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新思考和新举措
2012-03-20尹艳林博士
尹艳林 博士
经 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坚持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相结合、实现自身发展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相结合,积极化挑战为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如何正确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新环境,理清政策思路,把握政策方向,落实政策措施,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环境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化危为机,牢牢抓住加快发展的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回升向好,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必须看到,经过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酝酿深刻调整,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从对外开放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世界经济呈低速增长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艰难曲折的复苏时期,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世界经济虽然保持复苏的总态势,但出现了全面下滑的局面。近期美国经济出现改善苗头,但长期增长的势头依然微弱,美国经济将进入一个相当长的调整时期。受美国经济拖累,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增长也难以出现明显改观。特别是,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政治的影响还在继续发酵,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欧盟经济只能在债务危机中爬行。2011年日本出现了30多年未见的贸易逆差,国内部分产业呈现外迁趋势,日本经济增长前景也不明朗。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近来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遇到经济增长放缓的困难。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形势仍然面临诸多变数,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变化的过程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完全走出低谷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周期。
(二)世界总供求关系呈需求不足状态
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面临增长模式调整,由此引发的储蓄和消费结构调整会导致全球总需求减少。据测算,美国家庭储蓄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私人消费需求就会减少1000多亿美元,而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0%以上,其消费模式的调整会对全球总需求造成重大冲击。同时,欧洲也面临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挑战,紧缩财政开支,削减福利,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竞争力,是欧洲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国内需求短期内难以大幅增长,无法弥补美欧消费需求萎缩留下的缺口。据统计,2008年美国私人消费10万亿美元,整个亚洲只有5万亿美元左右。美国高消费增长模式是由当今国际分工格局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决定的,相当长时期内美元中心地位还不可能动摇。全球经济靠美国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三)全球贸易增长呈放缓态势
世界贸易增长通常与世界经济增长存在直接的正向关系,而且世界贸易的增速一般要快于世界经济增长。随着全球经济下滑,世界贸易呈现回落态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贸易负增长10.7%,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跌幅。2010年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复苏,世界贸易增长率大幅回升至12.9%。2011年世界贸易增速维持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水平,增长5.8%。反映未来国际贸易走势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国际集装箱指数等自2010年上半年达到高点之后也一直处于回落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4月预测,2012年世界贸易增长4%,2013年增长5.6%。可以预计,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全球贸易增长将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增速水平。
(四)跨国直接投资增长呈放慢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对跨国直接投资造成严重冲击。2008年投资总额1.74万亿美元,比2007年1.97万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减少了11.7%。2009年进一步缩减至1.18万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32.2%。2010年和2011年虽然有所回升,分别增长9.3%和17%,总额达到1.29万亿美元和1.51万亿美元,但仍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出现较大波动,在 “再工业化”影响下,美国跨国直接投资流入呈现集中于制造业的趋势。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2010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继2009年下降42.0%后,又下降23.4%,到2011年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欧元区对外投资大幅减少。2007年流出4765亿欧元,2010年陡降到流出864亿欧元,2011年虽回升到流出2371亿欧元,但仍不到危机前的一半。
(五)全球范围保护主义呈上升趋势
在全球化过程中,有些国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受益相对较多,而有的国家没有跟上全球化步伐,经济上不仅受益较少,而且可能受到损害。于是,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始反思全球化的利益分配问题,部分国家民众出现 “经济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等各种反全球化思潮。受此影响,全球多边贸易谈判阻力重重,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升温。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普遍强化资本流动监管,客观上妨碍了投资的便利化。与此同时,基于战略和长远考虑,不少国家开始对能源资源领域和重要产业的跨国并购设置更多障碍。一些发达经济体强化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特别是更多地采用非传统的贸易壁垒,包括 “两反一保”、劳工、环保、知识产权、汇率政策、技术标准等。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气候变化问题凸显,所谓 “碳关税”等新型保护主义措施,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针对我国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我国将继续处于经贸摩擦多发期。
(六)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持续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经济大国。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8783亿美元,超过日本的54589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方面,国际社会对华期待倚重增加,使我国能更多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和国际规则制定,有望在国际体系变革中争取更多实质性权益,推动国际和地区秩序改革朝于我国有利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西方国家试图利用 “中国责任论”对我国 “捧杀”和牵制,使我国背上沉重的 “国际义务”包袱。在应对气候变化、世界经济贸易平衡、解决地区热点等问题方面,要我国承担更多责任。发展中国家对我国期望值也日益超出我国承受能力。
(七)我国已成为世界经贸大国
201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6420.6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总额18986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总额17434.6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中国凭借劳动力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成为世界主要制造业中心。2011年服务贸易总额突破4000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十一五”期末,累计利用外资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全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2011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01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八)我国已成为外汇储备最多国家
