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FTA时代的经贸合作展望
2012-06-06徐长文研究员
徐长文 研究员
20 12年是中韩两国建交20周年,建交以来中韩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令世人所注目,两国已经成为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随着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化,特别是今年5月2日,中韩宣布两国自贸区 (FTA)开始谈判,并将于两年内建立FTA,即中韩将进入FTA时代。此刻,回顾两国建交20年来的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展望中韩FTA时代的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韩经贸合作的回顾
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时,双方贸易额只有50亿美元。经过19年来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11年贸易额达到2456亿美元,增长了近50倍,速度之快令世界所注目。
中韩20年来的经贸合作的发展实绩表明,双方的经贸发展呈现前低后高趋势,即前十年两国经贸合作是平缓增长时期,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年经贸合作增长加速,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一)1992—2001年的平稳增长时期
中韩建交后的十年,即1992—2001年两国贸易合作呈现平稳增长时期。双方贸易额由1992年50亿美元发展至2001年尚不足360亿美元 (如表1),用了10年时间。这一期间贸易增长的高峰期是2001年,贸易额达359.1亿美元,比1992年建交时增长了6倍多,年均增长8.2%。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截至1992年年底只有1.6亿美元,而高峰时的2001年达到21.5亿美元。这时的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特点是,中小项目多、大项目较少,又多为劳动密集型项目,2000年平均每个项目的投资额只有93万美元,说明那时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因为中小企业人员有限、信息不足,对于中国市场了解不够,投资中产生的纠纷也较多。到2001年年底,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额也只有122亿美元,只占截至2011年年底,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4。
(二)2002年后中韩经贸合作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自2002年以来的10年,中韩经贸合作进入快车道,连续登上两大台阶。第一大台阶,仅用4年时间,登上1000亿美元大关。两国贸易额由2002年的440亿美元跨入2005年的1119亿美元 (如表2)。第二大台阶,用5年时间,由2005年的1119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072亿美元。这十年两国贸易年均增长22%,高于前十年年均增长的13.8个百分点。韩国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最高的国家。
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增速也开始加快,2002—2011年6月底,根据中国方面统计,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已达368亿美元,占多年来中国从韩国引进外资总额的70%以上。近十年来,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投资项目趋于大型化,如2005年平均每个项目的投资额达323万美元,比2000年平均每个项目金额 (93万美元)增长了2.5倍,表明韩国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对中国投资增加,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也有较大提高。近年来,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有两大突出特点:其一是投资项目中制造业比重高,2009年以来均在70%以上;其二是投资最多的十个省市,如山东、江苏、辽宁、北京和上海市等,占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总额的88%以上。特别是山东和江苏两省,是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最多的两省,几年来,占全国的比重均在40%以上,去年上半年也高达44.2%。韩国也是对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企业对韩国投资也开始起步,近4年的投资额达12亿美元,占对韩国投资总额的30%。
近十年来,中韩贸易合作呈现快速发展之势,特别是与中国的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日本相比较,增速更加明显,如2011年与2002年相比,中韩贸易增长了4.6倍,分别高于中美、中日贸易增长的4.5倍、2.4倍水平。在中国的三大贸易伙伴国中,中韩贸易也是发展最快的。预计2012年,即两国建交20周年时,双方贸易增长将达到新的水平。根据近两年中韩贸易增长均低于中国对外贸易增长2~3个百分点的实绩,按温家宝总理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对外贸易增长10%计算,今年中韩贸易即使按8%的水平增长,全年贸易额也将超过2650亿美元。这表明中韩两国仅用20年时间,便使贸易额突破2650亿美元水平。比中国同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的美国贸易达到这一水平,少用7年时间。中美贸易额1980年达近50亿美元,2007年才达到2627亿美元,用了27年;与中国同第二大贸易伙伴国日本比较少用了10年时间,1978年中日贸易达50亿美元,经过30年至2008年两国贸易额才达2668亿美元。
