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业发展差异:基于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的研究
2012-06-08谢风媛谢凤杰
谢风媛,谢凤杰
(1.大连外国语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044;2.沈阳农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113122)
经济发展与分配公平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从理论上说,同时获得经济高速发展和分配公平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在实践中二者往往相互矛盾。经济的超速发展往往会破坏分配公平,而一味追求公平也会降低经济发展速度。Démurger认为,任何一个国土面积极大的国家都会存在区域收入差异巨大的事实[1],中国这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也不例外。区域差异的大小存在一个合理区间,在该区间之内,差异的存在会产生势能,加快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以实现资本的最优配置。而区域差异一旦超过了合理界限,不但会使欠发达区域处于一种被动、依附状态,很难摆脱落后面貌,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缩小过大的区域差异,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其中发展旅游业就被认为是一个可以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2-4]。1978年改革开放后,由于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居民收入的显著增长,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发展旅游业都被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发展旅游业更是作为一种扶贫手段,在我国得到大力推行。但是,根据我国2009年旅游业发展的统计数据,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10个省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四川)接待的旅游人数和获得的旅游收入占了全国总量的半数以上,且这些省区除了四川省因为具有高品质的独特旅游资源获得旅游业高水平发展外,其他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几乎都是我国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区,且大部分位于东部沿海一带。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在全国各个省区都得到了大力支持。但是由于目前旅游业在各省区发展水平不同,这一区域差异可能会对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省域差异进行更准确的分析,本文将采用基尼系数为衡量指标,对我国省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现状进行定量分析。
一、区域划分及模型选择
(一)研究区域划分
区域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地域单位。目前,根据研究目的及划分标准的不同,我国研究者们采用的区域划分方法也各不相同。目前普遍采用的划分方法是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根据各区域旅游业特性的不同,研究者们也采用不同标准将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旅游区。如阎守邕等将中国划分为8个一级旅游资源区,41个二级旅游资源区[5]。陈传康将中国划分为7个一级旅游文化区[6]。郭来喜将中国划分为9个旅游带,29个旅游省,149个旅游区[7]。另外,根据阎守邕、陈传康和郭来喜的旅游资源区分区方案,李永文将我国划分为10个旅游区、32个旅游亚区[8]。
对上述经济区、旅游区的划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无论经济区和旅游区的划分方案如何,均是建立在我国31个省区划分的行政区划基础之上。同时,目前可得的旅游统计数据大部分以省为统计单元。因此,本文以我国行政区划为基础,以省区为基本单元考察中国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总体情况。
(二)测度指标选取
衡量现代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方法主要有3种[9]:第一种是以货币为单位,量化出旅游者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在旅游接待地区的总消费额;第二种方法是以人次为单位来衡量来访旅游者的多少;第三种方法是计算某一时期内旅游者在旅游接待地区的过夜次数或停留天数。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结合国家官方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本文采用各省区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来分别测度我国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旅游业总体发展的区域差异。其中旅游总收入为各省经年平均汇率换算的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之和。
收入分布的区域差异可以分为不同地理空间之间的差异和不同人口群体之间的差异。在考虑不同地理空间之间的收入差异时,由于特定地理空间的收入额通常会受到其范围内人口规模的影响,因此对人口规模不同的两个地理空间进行收入差异对比是不尽合理的。为了避免人口规模对收入差异分析产生的影响,研究者们通常采用人均收入值进行分析。本文采用各省区人均旅游收入(包括人均入境旅游收入、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和人均旅游总收入)对我国省域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由于国际旅游收入以美元计算,在该数据的处理中考虑了汇率因素的影响,将国际旅游收入转换为以人民币为单位。
考虑到数据统计口径的统一性以及数据的可比较性,本文采用1996-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来自《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旅游年鉴(2006-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9)》以及各省区统计年鉴(2006-2009)等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和各省区政府公布的统计资料。
(三)测度模型选择