我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从而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成为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2011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31811.48亿美元,中国已经从一个外汇资源匮乏的国家转化为一个外汇资源多,甚至过剩的国家。这样,一方面,在全球竞争的大格局中,我国不再仅仅拥有劳动力优势,而且又拥有了资金优势。这有利于我们抵御国际金融风险,有利于 “走出去”。但另一方面,大量外汇储备也形成巨大管理压力。随着我国国际性资产的不断增大,其安全运营和保值增值问题日益突出。而且,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加大了总需求管理和国际收支调控的难度。由于外汇占款投放较多,加大了通货膨胀风险;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又使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从而使人民币处于一种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两难境地。
不管怎样估计,相比周边地区,我们已没有多少劳动力成本优势了,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大大高于周边的越南、印度等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劳动力价格上涨,直接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削弱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使微利企业经营更加困难。许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微利企业工资水平已经达到所能承受的极限。
(九)我国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还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受劳动力成本变化影响较大。虽然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提高不少,但这些也还主要是在加工组装等用工较多的生产环节。近些年,我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和最低工资标准都大幅度提高,劳动力报酬增速超过生产率增长。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步消失。有人认为,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美国的2.9%、日本和加拿大的3.1%、香港地区的12.2%、巴西的22%。但不管怎样估计,相比周边地区,我们已没有多少劳动力成本优势了,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大大高于周边的越南、印度等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劳动力价格上涨,直接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削弱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使微利企业经营更加困难。许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微利企业工资水平已经达到所能承受的极限。
(十)我国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趋于强化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与世界人均水平相比,我国淡水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耕地为43%,森林为25%,石油为7.7%,铁 矿 石 为17%,铝土矿为11%,中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总体上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3。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资源消耗呈刚性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进口国,资源约束日趋强化。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铁矿石等均已超过50%。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而且也使得经济发展受制于人,铁矿石谈判就是例证。能源消耗仍然偏高,环境污染仍很严重,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生态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二、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政策思路
在这样一个变化了的国内外环境条件下,我国对外开放到底如何推进,需要有新的思考。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新时期的对外开放需要确立新的战略方向。中央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这是党中央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把握这样一个新要求?笔者认为,与以往相比,对外开放新战略的思路至少出现了八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一)进口与出口并重
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外汇短缺的突出矛盾,我国实行以 “出口创汇”为目标的外贸政策。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出口创汇能力大幅度增强,外汇短缺问题也得到根本改善。外汇储备在1996年超过1000亿美元,2001年超过2000亿美元,2005年超过8000亿美元,2006年则超过10000亿美元大关。在外汇短缺已不再是问题的情况下,扩大出口的目标就自然转向了就业。早些年,加工贸易就直接关系到几千万人就业。目前对外贸易直接带动就业人口超过8000万人。针对贸易不平衡发展所带来负面影响日益突出的情况,早在200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就提出了 “减顺差”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十二五”规划建议确立了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的目标,并进一步强调,要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从目前来看,中国和多数经济体的贸易比例已经很高,继续提升贸易规模的难度越来越大。另外,更重要的是,我国各项成本优势,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我国不仅和发达国家竞争,现在还要与发展中国家竞争。尽管继续扩大出口还有空间,但要在保持对外贸易适度增长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对外部需求的依赖。对外贸易要从单纯强调扩大出口向追求贸易基本平衡转变,出口应从过去的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提升上来。同时,要发挥巨大国内市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施适度的进口促进政策,实现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二)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
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是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重要桥梁。过去30多年,我国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垂直化分工的机遇,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吸纳国际资本和加工制造环节大规模向我国集聚。实践证明,引进外资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新时期的利用外资,重在提高质量,更加注重引进管理、技术和人才等全球高端要素。同时要看到,我国已经进入对外投资的高速增长阶段,要把 “走出去”作为我国未来对外开放的重要突破口,通过资本的全球布局,进一步增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提升我国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的地位。在目前情况下,我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迎来了历史性机遇。一是需要增强境外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强与重点国家在能源资源等领域合作。二是部分行业国内产能过剩,转移优势生产能力已成为大势所趋。三是巨额外汇储备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创造了必要条件。四是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境外并购战略资源、研发能力、先进技术、国际品牌和海外营销网络提供了难得机遇。五是未来几年,各国为恢复经济而启动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利于我国企业扩大海外工程承包。
(三)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并重