在韩国的对外贸易统计中,韩国与中国的贸易也是增长较快的,如自2007年以来的4年中,据韩国的统计,韩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0%,而对中国贸易年均增长14%,高出了4个百分点。根据IFM的统计,2007—2009年韩国平均出口依存度 (出口总额占GDP之比)为41.2%,其中对美国为11.2%,而对中国则高达23%。所以,中国已成为其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也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据韩国贸易协会发表的统计显示,2010年中韩贸易额达1884亿美元,比韩国与美国、日本贸易之和的1827美元还高出57亿美元。
表1 1992—2001年中韩贸易发展单位:亿美元
表2 2002—2011年中韩贸易发展单位:亿美元
表3 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变化单位:亿美元
近十年来,中韩经贸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1)中韩两国是近邻,关系友好、领导人频繁互访、人民往来增加、经济上互补性强、发展经贸合作互利共赢。特别是随着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的增加,促进了双方贸易的持续增长。根据中方统计,2002—2011年中韩贸易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不仅高于同一期间中国与美国的年均19.4%的增长,更高于中日年均15.2%的增长水平。
(2)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近10%,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吸引了包括韩国企业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踊跃到中国投资发展。如根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发表的,对2010年日本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问卷调查显示,从中长期看,日本企业首选的主要投资目的地国家中 (如表4),中国仍处于无可争议的第一位。而且被调查的企业普遍认为,中国市场的未来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如表5),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华东和华南地区,更成为韩国企业的最理想的投资场所。
(3)韩元持续贬值促进了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增长。韩元2007年曾一度升值到900韩元兑1美元,此后因韩国的经济问题,韩元开始贬值,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加速贬值,2009年3月曾贬值到1600韩元兑1美元。其后,随着韩国经济的改善,韩元汇率趋于稳定。韩元的持续贬值提高了出口竞争能力,推动了韩国出口大幅增加,这也是韩国对中国出口增加的重要因素。
(4)韩国企业积极开拓中国市场,为开拓中国市场而扩大投资。2007—2010年的4年中直接投资达近150亿美元,占两国建交20年投资总额的30%,其中2010年投资31.7亿美元,比2009年增加48.9%。同时韩国积极扩大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致使对中国贸易顺差持续增加。据韩国方面的统计,自2003年起,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其最大的贸易顺差国,2010年韩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达452.7亿美元。而据中国 《海关统计》,新世纪以来,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增加显著,2010年逆差已经突破690亿美元,接近700亿美元大关,2011年又达创纪录的798亿美元,接近800亿美元。韩国是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最多的国家。由于对中国等出口大幅增加,所以日本媒体称 “韩国是经合组织中最早走出了金融危机的国家”。
表4 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首选的十个国家
表5 日本企业直接投资选择市场的十大理由
(5)两国贸易中的商品结构持续升级,促进了贸易额的增长。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是六大类商品,即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纺织原料及制品、贱金属、矿产品、植物制品、化工品,占对韩出口总额比重高达85%以上 (如表6),2011年比2001增长6.2倍,其中贱金属及制品由原来的第四位升至第二位,纺织原料及制品由第二位降至第三位,而光学医疗产品和车辆则成为对韩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商品,也是对韩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六大类商品是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化工品、塑料橡胶及制品、矿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及制品,但是自2003年起纺织原料及制品已被光学及医疗仪器所取代,成为从韩国进口的第二大类商品,化工及制品也由2001年的第六位提高到第三位 (表7)。2011年从韩国进口的六大类商品比2001年增长7倍多占从韩进口的92.9%,比2001年增加了13.5个百分点,成为从韩国进口增长主要原因。
新世纪以来的十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对韩国出口的机电、中间产品及制成品持续增长的同时,中国从韩国进口的中间产品、零部件及制成品比重也在持续增加,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表明中韩经贸进入了新时期。