目前已经存在的对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的研究中,唐留雄以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作为中国国际旅游业区域分布的测度指标,得到1986-2000年间中国国际旅游业的旅游收入、接待人次、饭店数和饭店客房数的基尼系数在全国、沿海和内陆3个层面上都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表明地域非均衡增长差别正在逐步缩小的结论[10]。陆林、余凤龙采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测算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总体变化情况,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1990—2002年中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11]。叶护平、韦燕生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以及泰尔指数为指标,计算了1990-2002年13年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的区域差异,得到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巨大,虽然区域旅游收入的相对差异逐渐缩小,但是绝对差异却呈扩大趋势的结论[12]。邓琼芬采用标准差系数、变差系数和地理集中度指数对1991-2004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测度[13]。
通常采用的收入差距分析方法包括有权重或无权重的变异系数法、GE指标分类方法(主要是泰尔系数指标法)和基尼系数法。在这些方法中,变异系数法不能在样本间进行分解,而泰尔指数法虽然可以分解子样本内和子样本间的收入差距,但是却仅考虑了子样本的不同,而没有考虑子样本的分布情况。
以现有研究为基础,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对我国省域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定量分析。基尼系数是测量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重要方法,目前各国普遍采用基尼系数衡量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其值域为[0,1]。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0.6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国际上一般将0.4视为收入分配不均的警戒线。考虑到我国是二元经济结构,一般以0.45为警戒线。根据Chakravarty[14]的研究,基尼系数可以按照收入来源进行分解,以解释各个收入来源的收入差距如何影响总体收入差距。
1.基尼系数的定义模型选择
研究者们通常采用的表示基尼系数大小的方法是借助于洛伦兹曲线直观地给以形式化的表述。基尼系数的计算通常是通过计算洛伦兹曲线图中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以及对角线右下方的直角三角形面积之和得到。这种计算方法的可操作性极差。目前在基尼系数的计算和分解上存在许多公式和算法,其中Yao[15]介绍了一种较为直观简便的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假定样本总人口可以划分为n组,令m、wi、mi和pi分别表示地区人均总收入、第i(i=1,2,…,n)组的人均收入份额(此处wi=mipi/m)、第i(i=1,2,…,n)组的人均收入和人口比重。那么对全部样本按照人均收入(mi)从小到大排序后,基尼系数G可以用公式进行计算:
2.按收入来源进行基尼系数分解
如果居民第i个区域的人均收入(以mi表示)由F项收入组成,则基尼系数也可以相应的分解成F个部分,且有mi=m1i+m2i+……+mfi(f=1,2,……,F)。通过这种分解,我们可以考察不同分项收入下的收入差异以及各收入来源对收入差异的贡献大小[16]。令Gf代表f分项收入的基尼系数,Cf代表f分项收入的集中率,uf和u分别代表f分项收入的人均收入和样本总人均收入,wf=uf/u为f项收入来源在样本总收入中的比重,则Gf和Cf均可通过公式计算得到:
在公式中,wfi=Pimfi/uf(mfi为第i个样本中f分项收入的人均值)为第i个样本的f收入在总的F分项收入中的比重。Qfi=∑ik=1wfk为f收入来源从1到i的累计收入比重,pi是第i个样本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Cf时,样本必须按照mi的值由小到大进行排序,而计算Gf时则必须按照mfi的值由小到大排序。Gf的值域为(0,1),而Cf的值域为(-Gf,Gf)。
在计算得到F个收入来源的F个集中率(Cf)后,总样本的基尼系数可以根据公式进行分解:
公式中,F为收入来源数,wf为f收入来源在样本收入中的比重。
根据公式,基尼系数是所有分项收入集中率的加权平均,权数为各项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因此可以用wfCf/G来衡量第f项收入对基尼系数的百分比贡献。当Cf>G,且样本人均收入不变时,f收入来源在样本总收入中的比重(wf)的增加将导致基尼系数的扩大,即导致更大的收入不均等;而当Cf<G,且样本人均收入不变时,f收入来源在样本总收入中的比重的增加则会促使基尼系数减小,即会促进收入的平衡分配。所以,通过计算和比较Cf和G,可以判断f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的贡献趋势。
根据上述分项收入分解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本文将人均旅游总收入分解为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和人均入境旅游收入,并以此种分解方式对人均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进行分解,以分析旅游收入区域差异的变化趋势以及入境旅游发展和国内旅游发展对旅游业整体区域差异变化趋势的影响。
3.基尼系数的变化分解
得到收入差异大小的变化趋势后,为了分析导致此种变化的原因,还应对基尼系数的变化进行分解,以得到导致基尼系数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以t和t+i表示时间,则在时间i内基尼系数的变化量ΔG可以表示为:
公式表明,收入差异的变化可以分解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由收入比重变化引起的基尼系数变化;第二部分为由收入集中率的变化引起的基尼系数变化;第三部分为由收入比重与收入集中率共同变化引起的基尼系数的变化。此处将∑ΔwCt称为结构性效应,∑ΔCwt称为收入集中效应,∑ΔwΔC称为综合效应。
二、我国省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量化分析结果
(一)我国省域旅游业发展的基尼系数
采用公式,利用我国各省区1996-2008年的人均旅游总收入、人均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均国内旅游收入数据,可以得到1996-2008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1996-2008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及国内旅游收入基尼系数
