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H3、t-PA联合血浆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2012-06-07王彩玲
王彩玲
急性肺栓塞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肺动脉阻塞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其发病急骤,病死率高,仅次于心肌梗死和肿瘤[1]。随着检测技术及手段的改善,其早期诊断率也有所提高,但对其治疗疗效的监控尚无简单有效的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乳酸脱氢酶(LDH3)、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联合血浆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疗效进行有效判定,探索一种简单、快捷、有效且准确的急性肺栓塞临床疗效判定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急性肺栓塞患者30例(急性肺栓塞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1~62岁,平均年龄(52±11)岁。均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确诊。同期入院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51±9)岁。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2]。排除血液病、肝脏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
1.2 检验方法 急性肺栓塞组治疗前后的LDH3、t-PA、血浆二聚体进行检测,所有标本均在患者入院后次日早晨安静平卧时抽静脉血置于有0.2 ml 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管中,所有检测均在标本采集后30 min内开始。治疗后标本采集及处理方法与治疗前相同,血液样本采集均在溶栓及抗凝治疗后24 h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确诊后立即行LDH3、t-PA、血浆二聚体检测,然后进行抗凝及溶栓治疗。抗凝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以每12小时10 μl/kg皮下注射,治疗1~2 d后加用华法林进行抗凝,并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比值(INR),治疗3~4 d后停用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继续治疗。而溶栓治疗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采用4400 U/kg静脉注射10 min后以每小时2200 U/kg持续静脉滴注12 h或20000 U/kg持续静脉滴注2 h,溶栓过程动态检测APTT,避免过度溶栓。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LDH3、t-PA、血浆二聚体比较 急性肺栓塞组LDH3、t-PA、血浆二聚体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组各指标比较 n=30,
表1 2组各指标比较 n=30,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LDH3(μg/L) t-PA(ng/ml) 血浆二聚体(μg/L)对照组 20 ±9 4.7 ±1.1 0.37 ±0.10急性肺栓塞组 41 ±12* 7.7 ±2.1* 0.98 ±0.40*
2.2 急性肺栓塞患者LDH3、t-PA、血浆二聚体比较 治疗后LDH3、t-PA、血浆二聚体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急性肺栓塞组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n=30,
表2 急性肺栓塞组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n=30,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
时间 LDH3(μg/L) t-PA(ng/L) 血浆二聚体(μg/L)治疗前 41 ±12 7.7 ±2.1 1.0 ±0.4治疗后 23 ±8* 5.1 ±1.1* 0.4 ±0.3*
3 讨论
急性肺栓塞由于其临床症状无特殊性,常导致误诊,随着CTPA及DSA的大量应用,其早期诊断率明显提升[3]。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溶栓及抗凝,以往判定其疗效常通过再次CTPA或DSA检查,但这2项检查均有一定的伤害,且费用高昂,导致难以对治疗过程的临床疗效动态监控。血浆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产生的小分子二聚体,急性肺栓塞会导致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从而导致血浆二聚体浓度升高,血浆二聚体的敏感度非常高,可以达到98%,但是其特异性较差,其指标升高并非特指急性肺栓塞的形成[4],因此本研究联合了t-PA和LDH3。t-PA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其主要功能是将纤溶酶原精氨酸561的肽链裂解,进行活化纤溶酶,急性肺栓塞患者非血管内皮受损,从而激活内源性纤溶系统,使大量t-PA释放进入血液,因此t-PA浓度会明显升高,此指标不但敏感度较高,而且特异性较高,对急性肺栓塞的疗效监控更为科学有效[5];LDH3是乳酸脱氢酶的一种同工酶,它主要存在于肺组织中,是肺损伤的指标之一[6],肺动脉主干或分支被栓子栓塞后,会导致相应支配区域的肺组织血流灌注减少,甚至中断坏死,从而导致肺组织严重损伤或坏死,血液内LDH3浓度明显升高,活力上升,由于LDH3主要存在于肺,因此对肺动脉栓塞有一定的特异性。虽然血浆二聚体对急性肺栓塞检测敏感度高,但其特异性较差,而t-PA及LDH3的高特异性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因此,LDH3、t-PA联合血浆二聚体能有效反应急性肺栓塞病情情况,对治疗的疗效进行动态监控。本研究表明,急性肺栓塞组LDH3、t-PA、血浆二聚体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充分说明上述指标对急性肺栓塞有诊断意义。而治疗后LDH3、t-PA、血浆二聚体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说明上述指标能随着病情发展情况而动态变化,且能有效反应治疗疗效,能对目前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对下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1 王茜,黄俐俐,秦淑玲,等.肺通气-灌注显像结合血浆D-二聚体分析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中华核医学杂志,2005,25:49-51.
2 王辰.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259-264.
3 白春梅,潘家绮,范连凯,等.静脉血栓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0,39:746-748.
4 刘宇,周荣斌.凝聚法检测D-聚体在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全科医学,2011,13:1447-1448.
5 庞宝森,王辰,退勇,等.急性肺栓塞患者抗凝或溶栓治疗前后凝血纤溶系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中华医学会杂志,2007,87:3074-3076.
6 张向峰,梁瑛,高明哲.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多项血清酶的变化及其意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745-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