(6)新世纪以来的中韩贸易的迅速增长,同两国相互投资的持续扩大密不可分。根据韩国进出口银行统计,自2002—2007年中国已成为韩国企业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资市场,其后也一直在高水平上波动。另据统计,到2011年,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2万多项,金额达近500亿美元,韩国也是对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新世纪以来的投资占近70%。近几年,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增加原因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持续扩大,韩国企业在扩大出口加工型投资外,加大了针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所以近来韩国对中国出口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明显增加。
表6 2002—2011年中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单位:%
表7 2002—2011年中国从韩国进口商品变化单位:%
几年来,中国企业对韩国投资也有增加,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企业对韩国直接投资约30亿美元。因韩国市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市场开放度不高,如根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调查,韩国被排在日本企业对外投资首选十个国家中的第九位,加之中国企业对韩国市场了解不够,所以中国对韩国投资不多。但是随着两国FTA的建立,中国企业对韩国投资可望逐步增加。
(7)韩国财阀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开拓亚洲及中国市场获得成功。首先,韩国的对外经贸基本由财阀和大企业集团所垄断,这些企业经营由老板一人决定,所以决策迅速、行动快捷,可以及时进入市场获得商机。日本人惊叹:“日本企业每到新市场开拓,便发现韩国企业已经进入那里。”其次,韩国企业根据当地的市场特点进行投资,生产适销对路、价廉物美商品。如在中国主要生产小型车,现代汽车公司2002年与北京市合作,生产“北京现代”牌轿车,基本垄断了北京出租车市场。同时韩国企业为开拓国外市场,努力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开发人才。如三星电子公司,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培养“地区专家制度”,每年选拔在公司工作3年以上、副科长级的200~300人,派他们到国外一年,熟悉当地的文化和习惯,使他们成为与该国进行经贸合作的行家里手。韩国政府则通过各种方式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良好外部市场环境。对于出口依存度高达近50%的韩国来说,只有首先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市场环境,才能使企业在经贸合作中确保优势地位,使它们在国际化经营中增加合作的机会。
2004年11月份以来,中韩两国开始进行的FTA研究,虽然尚未建立,但已经表明两国要继续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经贸往来意向,所以也成为促进两国经贸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中韩FTA时代的经贸合作展望
如上所述,中韩建交20年来,两国经贸合作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快速发展。因此也有人议论说:“中韩之间经贸发展如此之快,没有必需再建立FTA关系了。”这是缺乏长远观点的短视行为,中韩两国经贸合作虽然获得快速发展,但是经济上的互补优势并未全部发挥出来。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增长潜力的释放,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要与中国建立FTA关系,如果中韩不建立FTA关系,或者晚几年再建立FTA,中韩经贸合作一定会受到很大影响,贸易额很可能下降。中韩需有加快FTA建设的紧迫感。
中韩FTA共同研究已经过去7个年头,刚进入谈判。据韩国媒体说,今年是韩国政治敏感年:4月份韩国进行国会选举,12月份将举行总统大选等。今年的中韩两国FTA谈判可能受到影响,中韩FTA的建立可能要推迟到几年以后。这不利于两国经贸合作持续发展,特别是不利于韩国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
首先,台湾地区增加对中国大陆出口将挤占韩国商品在中国大陆市场所占的份额。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ECFA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已经开始实施,大大地促进了双方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2011年双方贸易额创迄今为止的最高纪录的1600.3亿美元,中国大陆与台湾经贸合作正向着均衡扩大的方向发展。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对大陆的出口商品结构与韩国对中国的商品结构相似,在中韩尚未建立FTA的情况下,台湾商品对大陆出口将迅速增加,有可能挤占韩国商品在中国大陆市场所占份额,影响韩国商品对中国出口的增长。
其次,日本要加快与中国建立FTA,为其国内企业直接开拓中国市场创立良好经贸合作环境。几年前,日本企业与台湾企业合作后,再同台湾企业一起开拓大陆市场,这些投资合作项目也获得了成功。如日本三菱商事、三井物产等企业合作的台湾统一企业,日本伊藤忠商事等企业合作的台湾顶新集团,日本丸红公司等企业合作的台湾旺旺集团,在中国大陆获得效益不仅高于在台湾经营的总公司,更高于其在海外的投资企业,现在三家企业已经成为世界知名企业,并将把总公司迁至中国大陆。
今年以来,日本积极推动中日FTA尽早建立,目的是要直接开拓中国大陆市场。日本的最新研究显示,中日FTA可推动日本实际GDP增长0.68%,高于日本与其他国家建立FTA对日本经济拉动水平。日本与美国建立FTA对日本经济增长的拉动水平。只有与中国建立FTA对日本经济拉动的1/2,为0.35% 左右。日本参加TPP只能使GDP增长0.54%的水平。因此,很多智囊机构的学者认为,如中日FTA走在中韩FTA建立之前,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