表1显示,我国人均旅游总收入的区域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基尼系数从1996年的0.586 4减小到2008年的0.358 5,在2004年以后人均旅游总收入区域差异开始低于基尼系数为0.45的警戒线,2006年后相对合理范围。我国人均入境旅游收入的区域差异总体上也呈现缩小趋势,但基尼系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人均入境旅游收入基尼系数从1996年的0.725 7下降到2007年的0.629 2,由于2008年不同省区旅游业发展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人均入境旅游收入基尼系数在2008年又稍有上升,达到0.631 4。根据基尼系数判断标准,基尼系数在0.5~0.7范围为区域差异悬殊,我国入境旅游收入差异一直属于此范围。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区域差异也呈总体缩小趋势,基尼系数值从1997年的0.507 7下降到2008年的0.338 2。根据基尼系数判断标准,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区域差异在2005年进入相对合理范围。
(二)对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的结果
按收入来源对旅游收入基尼系数进行分解,即将旅游总收入分解为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两部分,采用公式和对上文得到的人均旅游总收入基尼系数进行分解。由于重庆市于1996年成立,旅游收入统计数据中缺少其1996年国内旅游收入统计数据。为了使国内旅游收入统计数据与入境旅游收入统计数据一致,此处将1996年的四川与重庆数据合并成为一个省区进行分析。按照收入来源进行分解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人均旅游总收入基尼系数按来源分解结果(1996-2008)
根据表2,我国人均旅游总收入、人均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基尼系数在1996-2008年间呈不断下降趋势。对比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的集中率Cf与旅游总收入基尼系数G,可以发现,1996-2008 年间一 直有 C人均入境旅游收入> G,C人均国内旅游收入<G。因此,结合上文对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时各变量的含义,可以判断1996-2008年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比重的增长起到了减小旅游收入分配省域差异的作用,而入境旅游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比重的增长却会扩大旅游收入分配的省域差异。表2还显示,从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贡献率来看,1996-2008年间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对人均旅游总收入省域差异变化的贡献率远高于人均入境旅游收入。人均国内旅游收入贡献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人均入境旅游收入的贡献率则波动下降。这说明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分配的平衡与否对旅游总收入的省域差异影响显著。
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各基尼系数的变化不难做出解释。近年来由于西部开发政策的实施以及中西部各省区均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开发本省区优势旅游资源以吸引入境旅游者,所以入境旅游收入的分配差异逐年缩小。但是,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具有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便利等优势,入境旅游发展较中西部地区更早、发展水平更高。中西部地区要进一步发展入境旅游业,就必须增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包括机场、公路等交通设施)、宾馆酒店等接待设施的投资,因此相比较而言,东部地区更有优势将入境旅游业发展到更高水平。而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要使入境旅游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就需要更多的资本投入,且在近年内完成相应的设施建设。这就出现入境旅游收入增多与投资增大相关联,入境旅游收入比重增大导致旅游收入分配差异增大的结果。同时,我国国内旅游者的出游具有近距离特性,由于近年来休闲度假代替观光旅游成为旅游的主要模式,尤其在2006年后由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各省区国内旅游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旅游收入在全国的分配逐渐均衡。1998年我国政府制定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政策以来,各省区纷纷制定本省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由于相对入境旅游而言,国内旅游具有客源地更易定位、宣传更为便利、对基础设施要求较低等特点,中西部省区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远超过了入境旅游发展水平。
(三)对基尼系数变化进行分解的结果
为了进一步解释基尼系数变化的原因,可以对基尼系数的变化进行分解研究,以分析导致该差异变化的原因是结构性效应还是收入集中效应。根据公式对基尼系数变化进行分解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对旅游总收入基尼系数变化进行分解的结果(1996-2008)
表3显示,对1996-2008年间的人均旅游总收入基尼系数变化进行分解后,结构性效应和收入集中效应大多为负或差异促减,二者综合效应的值均极小,可以忽略。结构性效应是由于入境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产值份额的变化对地区旅游收入差距产生影响而引起的,收入集中效应是由于入境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的不均衡分布所致。对比结构性效应和收入集中效应的影响大小,可以发现1996-2008年间大部分年份收入集中性效应的贡献高于结构性效应,这表明相对于旅游产业构成不同而言,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是造成全国旅游收入总体差距变化的主要因素。