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从全球分工角度看,加工贸易是建立在产品内分工基础上的一种贸易方式,承担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由于我国具有劳动力丰富、要素成本低、制造业基础较好等优势,国际产业链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不断向我国转移、延伸,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加入了跨国公司的分工体系。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加工贸易依然是我国扩大就业、促进贸易的重要途径。2011年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000万人。目前国内市场增长有限,不少制造业行业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但我们决不能主动放弃这一贸易方式。关键是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并增强国内配套能力,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同时,要充分发挥一般贸易国内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增加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
(四)间接出口与直接出口并重
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国际贸易增速放缓,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多种社会矛盾集中显现,经贸问题政治化更加明显。美国、欧盟等相继出台了强化贸易救济措施的政策,并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多起 “双反调查”。发展中大国针对我国贸易限制措施也明显增多。我国与美国、欧盟等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信贷等方面的体制性摩擦也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直接出口虽有余地,但难度越来越大。在未来外贸发展中,我们需要适当调整策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间接出口规模,减少直接出口所带来的贸易摩擦。如,将出口与海外投资结合起来,以到海外投资办厂带动技术设备出口;以将生产组装线转移海外带动零部件出口;以工程承包带动机械建材出口,等等。因此,应实行“以投资带动贸易”战略,以资本带动劳动力和商品输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 “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拓宽国内生产能力的施展空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在没有外需的情况下,要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外需,既满足国外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扩展我国的外贸能力。
(五)服务业与制造业并重
我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提高制造业水平,在能做的做好、会做的做精上下工夫,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与此同时,要把服务业作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服务业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服务业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70%,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以上,服务领域跨国投资占全球跨国投资的近2/3。伴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深刻调整,新兴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蓬勃发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2011年,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43.1%,吸纳就业人口约2.7亿。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服务业总体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高,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相对滞后。“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服务业的开放水平,促进服务业改革和发展,努力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使 “中国服务”与 “中国制造”并肩进入国际市场。
应实行 “以投资带动贸易”战略,以资本带动劳动力和商品输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 “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拓宽国内生产能力的施展空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在没有外需的情况下,要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外需,既满足国外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扩展我国的外贸能力。
(六)内地与沿海并重
我国对外开放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到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在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后,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沿江、沿边城市,内陆省会城市,以及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相继开放。到2000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但也要看到,经过30多年的发展,沿海与内地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差距明显。90%以上的进出口在东部沿海省份,80%以上的外商企业投资在东部沿海地区,内地开放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土地空间、能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十分有限,随着企业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已势在必行。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相对较低、市场潜力大,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目前,已有不少跨国公司将海外和东部地区的产能整合,落户中西部地区。因此,从对外开放地区分布来看,沿海发达地区要着力提高开放质量与水平,中西部地区要扩大开放,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同时,也要注意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避免出现重复建设、产业雷同,不能一哄而上,应结合各地比较优势,走特色化发展路径。
(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并重
发达国家是我国传统出口市场。由于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与我国有较强的互补性,我国出口主要集中于这些地区。这些市场尽管竞争激烈,但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仍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巩固发展和深层次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不仅能够得到较多贸易利益,而且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但过度集中于少数地区的贸易结构不利于外贸的稳定增长。2008年以来,外贸出口过多依赖欧美市场,是我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整体上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大市场。我国扩大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具有一定优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档次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水平。我国部分产业过剩的生产能力,也需要在尚不成熟的市场寻找新的出口机会。这样,有利于扩大我国传统商品的出口规模,有利于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八)周边与全球并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贸易伙伴由1978年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目前的231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亚洲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富活力的地区。虽然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平,但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土耳其等亚洲新兴经济体仍将快速发展。亚洲区域内贸易、投资持续增长,相互融合将日益加深。全球发展重心呈现向亚太转移趋势。我国同周边国家经贸合作水平也已显著提升。东盟与我国贸易额已占我国贸易总额的1/10,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但我国同周边一些国家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相近,在市场、资源和部分出口商品上存在一定竞争关系。我在周边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扩大我国在周边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