也有人乐观地预测说:“今年中日韩FTA就开始谈判了,很快三国就会建立FTA,没有必要再建立中韩FTA了。”其实,目前中日韩三国之间的两国FTA尚未建立,如中国与日本、中国与韩国、韩国与日本之间的两国FTA不先建立,中日韩FTA谈判很难有新的突破。而只有中日韩三国之间的两国FTA建立,如中韩FTA、中日FTA以及韩日FTA建立后,中日韩FTA才能水到渠成。
为中韩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双方必需增强相互理解、互谅互让、求大同存小异,加快两国FTA建设。
一是中国企业不必担心两国FTA建立后,韩国的石化、钢铁、汽车、机械设备以及精密仪器冲击中国市场。中韩FTA建立后,双方都会密切关注对方市场发展变化,会积极稳定地扩大出口,不会冲击对方市场,因为市场混乱对双方都将产生不利影响。而且FTA缔结后,有利于中国从韩国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二是韩国也不必担心两国FTA建立后,中国的农产品会冲击韩国市场。中国虽然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但是中国国内市场巨大,农产品主要是供国内消费,而且有时还出现供不应求问题。另外,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并不具有竞争性。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今后可能增加从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进口,如日本、泰国的大米,东盟地区生产的水果,台湾地区的水果等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只占对韩国出口总额的5%左右,而且其中的相当部分还是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提供种子和栽培技术等共同合作下实现的。
同时,因为韩国与美国FTA已经生效,韩国所担心的美国因素阻碍中韩FTA建立问题也不存在了,中韩FTA时代即将到来。
(1)中韩关系将进入新时期。中韩两国是好邻居好伙伴,发展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各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的福祉,也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谐与稳定。2008年中韩缔结了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韩再建立FTA关系,两国一体化程度将更高。紧密的中韩经贸合作将为改善人民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2)中韩经贸合作将持续发展。2012年中韩贸易合作将有新的跃进,贸易额将突破2650亿美元水平。所以,根据两国在 《中韩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报告》中设定的,到2015年双方的贸易额达3000亿美元目标,可望提前实现。特别是两国FTA建立后,随着关税税率的调整和贸易便利化的进一步实施,两国的商品贸易与投资合作将实现新的增长。预计十年后,即中韩建交30周年时的2022年,双方贸易额将达到或超过5000亿美元水平,届时不仅中韩两国的经贸伙伴关系会跃上新的台阶,两国还将成为拉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3)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随着两国FTA的实施和双方经济的发展,进出口商品结构将不断优化。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六大类商品将是,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贱金属、化工品、纺织原料及制品、光学医疗设备和车辆,中国的农产品不仅不会冲击韩国市场,两国合作生产的农产品还将受到双方国家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欢迎。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六大类商品将是,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光学医疗设备、化工品、塑料及制品、矿产品、贱金属,韩国的重石化工业产品也不会冲击中国市场,而两国合作生产的质好、价优的工业产品,也会畅销全世界。而随着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中的制成品、中间产品比重进一步增加,双方的互补性将增强,两国经贸合作将进入均衡扩大的新阶段。
(4)能否处理好两国的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关系,是检验两国FTA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中韩两国都是中小企业数量较多、农民人口所占比重较高的国家,而且很多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劳动强度大、收入偏低。两国建立FTA后,双方的中小企业和农民可能成为弱势群体、敏感领域,需要照顾他们的利益和诉求,只有发展好、维护好双方的中小企业和农民利益,才能使社会稳定,达到互利共赢的共同目标。
(5)促进两国经贸合作的均衡扩大。目前中韩两国经贸合作中存在巨大的失衡问题,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需引起两国的高度重视,否则不利于两国经贸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是韩国第一大出口和投资市场,韩国在扩大对中国出口和直接投资的同时,也应加大从中国进口和引进投资的力度。中韩FTA建立后,客观上提供了两国经贸合作在扩大中获得均衡发展的机会,但是双方的有关方面也需进行密切的合作。
