是人们心目中向往的纯洁无暇的感觉,与世俗工业社会中的嘈杂、污浊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在旅游者心中产生了一种心灵得到净化的朝圣感觉。正如第一位作者所写的:“短短几天,我能感觉到是天地洗礼,那种纯净,带来超脱而忘我,忘记那个物欲横流的世俗,忘记在世俗大河中拼命挣扎的人们。”
西藏的自然环境还形成了强烈的自然美,美得十分纯粹,旅游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心灵上也得到了熏陶、净化与震撼,这也正是很多旅游者提到的“眼睛上天堂,灵魂归故乡”,如第七位作者所写的博文:“纵然隔着火车的玻璃窗,依然有种动人心魄的美”;“此时此刻享受眼前的自然纯粹就最好,许多人来圣湖就只是看着,什么也不想,便是一种心灵的净化”。
4.宗教文化的神圣与神秘
西藏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与主要传播地,藏传佛教常被人认为是一种具神秘及原始民族色彩的宗教,一般人把它称为“西藏密宗”或“喇嘛教”。佛教在整个西藏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处都能见到受藏传佛教影响的印记。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寺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吸引着藏传佛教信徒虔诚地朝圣膜拜,也是最负盛名的旅游目的地,朝拜这些宗教圣地是赴藏旅游的重要动机,大量普通旅游者在宗教场所也接受着心灵的洗礼。
在宗教场所旅行,旅游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与其生活的世俗社会发生短暂的脱离。同时,在参与宗教活动时,普通旅游者也会被宗教信仰者的虔诚所打动,感受到一种精神的、超功利的氛围。如科恩所述,宗教信徒体验的是神圣性,而旅游者体验到的可能是由宗教信徒的宗教体验而呈现的本真性的美感[5],尽管许多旅游者并非佛教信徒,但他们在这样的宗教氛围中,也产生了宗教朝圣式的感受。就像第七位作者的描述
当阳光从寺庙的金顶倾泻下来,照耀在每个人身上,不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汉族人还是藏族人,老人还是年轻人,他们的身上宛若佛光普照,蒙着一片金光。看到此景,令人心旷神怡,无论我们是否信仰藏传佛教,此时都不知不觉将自己看做其中一员,因为我们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
5.社会氛围的质朴与虔诚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相对缓慢和浓厚的宗教文化,西藏社会依然保留着质朴的社会氛围和社会关系,特别是普通藏族群众中纯净的内心世界和虔诚的信仰,许多信徒不远千里向着拉萨磕长头,在旅游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见到他们,我总是满怀敬意地行注目礼”(第七位作者),感受到了在浮华的现代社会之外还有另一种纯净的心灵追求,也是一种对质朴社会氛围的“怀旧感”(nostalgia)的体现,正如麦肯奈尔所述“现代人已经沦落到不得不到别处去确定自己的真实性,试图从别人的简单、贫穷、贞洁或纯洁中捕捉到一点真实的自己”[17]。旅游者接触到藏族群众纯净的心灵、信徒们虔诚的信仰,不禁对这种纯洁和虔诚的社会氛围肃然起敬,从而激发起自己生活中缺失而内心又深深渴望的美好符号。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其实对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整个社会的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就像第十一位作者在博客中所写下的深沉的感悟:
我了悟到藏胞们为什么对山川江河是如此的敬畏……他们称山为圣山,湖为圣湖,他们从不用凡俗的肉身去玷污这些圣洁之地,从不打捕江河中如鱼类的生灵,大自然的一切在他们的心中都是神灵的化身,都是不可侵犯的。正是有了他们的敬畏,西藏才保存了今天这份环境的存在,才有了这份干净又干净的山水和天地!
(二)西藏朝圣旅游体验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西藏朝圣旅游体验的形成,与西藏本身的自然环境、宗教文化特色和社会氛围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西藏旅游景观的差异性、独特性、原始性、崇高性和纯洁性使旅游地神圣化和神秘化,进而使其成为一处在旅游者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和独特意义的旅游“圣地”[18]。旅游的圣地不一定是宗教的,它可能是自然的、文化的、社会的或政治的。当然,宗教会增强旅游者在圣地中的朝圣体验,但宗教不应作为必要条件。当旅游者将西藏作为心目中的圣地时,他一方面是世俗的旅游者,与普通旅游者有着相同的体验感受;另一方面又有着强烈的类似宗教的朝圣体验。如图1所示,在世俗与神圣的两极中,朝圣旅游者介于旅游者与朝圣者之间,朝圣旅游体验则是世俗的旅游体验和神圣的朝圣体验相互结合的一种体验形式。
图1 朝圣旅游体验模型
四、结论
本文运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旅游者西藏之旅博客中的素材进行实证研究,解析西藏朝圣旅游体验的构成要素 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阐述西藏朝圣旅游体验的形成机理。旅游与朝圣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朝圣旅游体验是世俗的旅游体验和神圣的朝圣体验相关联的产物,是自然、文化、政治、社会、宗教等多种朝圣形式的有机结合体。虽带有一些类似宗教体验的特征,但与旅游者本身是否具有宗教信仰无关。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宗教文化和社会氛围,使西藏既是宗教圣地或旅游胜地,更是一处旅游者不可多得的朝圣地,是能给旅游者留下一段难忘的神圣旅程记忆的佳境。因而,旅游与朝圣这两种人类不同的行为方式在西藏旅游过程中体现出紧密的内在关联性与交织结合点。
感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Graburn教授和德国海德堡大学朱煜杰博士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注释:
①此软件为武汉大学沈阳教授于2008年开发的文本挖掘与分析软件。
[1] Turner V.The Center Out There:Pilgrim’s Goal[J].History of Religion,1973,12(3):191-230.
[2] MacCannell D.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3):589-603.
[3] Graburn N.Tourism:the sacred journey.In Hosts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1st edition,Smith V(ed.)[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7.
[4] Ivakhiv A.Nature and Self in New Age Pilgrimage[J].Culture and Religion,2003(4):93-118.
[5] Cohen E,A Phenomenology of Tourist Experiences[J].Sociology,1979,13(2):179-201.
[6] Cohen E,Pilgrimage Centers:Concentric and Exocentric[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9(1):33-50.
[7] Andriotis K.Sacred Site Experience:A Phenomenological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9,36(1):64-84.
[8] Belhassen Y,Caton K,Stewart wP.The Search for Authenticity in the Pilgrim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3):668-689.
[9]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10] 张晓萍.“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刍议[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4):91-93.
[11] 杨慧.朝圣与旅游:特纳“类中介性”研究与旅游人类学[J].怀化学院学报,2007,26(4):1-3.
[12] 郑晴云.朝圣与旅游:一种人类学透析[J].旅游学刊,2008,23(11):81-86.
[13] Cohen E.Tourism and Religion: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Pacific Tourism Review,1998,2(2):1-10.
[14] Markwell K,Basche C.Using Personal Diaries to Collect Dat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1):228-231.
[15]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M].倪良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16] Reader I.Pilgrimage growth in the modern world:Meanings and implications[J].Religion,2007(37):210-229.
[17] MacCannell D.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M].New York:Schocken Books,1976:41.
[18] 张薇,钟晟.朝圣视角下的旅游地品牌经营[J].旅游论坛,2010,3(2):18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