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问中逼近数学的本质
2012-06-04王卫东
王卫东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发展的生长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追问与反思,让他们在质疑、解惑,再质疑、再解惑的过程中,逼近数学的本质,从而使知识得到发展,智慧得到生长。
《认识比》是节概念教学课,在人教版、苏教版以及北师大版的教材中,都安排了这样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的读法、写法,能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材介绍了“比是什么”“怎样用比”,然而它们都缺少了“为什么要学比”的内容。其实,比作为一种元认知,不管是从知识的生长规律来看,还是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我们都应将知识的萌发、生长、发展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呈现。只有当学生知道了知识的“由来”与“未来”时,他们才能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才能感悟出其自身的价值。因此,陈士文老师在执教《认识比》时,增加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追问:“为什么要认识比”,以此来拓展教材、完善教材。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知识的本质,教者在“为什么要认识比?”的教学环节中,将这一追问分解为如下的3个层次。
追问一:为什么要选择比来表示这里的关系?
师:既然比与除法、分数有那么多的联系,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继续学习吧!
师:这是刚才的一杯糖水,它有10克糖,90克水。如果再加入37克咖啡粉,现在也就成了一杯咖啡。现在你能表达出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1:水的质量最多,糖的质量最少。
生2:糖的质量是水的■,是咖啡粉的■。
生3:糖∶咖啡粉∶水的质量比是10∶37∶90。
……
师:工地需配制一种混凝土,王师傅用2吨水泥、3吨黄沙、5吨石子很快就配制好了。怎样更简洁地表示这种混凝土中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呢?
生:水泥∶黄沙∶石子的质量比是2∶3∶5。
师:你为什么不用除法、分数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反而会选择比呢?
生1:用比表示数量间的关系可以更简洁。
生2:对,特别是数量比较多的时候,用比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更简明、更方便。
【剖析】在比较两个数量的关系时,比与其他表示方式相比,其优点不够突显。为此,教者引入了三个数量,并在“怎样更简洁地表示这种混凝土中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呢?”的追问中,让学生在比较、选择、优化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比的价值——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更简洁、明了。
追问二:这里的两种说法矛盾吗?
师: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大家看,前面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知道了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里提及的是两个数之间量的关系,但这里(糖∶咖啡粉∶水的质量比是10∶37∶90,水泥∶黄沙∶石子的质量比是2∶3∶5)却出现了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两种说法矛盾吗?大家不妨讨论讨论。(学生讨论)
生:不矛盾。
师(启发):难道这里面也藏有两个数量的比?
生1:这里面也有两个数量的比,如水泥和黄沙的质量比就是2∶3。
生2:水泥和石子的质量比是2∶5,黄沙和石子的质量比是3∶5。
生3: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比是2∶10。
……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这里不但有两个数量的比,而且还有很多,所以这里的说法与前面并不矛盾。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原来这么难表述,这么复杂的关系,现在只用三个数的连比就可以表达出来了,看来,在这儿用比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更简洁、更明确、更方便!
【剖析】为了凸显比的简洁性,教者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三个数量的比,然而在比的意义的描述中,提及的仅仅只是两个数量的比。这两种说法中,数量的个数不一样,会不会影响到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呢?为了排除隐患,教者顺势设计了这样的追问——“这里的两种说法矛盾吗?”,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明晰了比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体验到比的价值。
追问三:除此之外,比的价值还有哪些呢?
师:除此以外,比的价值还有哪些呢?
(出示:芭蕾舞演员踮脚的图片)
师:怎么样?很美吧!你知道芭蕾舞演员表演时,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吗?
生:我听美术老师说过,这里面有黄金比呢!
师:你说得非常好,这里面确实藏有黄金比的知识,那到底什么是黄金比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出示课本中的“你知道吗?”介绍黄金比)
师:现在你知道芭蕾舞演员表演时为什么要踮起脚尖了吧!黄金比是美的化身,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出示建筑、绘画中的黄金比)
师:瞧,比还“创造”了生活中的美!其实,比的价值还不止这些,大家看(出示:比例尺、正反比例……),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以后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
【剖析】表达方式的简洁、明了是比的优点,但并不是比的全部价值。为此,教者通过追问——“除此以外,比的价值还有哪些呢?”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从用比表达的简洁、明了到黄金比的美学价值,再到比例尺、正反比例等数学知识、思想的初步渗透。教者从知识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将新知产生的必然性、发展性展现无余,学生在认识到比的价值的同时,看到了知识的萌发、生长与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感悟了数学本质,初步构建了知识的体系。
追问,是一种求知若渴的态度;追问,是一种严谨求真的精神;追问,是一种善于学习的能力。只有在不断地追问中,我们才能逼近数学本质,接近科学真理;也只有在不断地追问中,我们才能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