(6)扩大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和发展。中韩两国都是服务业所占GDP比重较低的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不仅有利于增加两国的就业,保持社会稳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两国都需加快服务业发展。今后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服务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中韩两国也具有深化服务业领域合作的巨大潜力,双方应积极探讨发展服务业中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促进两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7)促进 “环黄海经济合作圈”的发展。“环黄海经济合作圈”目前覆盖着韩国的全罗南道和北道、忠清南道、京畿道、釜山、大田和仁川,中国的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和辽宁等7省市以及日本的北九州地区。人口超过3亿,其GDP和贸易总额均超过东盟地区,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是中韩两国推进经济一体化的最理想区域。韩国对 “环黄海经济合作圈”热情很高,制定了庞大的西海岸开发计划,目的是与中国乃至山东及辽东半岛进行广泛合作。根据各方要求,“环黄海经济合作圈”的范围将扩大至东海海域,将日本、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东盟国家和俄罗斯、上海合作组织的国家全包括进来,开展更广泛领域的经济合作。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参与的国家地区越多,合作机会越大,越有利于经济合作的深化。
双方可在以下几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1)在区域内发展贸易投资合作。为促进中韩经贸发展,在金融保险、建筑、运输、零售、旅游和医疗、教育服务业等领域,应进一步深化合作,放宽设立公司法人的股份比例限制和店铺数量限制。鼓励国内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对方国家设立 “境外经贸合作区”。推行人员和物流便利化措施,相互简化出入境手续。加快沿海城市间的电子口岸标准化建设,推动海关、检验检疫实行货物简化通关程序,建立两国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及物流配送体系,实现区域内物流通关便利化。
(2)建立中韩产业互动合作区。黄海沿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与韩国及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互补性强,具有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承接地区内产业转移、高科技输出的双重优势,是最具有建设中韩产业互动合作区条件的区域,有利于形成中韩优势互补、产业配套协作的利益共同体。
可以在区域内建立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及海洋综合开发技术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在中国沿黄海城市设立更多的研发中心,韩国和东北亚区内企业和研究机构也可参与共建,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
还可在沿黄海城市安排更多的节能环保示范项目,加快启动循环经济生态城项目的合作。积极开展火力发电厂的脱硫、脱硝技术,以及 “三废”回收处理技术合作。加强环保人才定期培训合作。
两国应加强低碳绿色经济领域的合作。中国已将发展低碳绿色经济作为基本国策,并设定了积极而坚定的战略目标:一是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签署了 “21世纪议程”,积极推动节能、环保事业发展,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目标。二是随着新世纪以来低碳绿色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于2007年颁布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在 “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了至2010年的减排目标和政策。三是2009年年末在哥本哈根会议前,中国进一步提出未来十年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承诺,即到2020年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一目标的设定既是中国加快建设低碳绿色经济的战略举措,也标志着是中国发展低碳绿色经济进入到与国际社会相互合作的新阶段。
韩国也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战略。韩国作为亚洲第三大能源消费国,其能源消耗中的97%依靠国外进口,而且韩国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仍以传统的煤炭和石油为主,高碳能源的长期使用对环境也产生了污染。因此,韩国不断调整能源政策,增加节能和环保领域的研究,积累了独特的技术和经验,2002年通过了 《东京议定书》,2008年又提出 《低碳绿色增长战略》,通过实施 “绿色工程”计划,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促进低碳技术发展,积极创建绿色工作和生活环境。韩国计划在2011年之前将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耗的总量的份额增至5%,计划在2030年,核电的发电量达到全国发电总量的28%,将光伏技术列为 “绿色增长”所需的九大技术之一,并计划到2020年利用太阳能建成100万户绿色家园,成为世界第七大 “绿色强国”。还确定在氢燃料电池、光电能源和风电三个领域推广低碳经济体系,以减少传统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破坏,并保证韩国在世界能源发展中的有利地位。
两国深化合作、互利共赢,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而且存在经济机构不合理和缺乏技术等问题,发展低碳绿色经济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加强与韩国等友好国家的大力合作。