其中,由于1996-2008年间我国国内旅游业较之入境旅游业具有较高的产值份额,使得结构性变动较大,对旅游总收入基尼系数变动的贡献率较高,因此对旅游总收入差异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在收入集中性效应中,由国内旅游收入差异所导致的收入集中性效应较高,对旅游收入总体差异的变动作用更强。因此,当前要从根本上缩小我国旅游收入的区域差异,应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国内旅游业的发展。
三、结论
为了对近年来我国省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全面解释,本文运用定量方法,采用基尼系数对全国旅游收入总体的省域差异进行分析。然后将旅游业划分为入境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按照产业构成对人均旅游总收入进行基尼系数分解,并分析了导致基尼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在省级层面上对我国人均旅游总收入、人均入境旅游收入及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基尼系数进行计算的结果显示,1996-2008年间,我国人均旅游总收入、人均入境旅游收入以及人均国内旅游收入的区域差异一直在缩小。对比三者的基尼系数值,人均入境旅游收入差异较其他二者更为显著。人均旅游总收入和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差异在2005年后均进入相对合理范围,而人均入境旅游收入在1996-2008年间均处于差异悬殊范围。这表明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程度要远高于国内旅游业。
2.按照收入来源对人均旅游总收入进行的基尼系数分解显示,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基尼系数的变化对人均旅游总收入基尼系数变化的影响程度更深,说明较之入境旅游业,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是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性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同时,按收入来源分解的结果还显示,入境旅游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比重的上升将导致旅游总收入省域差异增大,而国内旅游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比重的上升则会缩小旅游总收入的省域差异。这说明,近阶段要缩小我国省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以提高国内旅游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
3.对基尼系数的变化进行分解的结果显示,旅游业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是造成旅游收入总体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分析还发现,无论是旅游总收入区域差异的结构性变化还是收入集中性变化,国内旅游收入差异变动都是其主要因素。因此,当前要从根本上缩小我国旅游收入的省域差异,应大力支持我国中西部省区国内旅游业的发展。
[1] Démurger S.,Sachs J.D.,Woo W.T.,Bao S.,Chang G.,Mellinger A.Geography,Economic Policy,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J].Asian Economic Papers,2002,1(1):146-197.
[2] Ayres R.Tourism as a passport to development in small states:reflections on Cypru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2000,27(2):114-133.
[3] Britton S.G.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ourism in the third world[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9(2):331-358.
[4] Jackson J.Developing regional tourism in China:The potential for activating business clusters in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695-706.
[5] 阎守邕,丁纪,濮静娟,刘亚军.中国旅游资源分区的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89,4(2):112-122.
[6] 陈传康.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途径和对策[J].人文地理,1991,6(2):24-35.
[7] 郭来喜: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旅游区划研究[A].郭来喜,霍夫帕尔,等.中美人文地理学研究讨论会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93-194.
[8] 李永文.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 魏向东.旅游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10] 唐留雄.中国国际旅游业地域非均衡增长研究[J].经济问题,2003(11):69-71.
[11] 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12] 叶护平,韦燕生.中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系统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3):395-398.
[13] 邓琼芬.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作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14] Chakravarty S.R.Ethical Social Index Numbers[M].New York:Springer- Verlag,1990.
[15] Yao S.On the decomposition of Gini coefficients by population class and income source:a spreadsheet approach and application[J].Applied Economics,1999,31(10):1249-1264.
[16] Chen F.,Ding S.,Chen C.Analyse of Income Inequality of Rural Residents of China:Using Decomposition of Gini Coefficient[J].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2,46(4):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