三、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重点政策举措
(一)积极参与多边经贸体系改革和规则制定
推动完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推进多哈回合谈判,维护并加强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促进G 20峰会机制化,积极参与建章立制。主动参与全球重大问题治理,积极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深化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使金融体系更好服务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和粮食安全、技术标准等重大问题上取得更多的话语权。
(二)大力实施自贸区战略
继续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促进相互投资。加快推动建立中日韩自贸区,慎重应对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充分发挥我国与秘鲁、智利自贸区合作机制作用,推动与哥斯达黎加自贸区建设,深化我国与拉美地区经贸关系。加快与挪威、瑞士等国家建立自贸关系,扩大与欧洲市场的联系。加快与海合会、澳大利亚等能源资源富集国自贸区谈判步伐。适时开展与南方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谈判。推动中国与中亚五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经贸合作自由化便利化。
(三)加快实施 “走出去”战略
鼓励制造业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有序向外转移过剩生产能力。鼓励企业通过新建、并购、重组、联合和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加大境外能源资源投资,增强战略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因地制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鼓励和引导企业到国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拓展对外承包工程方式和领域,鼓励企业承揽基础设施项目。健全境外投资促进体系,改革境外投资外汇管理体制、投融资管理体制,完善财税、信贷、外汇、外贸和人员进出境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强海外利益保护,加快完善对外投资法律法规制度,积极商签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等多双边协定。提高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外交和领事保护制度。增强出境人员和企业等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建设。健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机制。
(四)加速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
支持和引导中资金融机构开拓海外市场,为企业 “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快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步伐,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和投资的支付清算和使用。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稳步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外汇管理制度,促进企业海外投资,为企业进行海外市场拓展、技术并购、资源收购提供便利。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拓宽外汇储备使用渠道,提高收益水平。
(五)加快实施沿边沿江开放战略
推进沿边重点地区开放。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 (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发展面向周边的特色外向型产业群和产业基地。抓好政策落实,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建成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把新疆建成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把广西建成与东盟合作的新高地,把云南建成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不断提升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
扩大沿江内陆地区开放。以长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以各类开发区为平台,加快发展沿江内陆开放型经济。发挥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优势,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外商投资优势产业领域,积极承接国际产业和沿海产业转移,培育形成若干国际加工制造基地、服务外包基地。推进建设若干内陆对外开放新区域。
(六)加快服务业开放步伐
在稳定和拓展旅游、运输、劳务等传统服务出口的同时,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引导国内企业参与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在全国建设若干国际服务外包基地。稳步开放教育、医疗等领域,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资源。逐步放宽服务领域对外商投资在地域、股权、业务范围等方面限制。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制订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服务行业标准化体系。
(七)着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出口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转变。提升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等环节拓展。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力度。重点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的品牌价值,力争在轻工、纺织、机电、农业等行业形成若干全球知名品牌。鼓励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进入其全球供应和采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各类技术标准的制定,力争在低碳、生物技术、电讯、交通、软件、物联网等领域取得突破。
(八)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深度开发传统发达国家出口市场。着力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增强商品适销性,改善售后服务,稳定和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在欧美市场占有率。努力扩大东南亚市场,适应东南亚地区市场需求,加强双边磋商,消除贸易壁垒,增加我国产品进入市场的机会。通过提供优惠贷款、出口风险担保和运输担保等,加大对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市场出口的政策扶持。通过发展对外援助、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扩大独联体、东欧国家市场。加强市场调研,努力扩大优质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信誉。
(九)优化利用外商投资
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注重择优选资。引导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鼓励拥有先进技术的外资企业并购国内企业,引导外资以并购、参股、再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营运中心。创建外资企业、内资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开放型创新体系,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鼓励国外创业风险投资资本来华投资,加快我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发展。做好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工作。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到境外发行股票并上市。
(十)大力实施进口促进战略
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适当增加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口。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提高进口产品议价能力。以农产品和能矿产品为突破口,发展国内期货市场,增强国内市场价格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建立有效的进口调控体系和管理机制,提高进口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继续完善关税结构,对一些我国竞争力比较强的工业制成品,适当降低进口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