韩国虽是经合组织成员,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总量中的比重很低,2006年只占2%,位于OECD成员中的下游,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排名的第九位,所以,韩国在推进低碳绿色经济战略中,也需借鉴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的技术和经验,中韩深化合作是互利双赢的。
新世纪以来,两国企业已经在节能和环保领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一是从贸易到技术合作方式,如斗山重工业集团是韩国核电工业的代表性企业,已经与中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分别在中国北京、上海和台湾地区设立了代表处,并向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核电站提供主机和辅机等设备,今后将共同开发气化循环发电技术;二是投资合作方式,如韩国企业投资中国凯希集团建立台山火力发电站、投资华阳火电厂项目等;三是技贸合作方式表现为韩国企业提供技术在中国生产设备,再将设备出口到第三方市场,或者中韩企业根据国外客户需求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生产产品出口,如根据智利企业的需求,共同开发电除尘技术,然后生产电除尘器,对智利出口。
目前两国在低碳绿色产业领域的合作应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应落实2009年10月10日第二次中日韩首脑峰会发表的 《中日韩可持续发展联合声明》的精神,特别是推进在绿色经济方面的合作。一是批准环境部长会议确定的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高环境意识在内的10大优先合作领域,采取具体行动实现合作目标,继续推动可持续环境管理。二是根据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探讨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为促进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而共同努力。三是推进科技研究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解决共同面临的地区问题和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四是适时启动水资源部长会议机制,重点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的河流综合管理和水资源管理”。五是推动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与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合作,共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六是在国际能源合作框架内紧密合作,率先作出努力,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并提高能效,实现可持续发展。七是探讨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机制。八是加强对话,紧密合作,根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特别是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包括建立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国际合作框架。
第二,韩国可协助中国的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是降低单位GDP能耗的关键,因为中国工业部门是耗能的大户,占全部能源消费量的40%以上,而且很多领域产能过剩、耗能高、污染严重,必须进行结构调整,特别是钢铁、有色、水泥、化工等十大重点产业,希望能够借鉴韩国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推动双方的合作,2009年中韩又签署了 《关于促进中韩绿色经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促进在新能源、绿色产业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合作。双方将通过建立高层对话机制及推动双方代表团互访、加强信息交流、增进涉及绿色经贸领域仲裁、专利、法律方面合作等方式,构筑两国间新的经济合作模式,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在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气候变化、节能增效等绿色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加强节能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合作,节能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对提高能源效率至关重要。中国的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多,目前已在钢铁工业、有色金属、石化工业、建材工业、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建筑节能、商业和民用节能等八大重点行业或领域加快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韩两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合作潜力巨大。
第四,两国在开发新能源领域合作。中韩两国在新能源领域优势各有千秋,合作前景广阔。韩国在核电制造业世界领先,中国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优势明显,双方企业不仅要在技术上取长补短,加强相互间合作,而且还需整合力量,共同开发全球绿色产业市场。
第五,在煤炭绿化生产和清洁利用领域合作。目前中韩两国所用能源均以煤炭和石油为主,占一次能源消费量很高。其中又以碳排放系数最高的煤炭为最多,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高于世界平均不到30%水平,预计即使到2020年,仍将占很大比重。所以两国急需加快煤炭的绿化生产和清洁利用,建立低碳能源结构。在这一领域两国的合作潜力也很大。
第六,中韩两国还需深化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今后双方可根据气候的变化、市场的需求关系,探讨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的种植计划。还可选择合适的地方,如在沿黄海地区,以民间投资合作为主,设立有机农产品种植、加工示范园区,加强新鲜水果、蔬菜检验检疫合作,为国际和国内市场提供绿色优质蔬菜水果等产品。这种合作既可消除对市场的冲击,还可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缓解了农产品的供求矛盾,也会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可谓一举三得。
第七,中韩应进一步深化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在沿黄海地区率先建立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全面实施农产品种植、养殖的基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化,为中韩两国人民以及世界的广大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即安全又有营养的食品和各种蔬菜。
第八,中韩两国还可开展服务外包合作,建设承接东亚区域内软件外包和流程外包的平台,建立中韩动漫产业基地等。
(3)建立自由贸易港区。保税港区是目前中国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特殊区域,最终要形成自由贸易港区。山东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已封关运作,烟台保税港区已通过国家审批。中国沿黄海地区应充分依托保税港区,整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探索自由贸易港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和税收、外汇等其他相关管理制度的创新。
(4)构筑中韩国际化立体交通网络。目前山东威海市已与韩国仁川开通点对点整车物流合作,山东的货车可直接装船到韩国港口,再将车开到目的地。此模式可扩大到青岛等条件适宜的沿黄海地区城市。山东省与韩国京畿道、仁川隔海相望,距离最近,在两地间建立高效、低费的国际物流通道和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已成为扩大两国经贸的当务之急。另外,建设海上火车轮渡可为中韩两国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并打通韩国经中国到欧洲的陆上运输大通道。
目前韩国京畿道正在组织研究论证修建与山东间的海底隧道,中方对此也非常积极。中韩之间修建海底隧道,两国之间的物流将更加快捷,经济依存度将会更高。同时,韩国方面也在积极酝酿在日本九州和韩国之间建设海底隧道,中韩日三国将有望在经济上形成一个大市场。
建立和完善中日韩的空中通道。以天津滨海机场、山东青岛流亭机场、济南遥墙机场、辽宁大连周水子机场为枢纽机场,形成环黄海航空港体系,增加飞往日本、韩国的国际航线,开设中日韩三向穿梭航班,使旅客可以在一天之内完成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旅行。
中韩可探讨深化港口战略合作。加强上海、天津、大连、青岛、烟台、威海与釜山、仁川等港口间的合作,在运输组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协同规划,增加港口集装箱运输航线,发展集装箱联运与国际中转、物流配送、邮轮客运等业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建设沿海港口码头、泊位、航道、仓储等设施。
(5)构建中韩投融资平台。为了推进中韩经济合作中的重大项目合作、重要资源整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两国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信用平台和融资平台建设。中国沿黄海地区应建立面向韩国的经济金融合作机制,使沿黄海地区成为中韩经济贸易和投资服务中心。
一是加强与韩国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建立中韩次区域金融信用平台,韩国金融机构可在沿黄海地区设立更多的分支机构,完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二是加强中韩证券交易所和中介机构的合作,鼓励出口市场在韩国的企业到韩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三是探讨构建沿黄海区域金融中心。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需在引进韩外资银行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上取得更大突破,同时进一步提升现有韩国外资银行功能,逐步建设成为中国沿黄海地区外资银行聚集度高、离岸金融业务发达的外向型金融中心。
(6)建立中韩次区域合作研究机制。在 “泛黄海经济技术交流会议”的框架下,成立由中韩两国专家组成的跨国联合专家小组,研究中韩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和原则、目标方向、优先领域、机制安排、行动计划、标志性项目等,确定双方合作的整体战略框架,指导和推动合作进程。通过跨国专家小组的工作,推动中韩政府的决策。
(7)扩大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中韩两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如随着两国的电影、电视剧的放映与交流,出现了风靡一时的所谓 “韩流”、“汉风”,但是这种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与人民的愿望和市场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应增加小说、戏剧、新闻报刊、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民间文艺、说唱艺术、艺术人员等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